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义》是一部既面向大众、又具备相当学术内涵的江南文化研究论集,由胡晓明教授主编,十余位上海各高校学者合力撰写,生动而立体地讲述了江南由古到今的历史变迁,呈现出江南的多元文化魅力。
全书以“江南大义”的概念为线索,从江南的刚健、深厚、温馨、灵秀四大特质出发,全方位挖掘江南的文化渊源、诗词歌赋、艺术成就、建筑古迹,多层次地表现江南之美。采用一人一篇的形式,融入江南文学文化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文献材料,深入浅出,将流动的江南文化从学术圈带给广大读者。
本书主编胡晓明教授不仅精研学术,也在水墨画上颇有造诣。本书的封面、辑封以及部分内文插图均选用了胡晓明《梦里山河》系列水墨作品。一树、一叶、一扁舟,寥寥几笔,勾勒出江南山水的多样风韵。
图书封面整体采用水墨风格装帧,内外双封面都以《梦里山河》为底,书名烫印红金,作为点睛之笔。全书精选古代描绘江南景物或江南文人所绘的经典画作十余幅,并设计两组彩色插页,置于书前与文中,收录谢时臣《西湖春晓图》、唐寅《震泽烟树图》、文徵明《品茶图》等,图文并茂表现江南风光。
《江南大义》,
胡晓明 主编,学林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从江南的文学地名看刚健、深厚、温馨、灵秀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胡晓明
大地是一个大的图书馆。有人说,随便在江南挖一锄头土地,上面都有故事,都有诗歌,都有传奇的东西。所以地景的文化意义,不仅有强烈的视觉经验,而且有持久的心理体认;不仅是一时的观光感受,而且有历史的集体记忆;不仅是文献的书写记录,而且有鲜活的情感脉动;不仅是历史的过往痕迹,而且是民族的灵魂寄托。
屈原创造了湘水,谢灵运创造了永嘉,陶渊明创造了桃花源,王维创造了辋川,杜甫创造了草堂,东坡创造了赤壁,黄公望创造了富春江。如果没有这些人物,没有这些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文学家、画家,这些地方很可能只是一条河、一幢房屋而已。一方面,诗人把他们的感情和意念投入特定的地景之中,使地景成为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地景也将历代诗人生命的记忆和情诗保存,而且可以增值,可以不断地再生产。钱穆曾经说过,中国文学有一个特点,作品中所写到的每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从地图上指出来。而西方的诗歌,大量故事是虚构的。西方诗歌最重要的一个源头即是《圣经》,它的资源大量来自《圣经》的人物故事传说。而中国的诗歌、中国的文学,它是大地的书写,是可以写实的。
每一个文学的地名都应该是多学科开掘的一座宝库。地名中包含着诗歌、散文、史传、故事、传奇,甚至还有戏曲、园林、绘画、书法、旅游、美食、文创、休闲等。而江南的地名又蕴含着怎样的风采?要了解这一点,我们要先讲讲江南的精神。
江南精神是什么?江南的文化的特质是什么?以及本书的书名提到的,江南的“大义”是什么?
江南大义有四:第一是“刚健”,第二是“深厚”,第三是“温馨”,第四是“灵秀”。看起来很简单的八个字,可是我认为唯一一个能够把这八个字、这四种美,全部都集于一地的,却只有江南。为什么?譬如“刚健”,北方也有刚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北方的刚健,缺少什么呢?它缺少“温馨”。江南是又温馨又刚健,无论是它的环境,它的人,都充满了温馨的意味。“深厚”,北方不深厚吗?中原文化有几千年的积淀,当然也非常深厚。但虽然深厚,又缺少一点什么?“灵秀”,它是光深厚不灵秀。江南这个地方很奇怪,又深厚又灵秀。
那么如何去看最具有刚健精神的一些文学地名呢?
