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辐射真的那么大了,核医学践行者雷霄来辟谣!

曾经,有一篇在网络广为流传的文字,主要有两个特别震撼人的观点--“接受一次PET/CT检查,相当于一个正常人30年所摄取的放射线量,集中在一个小时摄取”,“相当于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第二天站了一天”。

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先从PET/CT是什么开始谈起吧。

大家常常会提到1+1>2的问题,说的是如何发挥两个事物的优势互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ET/CT就是这样一个医学检查仪器。

CT是一个可以发射X线,并采集X线在穿透人体衰减后的信号,将信号转换成图像数据的放射性检查工具,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CT雏形,到1972年诞生第一台CT,再到21世纪的今天,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CT以其扫描速度快、易于开展检查、结构显示清晰的优势,始占据着断层影像学检查的重要位置。

而PET则是一个后起之秀,它没有发出放射线的能力,只是采集进入人体的放射性药物的辐射信息,进一步转换成图像数据的检查工具,是将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物学功能活性直观的以图像反应出来的工具,但因为图像不够清晰,诞生以来一直不愠不火,直到1998年第一次将CT与PET整合在了一起。它们的组合,将CT的结构学优势与PET的功能学优势结合在了一起,弥补了双方的不足,起到了1+1>2的作用,开创了分子影像学的新时代。

作为放射诊断的仪器,辐射是必然存在的。PET/CT的辐射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CT发射出来的辐射,以及PET检查使用的放射性药物的辐射。

CT所致受检者的辐射高低,取决于CT扫描的参数:管电压及电流越高,螺距(Pitch)值越小,旋转速度越慢,所致的剂量越高。平常我们做CT检查为局部结构诊断,对图像的质量要求比较高,所以较高的扫描参数会导致比较高的辐射。而PET/CT中的CT主要用于确定PET功能异常的定位,所以采用的是较低的扫描参数,所致的辐射剂量比较低,通常一次扫描CT所带来的辐射剂量大约在4-6mSv左右。

PET机器本身没有辐射,其辐射主要来自于使用的放射性药物,药物所致的辐射剂量取决于注射到受检者体内的量,注射的量越大,检查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越高。以目前PET检查最常用的18F-FDG为例, 注射量通常为0.1mCi/kg体重左右,对于20-100 kg的受检者,注射放射性药物的活度为7mCi,对其所致的有效剂量大约为1.4-7mSv左右。

那么一次PET/CT检查所接受到的总辐射剂量大约在6-13mSv左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性药品的使用剂量在不断减少,CT的扫描参数也在进一步降低,目前的新一代PET/CT机器,一个普通成人的辐射剂量基本上可以控制在5mSv左右,而儿童因为用药量少、扫描范围小,所以还会更低。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数据对比。从网络可以获取到日本环境省公布的福岛周边辐射剂量的详细报道,福岛地区全年辐射剂量从0.5mSv到450mSv不等;在放射导致的损伤效应数据里,年辐射剂量小于250mSv被认为是没有显著伤害的;而我国对于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专业人员,要求年平均有效剂量小于20mSv;一次常见的心脏增强CT所致的有效剂量大约在10mSv左右;一个正常人每年接受的自然环境辐射剂量大约在2.4mSv,如果在高原地区生活,或者经常飞行,随着宇宙射线的增加,这个数值还会再高一点。

可以看到PET/CT检查的辐射剂量在医学检查里面并非太高,也是在公众辐射的安全范围内的。所以,对于医学放射性检查,我们不提倡没有必要的、以及过度的检查,但在病情需要的前提下,进行PET/CT检查是安全的。

那么回到这个问题本身--PET/CT有一定辐射,但没有传说中那么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