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文汇读书8月书单

《人间红楼》

潘向黎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红楼梦》里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所有人?如何真正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小说家、学者潘向黎穷40年细读《红楼梦》之功,以深厚的家学积淀为支撑,凝聚成了这部心血之作《人间红楼》。

“为何整部《红楼梦》,皆因宝黛而起?为什么人人都拿黛玉当挡箭牌?红楼人物的开口第一句话说了什么、有何深意?为什么说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手笔?”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以当代立场和同为小说家的身份,和曹雪芹展开了一场关于至情与人性的跨时空对话,破解曹雪芹的文学写作密码,读出了曹雪芹隐藏在文字肌理之中的心跳,洞悉了《红楼梦》里的悲喜、爱恨、冲突、聚散与命运,彻悟了《红楼梦》里的真伪、清浊、高下、性灵与境界。

《知然岛》

柳仓 著

,湛庐文化 |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知然岛》是一部30万字的科幻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构建了一个21世纪下半叶的未来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极端天气肆虐全球,人类社会分裂成三千多处避难所,被称为“三千隔都”。在灾难的洗礼下,超智能AI应运而生,为人类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同时也悄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本书的主人公,一位28岁的博士毕业生,在经历了求职的重重挫折后,意外地加入了全球金融巨头公司。然而,随着一款名为“精灵”的AI聊天软件的问世,他的生活和全人类的命运都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守旧与革新的冲突中,人类的命运如同浮萍一般,飘摇不定。

《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

阎晶明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为阎晶明“鲁迅研究”系列又一部力作。作者以严谨考据与散文笔法交融的独特风格,从“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这一独特视角切入,聚焦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陈赓、瞿秋白、方志敏等中国共产党人和鲁迅的多方面交往或交集,体现出“神交”的呼应与境界,升华为“同怀”的相知与相通。

本书既是鲁迅研究和党史研究的重要补充,也有助于读者管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风云跌宕和人性光辉。

《回望:西南联大沉思录》

张曼菱 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西南联大研究学者、作家张曼菱自1998年以来历时廿年采访了西南联大师生及相关人物二百多位,形成了蔚为大观、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视频和文字资料。由这些珍贵资料制作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曾在央视播出,并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本书从人物、话题、纪念、一所战时大学的“形”与“神”四个专题入手,对西南联大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梅贻琦、闻一多、刘文典、邓稼先等进行全方位解读,对一些至今争讼纷纭的话题进行多角度阐述,并努力还原战时大学的历史现场和精神实质,对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岁月里联大师生的弦歌不辍和刚毅坚卓展开了细致挖掘和深远思考。

《教育新语》

[美]萨尔曼·可汗 著,

王琦 万海鹏 译,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可汗学院是全球最大的非盈利教育机构,旨在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本书是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关于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前瞻之作,通过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变革教育,帮助大众刷新教育思维和教育方法,同时全面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与挑战。作者通过自己试用GPT4等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独特经验,不仅回答了大众关心的“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该教什么”和“如何有效学习”这两个核心问题,还提供了大量具体的案例,展示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模式。

《公民们:法国大革命编年史》

[英]西蒙·沙玛 著

,俞敏 祖国霞 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书是法国大革命史研究中的一部经典,是法国大革命史学中修正派观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文化史的典范。作者西蒙·沙玛以其独特的视角、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分析和大师级的叙事能力,对法国大革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和重构,在许多方面颠覆了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传统解释,被誉为是一部 “精彩绝伦的”、“里程碑式的”(尤金·韦伯)、“令人惊叹的”(T.C.W.布兰宁)、“生动而富有洞见”(科林·琼斯)、“独具风格且雄辩”“极具可读性”(霍布斯鲍姆)、“令人敬畏而又常常温暖人心”(乔治·斯坦纳)的法国大革命的社会史、文化史和叙事史。

《对话时代:铸造新质生产力的强国之路》朱嘉明、陶虎、沈阳 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人工智能的“涌现”、虚实世界的融合发展、数智技术的基础设施三大篇章,主要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芯片、脑机接口、Web3、卫星互联网、数字生态、元宇宙、AI伦理等主题。经济学家朱嘉明、中国大模型领域科学家林咏华、清华大学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脑机接口领域专家陶虎、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量子卫星总指挥王建宇等业界专家,深度解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探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趋势与挑战以及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等问题。

“徐梵澄国学三书”

徐梵澄 著,

孙波 主编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现当代著名精神哲学家、翻译家、印度学专家徐梵澄以英文著成的三部普及中国传统学术精华的作品:《小学菁华》《孔学古微》《唯识菁华》,首次完整译成中文出版。

徐梵澄精通八种古今语言,一生著、译述,除佚失和未采者,2006年版《徐梵澄文集》共收录650余万字。20世纪60年代,他以英文著成“国学三书”,并将周子《通书》与《肇论》译成英文。这些成果虽然最初面向的是西方读者,但时至今日,让广大汉语读者借此了解汉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及唯识学的精华,领略徐梵澄的语言和思想魅力,意义更胜以往。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典藏本)张真 著,沙丹 赵晓兰 高丹 译,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20世纪早期的上海因其艺术与文化而充满活力。随着武侠片等通俗类型的发展、现代电影人之间的论争以及有声时代的到来,电影文化改变着都市生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使这一切被迫戛然而止。一直以来,世界电影史和中国现代史的这一重要章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考量。作为第一部海外学界对发生期的中国电影史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银幕艳史》以精妙的笔触展现了电影的重大文化意义和它在社会变迁中所产生的媒介力量。

本书揭示了上海早期电影的错综复杂,探讨了电影与诸如摄影、建筑、戏剧和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拓展了重要的有关白话现代和都市文化的论题,包括电影作为“新媒体”如何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展示和建构了现代的社会机制和性别角色。

《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黄宗智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从巴县、宝坻、淡水-新竹等地诉讼档案出发,通过还原清代民法处理土地、债务、婚姻、继承等民事纠纷的复杂过程,全方位展现了清代法律与社会、历史间的复杂纠缠。全书从“表达”与“实践”的角度切入法律社会史研究,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吸收大量中外学者如瞿同祖、马克斯·韦伯、滋贺秀三等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权威成果,并尝试与重要的学术观点展开对话,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作者:

编辑:袁琭璐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