中医诊断学培训课堂一角:中医八纲辨证纲要详解

​八纲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

null

一、八纲辨证源流:

1、《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

二、八纲的概念: 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1、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2、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3、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4、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表里的相对性:↓↓ ↓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躯壳、腑、经络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里--脏腑、骨髓

表证:

1、概念:表证是指六淫、疫疠等外感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

3、表证的特点:起病急,病程较短,病位浅,病情较轻,除肺以外,一般不影响其他脏腑。

null

里证:

1、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2、里证的病因: 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七情、饮食、劳倦等。

3、临床表现:无寒无热,但寒不热,但寒不热,脉沉,舌象有明显变化,有内脏症状

null

4、范围: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的特定证侯,一般都可属于里证的范畴,即“非表即里”

5、特点:病因复杂,病情较重,影响气血,病位深而广泛,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复杂

表证:↓↓↓ 里证:↓↓↓

寒热情况 : 恶寒发热并见 但发热或单畏寒

脏腑症状 : 不突出 突出

病程的长短: 短 长

舌象、脉象: 舌象无明显变化, 脉浮 舌象有明显变化,脉沉

半表半里证:

概念: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又称为“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第二节】寒热辨证 →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概念:寒邪偏盛或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侯。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自身阳虚----虚寒

临床表现:

1、冷:恶寒、畏寒、肢体发凉、冷痛喜温喜按

2、白:面色晃白、舌、苔、痰、带下色白

3、稀:痰、涎、唾、带下,脓液清稀,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4、润:舌苔润滑,皮肤润泽,口不渴

5、静:好卧懒动,少言寡语,脉象沉迟

概念:热邪偏盛或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侯。

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气郁化火,食积化火-实热】 【阴虚生内热--虚热】

临床表现:

热:发热,喜凉恶热

黄:痰、尿、苔、带下色黄,面、舌色赤

稠:痰、涕、涎、带下粘稠

燥:口、舌、鼻、目干燥,舌苔少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动:躁动不安,善言好动,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null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是指在同一病人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的病理变化

1、上热下寒:肺热+胃寒:咳喘,痰黄稠,咽肿痛,腹隐痛,大便稀,小便清

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胃寒+膀胱热:胃脘冷痛,呕吐 清涎,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3、表寒里热:既有表寒证的症状,也有里热证的 证侯。

即:表寒+里热:恶寒发热,烦躁口渴 如:《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

4、表热里寒: 表热证+里寒证:发热,微恶风寒,咽喉肿痛,便溏尿清

如:《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

1、真热假寒--内有真热,外现假寒。

2、产生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

3、临床表现:四肢厥冷,恶寒或寒战(但不欲盖衣被);又见高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粗, 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脉沉而有力。

1、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即虚阳外越证,又称为阴盛格阳证、戴阳证。

2、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格阳)。

3、临床表现:身热反欲近衣被,面红如妆(但并非满面红赤),神志躁扰不宁(必疲乏无力),口渴(但不欲饮或喜热饮)咽痛(但不红肿), 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苔白。

寒热真假的鉴别

1、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假象的出现,多在头面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二便、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2、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 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蜷卧,欲得衣被。

表里与寒热的关系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

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咽痛,流浊涕,咳黄痰

里寒证: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里热证:面红身热,喜饮冷,小便短黄,大便结

治则简介表寒证--辛温解表 表热证--辛凉解表

里寒证--温里散寒 里热证--清泄里热

第三节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 • 通评虚实论》

①虚证:

1、概念:虚证是对人体正气亏虚,邪气不盛所产生的证侯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2、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损正气。

3、分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精虚、津亏

4、不同描述:不足、亏虚、虚弱、虚衰、虚脱或衰竭。

②实证:

1、概念:邪气亢盛,正气不虚,正邪剧争,病势亢奋的证侯。

2、成因:自外而来:外邪入侵人体;六淫疫疠有内而生:内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食积等。

3、临床表现: 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虚证和实证鉴别表

null

虚实的转化和真假

①虚实转化:

实证转虚:高热→耗气伤阴 虚证转实:正虚→痰饮、血瘀

②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实邪裾内,耗损气血,外显虚象。“大实有羸状”(干血痨证妇人形容憔悴,身体消瘦,肌肤甲错,五心烦热,饮食少思,一片虚象显然;但舌质紫暗,边缘有瘀点,月经停久不来,脉象涩而有力。此乃虚中挟实,瘀血耗损气血所致,当活血祛瘀,方可新生,若以补法,则效不可见)。

此乃脾虚不运,积滞内生之假实证,万不可攻伐,否则脾胃更伤,症愈甚;只能健脾消积助运化,积滞方可渐渐消散。

注:小儿疳积证:寒热如疟,腹部膨大,青筋显露,形瘦骨立,午后烦躁,贪食,舌苔厚浊,脉细弦。

虚实真假的辨别

虚实真假的辨别:杨乘六指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果系实证,则脉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且坚牢也。岂有重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之实证;满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哉?” 可见,虚实真假之辨,关键在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次是舌质的嫩胖与苍老,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

null

null

null

请输入图片描述

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1、表虚证:发热,汗出,恶风

2、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

3、里虚证:(气血阴阳的虚损)

4、里实证:(实热、痰饮、瘀血、水肿)

5、虚寒证:畏寒肢冷,少气乏力,小便(阳虚证)清长,舌质淡嫩,脉沉迟无力

6、虚热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阴虚证) 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7、实寒证:面色苍白,腹部冷痛,口淡舌苔白润,脉紧

8、实热证:壮热,满面通红,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滑数实

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阳证--表、热、实 ↔ 阴证--里、寒、虚①

1、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的里、寒、虚证。

2、症状表现:向内、向下、不易发现。

3、病邪性质:阴邪

4、病情变化:变化较慢

5、临床表现: 面色暗淡,精神委靡,身重蜷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腥臭,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弱或细涩

1、凡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的表、热、实证。

2、症状表现:向内外、向上、易发现。

3、病邪性质:阳邪

5、临床表现:面色偏红,烦躁不安,肌肤灼热,口干渴饮为热;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大便秘结等为实证;舌质红绛,苔黄黑起剌,脉洪大滑实均为实热之征。

临床表现: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临床表现:畏寒、四肢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晃白,脉沉迟无力。伴气虚的表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亡阴证与亡阳证

成因:大汗、大失血等亡阳;久病阳气衰微。

临床表现: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成因:壮热耗津、大吐大泻等;严重烧伤。

临床表现: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

亡阴亡阳鉴别表

null

总结:

1、阴阳是八纲的总纲,但又有具体的证候;

2、八纲不是孤立的证候,存在着相兼、挟杂、真假与转化;

3、八纲是一切辨证的基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