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高脂血症,临床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肾病等患者。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很难使人发现。
大多数患者是在检查化验时才发现血脂增高,不少患者是在发生了心慌、胸闷痛、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甚至偏瘫等心脑血管病后,才到医院就诊,但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本病患者多数伴有腰膝酸软,虚浮乏力,形体肥胖,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低下,脉沉等症状。中医属“痰湿”“血瘀”范围。结合此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特点,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肾亏虚。
脂质来源于津液,是津液的一部分,它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亦属脾肾所主。正常情况下,脾肾气旺,能够温煦、运化和推动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利于津液、膏脂的正常输布、转化、利用和排泄。若因年老体弱,或禀赋不足,或久病、房室过度使脾肾亏虚,肾阳不足,易致津液、脂质的代谢失常,则膏脂的转化、利用减少,而积于血中。
膏脂在体内堆积,内而脏腑经络,外而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膏脂不能被机体利用,而作为一种病理产物,也就是一种致病邪气。脂浊堆积的部位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但总的来说,引起的病理变化为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形成气、血、痰、湿郁结诸症,郁久可以化火。如脂浊在血液内堆积,沉积于血管壁,形成瘀斑,影响气血运行,可出现疼痛、麻木等症;脂浊积于脏腑,可使脏腑功能失常,如积于肝,使肝失疏泄功能失常,出现胁痛、肝肿大等症。如积于胸,可出现胸部闷痛。总之,脾肾亏虚使津液、脂膏代谢失常,脂质内生,气血运行不利,产生了痰浊及血瘀,而这种病理产物,再进一步作为致病因素,引起新的疾病,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病机,本病当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标本兼顾,标实表现在痰湿,瘀血内停,本虚表现为脾肾亏虚。在治疗高脂血症时,中医辨证治疗疗效确切,常选用首乌,黄精,生山楂、决明子四味药,首乌能平补肝肾,补益精血兼能润肠通便,促进脂质的排泄,生山楂能消食化积,兼能活血祛瘀,黄精甘平,归肺脾肾经,为气阴双补之药,能滋养肺脾肾三脏之阴,兼能健脾益气,补益肾精,延缓衰老,《本草纲目》:“补诸虚,填精髓”。决明子能清热平肝,兼能润肠通便。以上四味药药理研究都有降血脂的作用。同时根据气血阴阳之不足,相应的配合补气,养血,滋阴、温阳治疗,气滞血瘀者配合沉香三七行气活血,丹参、川芎、地龙化瘀通络;阳虚者配合人参鹿茸温通阳气,阴虚者龟板、鳖甲滋阴清热、血虚者当归、白芍养血和营,气虚者黄芪、白术益气健脾。久病合并脂肪肝则配合滋阴软坚散结之品如浙贝、玄参、生牡蛎、龟板、鳖甲等。
高脂血症见于中老年患者,是衰老的一种表现。“年过四十,阴气自半”,气虚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之一,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气虚则易出现血虚,血瘀,血行不畅;益气化瘀是治疗本病的有效途径。
供稿:西安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