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获得诺奖,诡谲非常像女巫写的书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获得诺奖,诡谲非常像女巫写的书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语言是诗性的,意象与辞藻很丰富,故事读起来却是轻盈的。这种轻盈感,与拼贴式的叙事手法、神话式的叙述口吻以及作者刻意的去宏观化倾向都有关系。《房子》不是传统的长篇小说,而是由几十个或长或短的篇章组成。篇章之间时而独立,时而相互关联。

虽然作者本人并不愿接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头衔,但她的作品的确表现出不少被归为“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在此可以总结为对一系列传统概念的重塑:时间与空间、想象与客观、梦境与现实……开篇第一节《梦》便从玛尔塔的角度出发,写道,“我在做梦,我觉得时间走得没有尽头,没有“以前”,也没有“以后”。” 呈现出对传统的由前向后的线性时间概念的拒绝。

死亡以多变的面貌出现,如气息般无处不在。书中甚至有一部分人物在渴望、赞美着死亡,因为那似乎意味着令人烦忧的“意识”的停止,意味着一种释放与解脱。这种对死亡的态度,带来一种近似冷酷的超脱。书中“我”提到,玛尔塔会毫不留情地杀自己养大的鸡:“我甚至觉得玛尔塔有些残酷,这种感觉我有过不止一次,也不止两次,例如,当她把自己的那些公鸡养肥、然后杀掉的时候,我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作者的传记中提到,大学主修心理学的她对荣格的学说很着迷,并因此受启发,在书中引入大量隐喻意象。事实上,如果有人读过《红书》,再读此书,应该能够在两者间找到些类似的象征。“房子”是本书一个重要意象。书中多处将人的精神比作屋子,并以白天、黑夜的房子划分两种精神。

《房子》是一部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这一点在书中人物、内容、用词乃至叙事手法上都有体现。人物方面,本书主要人物“我”以及玛尔塔都是女性,并且,作者选用玛尔塔这一神秘的老年女性角色集中地表达了种种区别于传统知识框架的别样世界观,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智慧。

总的来看,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含混性——生与死,男与女,虚构与事实,历史与当下,梦境与现实……都在彼此渗透,交错。就像《宇宙进化论》中介绍的宇宙,总是两种力量相互吞噬,构成平衡的混沌。虽然书名是《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仿佛黑白分明,本书实际上呈现的却是最暧昧的时刻,黎明与黄昏,那时,“一切生灵都正忙于从梦中醒来或沉入梦境。” 很多时候,天空在不知不觉中落黑,我们甚至不知道夜晚是何时降临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