江南有许多具有豪杰、悲壮意味的文学地名。伍相祠在哪里?在苏州。要离冢在哪里?在苏州。五人墓碑呢?也在苏州,在中学课本中就提到这个故事,讲述明代苏州的五位烈士,非常有名。
从伍相祠说起,春秋时期,伍子胥的爸爸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杀害了,古人对好儿子、好弟弟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完成父兄的遗愿。父亲和哥哥死后,伍子胥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复仇,所以他到苏州去找了当时的吴国国王阖闾,让吴国成为南方一大强国,并打败楚国,把楚平王从地下挖出来鞭尸,完成了他的复仇计划。然而伍子胥的命运也很悲壮,他被后来的国王夫差打入冷宫。他对吴国有很深的感情,所以让人把他的眼睛挖下来,挂在城门那里,他要睁眼看着吴国灭亡。
因为他的忠义,所以后来整个吴国的百姓都特别推崇伍子胥,而且他是一个移民,不是江南的土著。今天江南的很多城市都是移民城市,苏州有50%的外来人口,但是它的外来人口为这个地方创造了很高的价值。所以苏州也好,杭州也好,上海也好,江南也好,有非常大的包容性。任何一个地方来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扎根,都可以在这里贡献你的力量,而且江南人不会忘记你的功劳,江南对那些具有英雄气的人特别推崇。伍子胥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具有豪杰精神的人。
要离冢也在苏州,现在已经荒废了。要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身材矮小的人,为了完成主人对他的托付,他牺牲了性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忠”,推崇忠义之士,当时荆轲等侠客都特别有忠义之气。忠义之士最重要的,就是要完成他的主人对他的嘱托。因为主人的尊重与认可,实际上也象征着他自己尊贵人格的一种精神肯定与价值实现,他完成主人的托付,也是尊重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要去为他的主人复仇。怎么办呢?他就让自己受伤致残,然后躺在仇人的船上,趁仇人不备的时候,完成了他的复仇行动。要离后来也成为对春秋义士回忆与纪念的代表。
岳王庙、于谦墓、张苍水墓都在杭州。岳飞我们都很了解了。于谦是明代抗瓦剌的英雄,“土木之变”,明代的皇帝英宗被抓。敌军威胁他,要是不投降的话,他们就要把明英宗杀掉。但于谦非常明确地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宁可让皇帝被他们杀掉,但坚决不放弃领土,一直守住领土不投降。
张苍水也非常了不起,他在清朝入关、已经统治了十几年的背景下,还要顽强抵抗,反清复明,所以特别具有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江南的其他文学地名也表现出这种民族精神,比如苏州承天寺,在承天寺的井中还发现过一件宝物。明末此地出土了很重要的一部史书,叫作《心史》,而这部史书是谁写的呢?
是郑思肖。他画了一幅图叫《无根的兰花》,隐喻当时的国破家亡。郑思肖,字所南,是宋朝的遗民,宋朝覆灭之后,他在万般悲痛中写了一部《心史》,意为心灵之史,并用铁函装起,埋藏于苏州承天寺的一口井中。“所南心史”后来非常有名,这部井中奇书在明末清初时被发掘出来,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反清复明义士,大家在传颂的时候,也是在传递一种信念与密誓。《心史》相当于一个民族的心灵密码,密码中有巨大的能量,打开后不断散发,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福康的著作《心史考》,即专门考证了这部书的真相,有一些史学界学者认为《心史》是后人伪造的,陈福康教授找了大量材料,证明这是一部真实的传奇史书。现在史学界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学者认为《心史》是真实存在的,另一部分学者还是不承认。但我想,即使它是后人托名郑所南而造的一个铁函心史,它也包含了那个时代的心灵密码信息,包含了那个时代的民族记忆,包含了那个时代的生命之痛。那必定是我们民族的记忆的一个部分,其实真真假假已经不重要了,它已经包含了如此多的东西。
……
讲完了刚健,下面讲江南的深厚。
江南的文学地名的深厚,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能讲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十大佛教名山,有四座就在江南:九华山、天目山、普陀山、天台山,这四座山我都去过,也住在山上,住在普陀山感受到的那种气场,那种特别美好的空 气感,很有一种让人全部身心得洗沐的意味。十大名寺也有四座在江南:杭州的灵隐寺、扬州的大明寺、南京的栖霞寺、浙江的国清寺。每一个寺庙、每一座名山都有非常丰富的故事。
