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林奇
据多家媒体报道,美国导演、编剧大卫·林奇于1月16日去世,享年78岁。林奇的家人在其官方Facebook页面上宣布了这一消息。
大卫·林奇一生致力于电影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凭借独特视角和创造力重塑电影表达,成为当代电影大师。代表作包括《穆赫兰道》《蓝丝绒》《双峰》等。他3次入围奥斯卡,荣获2次凯撒最佳外语片奖、戛纳金棕榈奖及威尼斯荣誉金狮奖。
不确定性、诡异、不安,“醒着时的梦境是非常重要的”。从林奇的绘画作品到电影创作的轨迹中回顾他“造梦”的一生。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当地时间1月16日,经其家人证实,美国著名超现实主义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去世,终年78岁。大卫·林奇曾指导、制作出多部经典好莱坞电影和剧集,代表作品有《穆赫兰道》《蓝丝绒》和《双峰》等。
他的家人在其Facebook页面上发布他去世的消息时写道:“我们,他的家人,怀着极大的悲痛,宣布这位男人和艺术家大卫·林奇的去世。此时我们希望能保留一些隐私。他不再和我们在一起了,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洞。但正如他所说,‘看到甜甜圈,而不是去看这个洞’。这是美好的一天,到处都是明媚的阳光和蔚蓝的天空。”
▲ 大卫·林奇的家人在发布他去世的消息时,选择了他的这张照片作为配图
大卫 林奇
人生从艺术开始
大卫·林奇(David Lynch),1946年1月20日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密苏拉,他的父亲是一位在农业部任职的研究员,因工作关系频繁调动,带着全家从林奇的故乡蒙大拿迁徙至东西海岸各地,最终定居在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市。林奇对学业缺乏热情,勉强完成了高中学业后,便前往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深造自己热爱的艺术。为了寻求艺术上的突破,他曾游历欧洲。1963年,林奇进入了华盛顿特区的科伦艺术学院,师从于表现派画家奥斯卡·科柯施卡,并曾赴欧洲短暂留学。1966年初,他回到了费城,进入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就读,并开始尝试制作影片。
、
▲大卫·林奇《雷德曼先生》,2000
“我对他(大卫·林奇)的创作很熟悉。
我看过他的展览。
但是,最初我们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关于他的艺术生活的。
当我们开始制作的时候,它就变得很自然了。
艺术是大卫.·林奇人生的一个巨大的大弧线。
他关于艺术的第一个记忆是小时候玩泥巴。
听他说完他高中时那些艺术工作室后,我的反应是“哇”。
高中时大多数孩子是在喝醉和发呆了。
他们没有像他一样有过五六个艺术工作室。
我知道后来大卫去读艺术学校,但每个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电影人。
但是,他真的一开始就是一个艺术家。”
——大卫·林奇纪录片《As The Art Life》导演 Jon Nguyen
在费城,林奇与妻子及幼小的女儿共同挤在一间廉价的公寓里,过着典型的拮据艺术家生涯。早期的作品中,林奇游走于不同的媒介之间创造绘画、雕塑、纸上作品和摄影。他在绘画中结合了以原始形式采用厚颜料肌理绘制的数字和文字,并点缀以闪亮的彩色小灯。这些作品由钢、木材、树脂、有机玻璃和石膏的各种组合而成,源自艺术家早期的绘画以及对投影和动态图像的实验。根据其材料组成,这些结构从线性到几何到生物形态不等。
▲ 《繁荣 Boom》 大卫·林奇 © 大卫·林奇
▲《男孩遇见火》大卫·林奇 2010 © 大卫·林奇
“电是如此令人兴奋,想想木头……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这种东西,各种不同类型的木材,其结构可以锯切、打磨、塑形、抛光,变成家具,以及许多像房子一样的东西,”林奇谈到他对雕塑材料性的迷恋时说道。
▲ 《卡车逐塔举升 Truck Lifts Rock by Tower》 大卫·林奇 © 大卫·林奇
▲《 鲍勃的第二个梦想 Bob’s Second Dream》 大卫·林奇 © 大卫·林奇
大卫·林奇的叙事主体表现了他标志性的奇思妙想,睿智幽默并伴随着他可被辨识出对于暧昧的强烈倾向和精准描绘,而那些凝固的时刻揭示了一种本能的,往往是暴力的或者悲惨的人类情感,甚至是近乎荒谬的。
▲ 《女性梦 Women’s Dream 大卫·林奇》 © 大卫·林奇
林奇经常指出René Magritte是他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大卫·林奇在其所有的艺术创作中承载了自己离经叛道但统一连续的视觉表现。大卫·林奇捕捉美国精神下神秘暗流的卓越世界观和能力闪耀于他跨越所有媒介的艺术创作之中。
▲ 展览现场「大卫·林奇:Big Bongo Night」2022,佩斯画廊 · 纽约 ,图片来自佩斯画廊
