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纪念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5周年

“一片甲骨惊天下。”

2024年,是殷墟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5周年。

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阳殷墟考察。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125年来,在甲骨文资料整理、分期断代、文字考释、商史研究、工具书编纂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我们成果丰硕。新时代甲骨学研究立足百余年深厚学术积淀,更加注重与考古学理论方法及多学科的结合,在推动思想史、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相关领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史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和价值。在几代学者努力下,甲骨学取得辉煌成就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学科。安阳殷墟2006年申遗成功,2017年殷墟甲骨文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正式实施,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组织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启动,推动甲骨文研究进入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甲骨文走出象牙之塔,学者的研究成果走近大众、走向世界,推广活化利用,彰显甲骨文的文化魅力和时代价值。

2019年国家博物馆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2021年4月,“殷契重光——天津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甲骨文联展”在郑州开幕。2024年7月,“纪念甲骨文发现1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举行。中国文字博物馆倾心打造高品质的汉字巡展足迹到达国内外。观众通过展览透视3000多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古代信仰之源头。

河南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也是甲骨文的故乡。为深入贯彻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将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我省围绕殷墟甲骨文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积极探索。

当甲骨文遇上前沿科技,为甲骨文研究和应用揭开崭新的篇章。由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殷契文渊”大数据平台,如今已成为全球容量最大、信息最全、业内影响最大的甲骨文数据库。今年5月28日,“殷契文渊”的2.0升级版——AI协同平台正式向公众开放。今年9月30日,“全球首批甲骨数字回归”专题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幕。

当甲骨文融入现代生活,千年文脉、厚重历史变得如此生动鲜活、亲切可感。全省众多“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的课堂内外,孩子们正在学习识读、书写甲骨文;甲骨文广播体操不仅日益融入群众健身的日常,还引来大批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竞相跟练、竞猜;“甲骨文表情包”一经推出,人们纷纷表示被甲骨文“萌化了”;当吃一碗甲骨文面条、喝一杯甲骨文咖啡成为打卡安阳的必选项,文创产品便成为安阳文旅“起飞”的翅膀;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仅半年,就吸引百万余游客前来打卡。

当甲骨文成为传媒焦点,其背后的思想与文化价值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每周三,五版见”的“了不起的甲骨文”特刊、拥有“洹河晚风”独特清香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请柬”特刊、智库报告、融媒产品、线上线下活动……河南日报社举全社之力打造的融媒体大型策划“了不起的甲骨文”国内外阅读总量已超过60亿。

甲骨文正在成为我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金字招牌。

11月6日至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将在北京召开,部分与会嘉宾还将走进郑州、洛阳、安阳等地。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原厚重历史文化和它们在当下的传承发展,将让海内外嘉宾在走读中国中切实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来源:河南日报(本报记者 张体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