我们先讲讲雷峰塔的故事。“雷峰塔的倒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学现象。据学者曾庆雨的研究,关于这点,鲁迅先生的笔下和近代诗人陈曾寿的诗里有不同的表述。鲁迅杂文《论雷 峰塔的倒掉》里的意思是,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换汤不换药的改朝换代,总是局部的修修补补。鲁迅是不主张改良主义的,他喜欢革命,主张彻底的砸烂和破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救我们这个民族。鲁迅将雷峰塔的倒下看作一个中国文化重新再造的契机。
而陈曾寿是一个充满文化生命忧思的诗人,他笔下的雷峰 塔,有三个不同寻常的意义,更值得我们好好去思索。第一,他认为雷峰塔是一个艺术品,是一个古迹,不能轻易地让它被破坏、倒掉。它毕竟是历史的一个部分,而且越是古老的东西,越是有一种神韵在里面。
第二,雷峰塔是擎天镇地、历经千年风雨不倒的“柱石”,那么它也是一种标志、一个象征,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为什么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因为中国的文化跟社会秩序之间有一种平衡的维系,它可以作为一种思想的支柱,一种民族精神的认同,一种精神皈依的象征。
第三,它是贯穿古今天人之际的“津梁”,雷峰塔和读书人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陈曾寿特别感受到了近代中国翻天覆地的大变动,所以他认为应该有一个基本秩序来维系社会的基本价值,雷峰塔是作为文明的底线、文明的支柱而存在的。所以他就在《八声甘州》里,表达了不同于鲁迅的、对雷峰塔倒掉的看法。
由上可见,一个小小的地名,能够给我们提供不同的思维维度,让我们能把握事物的不同方向,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有宽度。一旦对历史的现象只有一个维度的看法,就会造成一种思想的僵化。因而,地名是非常重要的,它贮存了文化思想的资源,展示了一种思想可能的格局,它也是我们先辈写在大地上的诗歌。
……
江南的深厚是讲不完的,只能略窥一隅。下面继续谈江南的温馨。
具有温馨性情的文学地名是非常多的,比如三生石在杭州,桃叶渡在南京,长干里在苏州。吴梅村的墓在邓尉山,苏州的梅花最好,最伤心的诗人,葬在最美的看梅花的山上。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很少有人去看诗人的墓。我们在清明节会祭奠自己的祖先,但是基本不去看文学家、艺术家的墓。但西方不是这样的,巴黎有三个重要的公墓,拉雪兹神父公墓、蒙帕那斯公墓、蒙马特公墓。里面所葬的全是名人,重要的文学家、诗人、哲学家,这三个墓都很大。而且进入这个墓,就是进入重要的景点,门口会发给你一个指南,指南上面有编号,标注着巴尔扎克、雨果、肖邦等,你可以前往参观,表达你对名人的敬慕。这些墓修得各不相同,每一个墓都有自己的个性,比如唯美主义小说家王尔德,他的墓碑上面有很多的红唇印,不知道有多少人向他献吻。在中国,其实我们也应该这样去看看诗人的墓,吴梅村的墓还在,苏州的朋友可以去看他。
……
讲完了温馨,我们最后讲灵秀。
有一首耳熟能详的唐诗最能体现灵秀与空明之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直到今天,还有人专门去苏州寒山寺边上的酒店听敲钟,苏州老城区的大街小巷都在卖这两句诗的书法作品。甚至日本人还会组织“除夕听钟团”,非常向往我们的江南文化。
前文讲过虎丘的温馨之美,它也兼具灵秀的魅力。虎丘有一块石叫千人石,另一块石叫点头石。千人石,字面上来说也就是可以坐一千人的石头。虎丘经常有演出活动,演出昆曲等节目,到了夏天举办得尤为盛大,有点像希腊利用古代剧场举行的音乐节。点头石更有意思,从前佛教传到中国来,第一个来到南方的佛教高人,叫竺道生,他就在虎丘传道。传说他一番讲经,讲得所有的石头都点头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传道的魅力,竺道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强调宗教的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是平等,这给当时中国的很多老百姓一种很大的心理满足、一种重要的心灵解放。后来竺道生对禅宗慧能的影响很大,慧能发明了宗教的顿悟,认为每个人都有他的顿悟。
灵秀,还能联想到什么?水乡。中国的最美的水乡就在江南。我到过江南的七八个古镇,江南的古镇星罗棋布。江南人通过水路来生活:交通、航运、物流、灌溉,古人聚水而居,水乡是人与自然的一个和谐的生命共同体,充满了很多很美的事物。我们到水乡去,就会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宁静。
作者:
编辑:蒋楚婷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