林奇曾参加过无数展览,包括法国巴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举办的《空气在燃烧:40 年的绘画、摄影、素描、实验电影和声音创作》(2007 年),该展览巡展至意大利米兰的米兰三年展(2008 年);莫斯科叶卡捷琳娜文化基金会(2009 年)和丹麦哥本哈根斯特兰德画廊(2011 年);伦敦摄影师画廊举办的《大卫林奇:工厂照片》 (2014 年);纽约 Sperone Westwater 举办的《大卫林奇:泥泞中的吱吱作响的苍蝇》 (2019 年);英国曼彻斯特 HOME 举办的《大卫林奇:我的头脑已断开连接》(2019 年)和日本东京 Gyre 画廊举办的《大卫林奇:来自心灵的边缘》(2019 年)。其作品回顾展包括:马斯特里赫特 Bonnefantenmuseum 的《有人在我家》(2018-19 年);波兰托伦当代艺术中心的《沉默与活力》 (2017-18 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美术馆的《两个世界之间》 (2015 年)和巴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空气在燃烧》(2007 年)。2013 年,布雷特·利特曼在洛杉矶 Kayne Griffin Corcoran 画廊策划了一系列利用叙事文本“命名”的作品,之后巡展至米德尔伯勒现代艺术学院(2014-15 年)。2014 年,艺术家曾在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艺术家之前在该学院学习过绘画)展出了一项调查研究。2017年,佩斯画廊为林奇策划了一个名为《Big Bongo Night》 的展览。
▲ 展览现场「大卫·林奇:The Air is on Fire」展览现场,2007,卡地亚基金会,巴黎, © Patrick Gries
“林奇式”的美学风格从他的艺术作品中开始显现。在费城那弥漫着铁锈气息的工厂后巷深处,我们得以追随弗朗西斯·培根的笔迹,以及大卫·林奇童年独特的视角,踏入这位多才多艺奇才的艺术殿堂。从这里我们开始明白大卫•林奇这个名字,其背后蕴含丰富多元的意义。除了绘画与电影,他还涉足音乐制作、咖啡豆烘焙,乃至心理学探索等多个领域。
大卫 林奇
当“林奇”变成一个形容词
1966年初,他回到了费城,进入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就读,并开始尝试制作影片。1967年,执导个人首部短片《六个苍白的人影》。1970年,执导剧情短片《祖母》。1974年,自编自导自演短片《被截肢者》 。1977年,执导个人首部长片《橡皮头》。1980年,凭借传记电影《象人》入围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1984年,执导科幻动作电影《沙丘》 。1990年,自编自导犯罪悬疑剧《双峰》 。1997年,自编自导自演恐怖电影《妖夜慌踪》 。1999年,执导的传记电影《史崔特先生的故事》获得第12届欧洲电影奖的环球银幕奖 。2001年,凭借悬疑电影《穆赫兰道》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2006年,自编自导悬疑电影《内陆帝国》 ,该片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未来数字电影奖 ;同年,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2010年,执导的爱情短片《Lady Blue Shanghai》上映。2013年,执导剧情短片《伊甸巴黎》 。2017年,执导电视剧《双峰第三季》
林奇的艺术生涯始于绘画,后逐渐转向电影领域,集导演、编剧、制作人、画家、音乐人及摄影师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在影坛屹立不倒长达半个世纪。他以阴郁诡异夹带着黑色幽默的导演风格,以及对类型片元素的解析重构的编剧手法成为后现代电影的典型代表。
‘
林奇擅长在公路片的框架下,借鉴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深刻揭示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与压抑。他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自如穿梭,勇于展现暴力和性的主题,同时以前卫、奇异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赋予作品非凡的艺术魅力。林奇曾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他游离于主流电影工业之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展现着特立独行的个性。
