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日聚焦》——风起河西走廊丨聚能于储
原标题:《今日聚焦》——风起河西走廊丨聚能于储
储能集中发力,助推能源转型;
“小电池”奔跑“新赛道”,新能源力推大发展。
“双碳”目标下,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些年,甘肃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能源转型中持续突破,实现了新能源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了让绿电畅通无阻,我省积极探索新型储能的发展路径,推动储能技术规模化生产应用,让河西走廊的绿能更充沛、更持久。
炎炎夏日,河西走廊的炙热,让分布在荒漠戈壁中的新能源电站直面大“烤”。
连续高温,河西多地的新能源储能设备频频“告警”。一大早,做好巡检计划后,汪涛启程赶往永昌河清滩330千伏正立升压站。
2023年7月,河清滩电站投入运行。根据工作调整,汪涛负责起了甘肃电投酒汇公司的区域维护工作,在金昌、武威、张掖三地的新能源电站定期巡检。可每次来到河清滩电站,他都难掩心中的那份热情。
有了定期巡检和精心维护,戈壁滩上近70万块光伏板贪婪地享受着“日光浴”。永昌河清滩电站刚满“周岁”,“迎峰度夏”面临挑战。这其中,还处在“磨合期”的储能设备能否正常运转尤为关键。
简短的“碰头会”,他们找到了应对高温的办法——就是根据温度变化随时调整储能设备的运行工况。例如:恒温状态下,60兆瓦2小时就能充满;遇到高温天气,把功率降到50兆瓦,大约3小时充满。这样一来,既可以平衡储能效率,也能让设备轻装上阵。
解决了高温的影响,电站“迎峰度夏”也就有了章法。从空中俯瞰,电站的储能设备间隔排列,36个电池仓就像一个个大号的“充电宝”,只需每天充放一次电,就能送出12万度的绿电,这样不仅起到了调峰的作用,还能为电站降本增效。
绿电“吃饱了”还得“消化好”,这是新能源转型的关键一步。在软硬件上集中发力,扩大升级网架结构,实现电力现货交易,一系列新措施、新技术的深入实施,让我省新能源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
这些年,我省新型储能技术持续突破,从传统的抽水蓄能,到先进的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一批批储能项目不断落地。目前,全省新增新型储能装机50.8万千瓦,在运新型储能138项、365万千瓦。
储能的多元化、规模化发展,要按需配置、集中发力。去年8月,我省出台实施新能源电站配储新规,鼓励新能源项目分地区差异化配置新型储能。相较此前,新规对电站储能配置有了调整,提高了储能技术的应用门槛,让我省能源转型走得更快、更稳。到2030年,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将超过1.6亿千瓦,建成投产抽水蓄能项目1000万千瓦,新型储能项目1000万千瓦。
戈壁上的大号“充电宝”,是绿电畅送万里的后盾。这些年,我省推进新型储能的实践应用,从配储电站到电池产业,迈入了多领域、深层次发展阶段。如今,一颗颗小电池,在储能新赛道上奔涌向前。
金拓锂电,是一家生产储能和动力电池的企业。前段时间,企业刚刚交付了小批量的电池小样,客户测试后很满意,但要最终取得这批订单,还要通过“复试”。经过反复讨论,企业选择了最优方案。
从小样测试到复试过关,这批即将量产的订单中,“主角”是18650电池。在金拓锂电生产车间里,平均每7个小时就有10万支18650电池完成检测。
生产效率高、产品性能好,企业生产的18650电池,平均年产值近3亿元。几年间,这些用于电动工具、小型电动车等领域的动力电池,已占据市场一席之地,下游企业也纷纷抛来橄榄枝,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这些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迅猛,新技术、新产品迭代升级,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面对原材料市场的剧烈波动,单凭18650电池单打独斗,明显独木难支。该何去何从,要么压缩成本,薄利多销;要么升级技术,以质取胜。
眼前这个重达6公斤左右的金属方块,它的名字叫磷酸铁锂方形储能电池,主要用于工商业储能和风光电储能领域。2023年,金拓锂电2吉瓦时磷酸铁锂方形储能电池生产项目建成投产,成为我省首个风光电储能电池生产项目,填补了省内储能电池的市场空白。
一端巩固动力电池的家底子,一端冲刺储能电池的新赛道。这样一来,两条腿走路,很好地解决了发展难题。迭片工艺不断优化,半固态电池攻关正酣,随着一项项成果的落地,不久后,金拓锂电的品牌效应,将释放无限的潜力,真正把小电池做成大产业。
凭借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优势,以镍、铜、钴等资源富矿为支撑,金昌新能源电池产业总量大、产量高、增量足,目前已具备电池级镍盐、三元前驱体、铜箔等电池材料关键产品生产能力,新能源电池所需的原材料,77%以上可在金昌本地生产。
新能源是甘肃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我省加快新能源电池生产线的布局和建设,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金昌市依托镍铜钴资源优势,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千亿产业链和新能源及新能源电池千亿产业链;酒泉、金昌、定西等地建设高转换效率的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产品集聚区、储能电池及相关材料产业聚集区,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千亿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全面崛起。
新型储能是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重要实践。在千里陇原的能源通道上,大号“充电宝”蓄势储能,小电池奔跑储能新赛道,这不仅为绿电保驾护航,带动了我省能源产业大发展,也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