在大卫・林奇的诸多作品中,《穆赫兰道》无疑是一部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佳作。影片中,他以梦为载体,将一个怀揣梦想逐梦好莱坞的女星的故事搬上大荧幕。在电影的前半段,我们仿佛跟随女主角贝蒂一同置身于美好的梦境之中,她年轻、美丽、充满活力,对好莱坞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而又充满希望。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后半段却如同一记重锤,将我们从美梦中惊醒,现实的残酷逐渐显现。原来,之前的种种美好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境,而现实中的女主角黛安,在经历了梦想的破灭、爱情的背叛以及事业的挫折后,最终精神崩溃,选择了自杀。
大卫・林奇通过这种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好莱坞光鲜外表下的阴暗面,以及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蓝丝绒》同样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在这部影片中,大卫・林奇以一个看似宁静的美国小镇为背景,却挖掘出了隐藏在平静之下的人性的黑暗面、欲望的深渊以及禁忌之境。影片通过细腻而大胆的画面语言、富有张力的情节设置以及深刻的主题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冲击和震撼,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真实与幻象、权力与控制等问题的深思。
▲ 大卫·林奇在《蓝丝绒》拍摄现场,图片来源:cinearchive
大卫・林奇的电影风格独树一帜,他常常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运用超现实主义的元素,将现实与虚幻、梦境与清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之中,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梦境。他的作品充满了隐喻、象征和谜题,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需要观众反复品味和解读,这也正是他的电影的魅力所在。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思想、探索人性、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
大卫 林奇
在“梦”中造梦
▲ 《大卫·林奇:艺术人生》剧照
2007年,乔恩·阮(Jon Nguyen),也是大卫·林奇的头号粉丝,参与制作的黑白纪录片《大卫·林奇和他的影像世界》(Lynch)让大家看到了银幕背后的林奇的珍贵影像资料。10年后,他又拍了一部大卫·林奇的纪录片《大卫·林奇:艺术人生》(David Lynch: The Art Life),该片在威尼斯电影节的“经典纪录片”单元展映。
▲ 大卫·林奇在画室作画,图片来源:wordpress
大卫·林奇的艺术之旅深刻地交织了他的个人生活与创作历程。影片中的大部分镜头展示了林奇专注于绘画的场景,时而独自一人,时而与女儿共同作画。已届年长的他,头发渐白,手捧咖啡,抽着烟。这一幕既是他的创作时刻,也无声地诉说着他与艺术的紧密关系。
▲ 《大卫·林奇:艺术人生》剧中林奇青年时期的照片
尽管林奇后来全身心投入电影事业,绘画始终没有从他的生活中消失。2006年,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大卫·林奇:统一场域”的个展,展示了他自1965年起创作的90多幅作品,这一时期恰逢他拍摄电影《橡皮头》和《蓝丝绒》时的巅峰创作阶段。艺术与电影在林奇的创作中无缝交织,他的电影不仅是一种叙事形式,也为他的绘画提供了灵感源泉。
▲ 大卫·林奇在淡出电影圈之后,绘画成了他生活的主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奇的焦点逐渐从电影转向绘画,在“息影”后,绘画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影片中的镜头细致捕捉他涂抹颜料、调色、琢磨画面细节的每一刻,镜头中充满了他对色彩、形态与构图的深刻思考。他的创作却始终围绕着内心的深层情感和复杂经历。
▲ 大卫·林奇《橡皮头》剧照
林奇并未回避自己的痛苦与困扰,他坦率地讲述自己早年的困境、艺术学院的历程,以及家庭生活的挑战。林奇的绘画作品不仅是个人历史和艺术学习的结晶,也是他电影创作的延伸。观看这些作品,就像进入了一个迷幻的世界,其中外部世界的存在被抛弃,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模糊不清,画面不断变换,宛如一场不愿醒来的梦。对于林奇来说,艺术与生活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两者的交织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电影与绘画相互映照,构成了他人生的双重轨迹。
今天他真的回到梦里,林奇,梦里见。
(编辑/王清扬 责编/d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