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炬光科技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4月29日接待Grand Alliance Asset Management Ltd.、百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鼎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联创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74家机构调研。
公告显示,炬光科技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8人,为董事长、总经理刘兴胜,董事会秘书、市场总监张雪峰,董事、财务总监叶一萍,半导体激光事业部总经理、医疗健康事业部总经理曲进超,激光光学事业部副总经理田勇,质量VP、汽车事业部总经理朱国巍,泛半导体制程事业部总经理顾维一,独立董事王满仓。调研接待地点为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线上视频会议)。
据了解,炬光科技 2024 年度主营收入按上下游划分,上游收入 44,135.51 万元,同比上升 1.26%,占总收入约 71%;中游收入 17,612.05 万元,同比增长 46.12%,占比约 29%。从产品结构看,激光光学业务占比提升。从下游应用角度,收入来源更均衡。
据了解,2025 年第一季度公司整体经营呈现收入稳健增长、盈利质量改善、战略投入见效的特征。实现营业收入 16,952.35 万元,同比增长 23.75%,环比增长 5%,毛利率提升,经营质量改善,经营性现金流由负转正。一季度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激光光学元器件、泛半导体制程中游模块等业务。
据了解,瑞士并购业务过去 5 个季度整合成效显著,包括产能转移提效、毛利率转正以及经营亏损大幅收窄。未来将继续推进相关措施以提升盈利。公司在光通信、泛半导体、消费电子等领域均有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成果,2025 年制定了恢复盈利等经营计划。此外,当前美国关税调整对公司影响有限且可控。
调研详情如下:
问:公司2024年度各业务板块的经营表现如何?能否展开说明业务结构?
答: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按照上游、中游业务划分,上游收入44,135.51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26%;中游收入17,612.0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6.12%。上游业务是公司成长的基石,给公司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比例约为71%,是目前收入的主要贡献者,中游业务虽然目前给主营业务收入贡献比例较少,约29%,但是增速更快。
从产品结构来看,激光光学业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明显提升,以2024年全年数据为例,上游激光光学给公司收入贡献占比46%,半导体激光器和原材料占24%;中游汽车应用解决方案占13%,泛半导体制程解决方案占11%,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占3%;新增全球光子工艺和制造服务业务在2024年给公司贡献收入3%。
从下游应用角度对收入进行分析,2024年公司收入来源更均衡了,传统工业市场占比从过去的五成降到37%,泛半导体、医疗健康、汽车电子等领域占比达到63%,其中泛半导体占28%,汽车和医疗各占13%,光通信占5%,科研占4%。2025年一季度,光通信收入占比提高到6%,消费电子贡献了2%的新增收入,说明公司在新兴市场的布局开始见效。
公司通过“上游技术积累+中游解决方案突破+下游场景多元化”的策略,逐步摆脱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中游业务的高增长和下游应用的快速拓展,为2025年的收入增长打下了基础。整体来说,业务结构更健康,抗风险能力也更强了。
问: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的经营表现如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答: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整体经营呈现“收入稳健增长、盈利质量改善、战略投入见效”的特征。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52.35万元,同比增长23.75%,环比增长5%;综合毛利率修复,较2024年全年,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提升5个百分点;经营质量改善,经营性现金流由负转正。尽管一季度仍处于亏损状态,但收入增长、毛利率回升、现金流转正等指标验证了公司“并购整合+技术深耕”战略的有效性。公司将按照既定目标继续推进并购整合,实现2025年经营目标——恢复盈利,投资未来!
问:公司2025年一季度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业务有哪些?具体表现如何?
答:公司2025年一季度收入主要得益于:1、激光光学元器件业务在一季度表现强劲,一方面得益于泛半导体领域的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出货量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工业光纤激光器泵浦以及光通讯领域的市场需求也呈现出增长趋势。2、泛半导体制程中游模块业务,一季度集成电路晶圆退火业务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新型显示激光修复模块也在稳步推进中。3、医疗健康中游模块业务,随着新一代专业激光净肤模组解决方案产品的推广,公司已经陆续收到积极的市场反馈,国内外多家客户订单量持续增加。4、全球光子工艺与制造服务业务,作为公司新开拓的业务领域,在业务拓展上,持续积极开拓国内外消费电子、一次性内窥镜及工业应用领域等潜在客户,重点推广现有晶圆级微纳光学(WLO)、晶圆级堆叠工艺(WLS)及晶圆级透镜集成(WLI)工艺相关制造服务,成功获取多个样品订单,为后续业务增长奠定基础。
问:公司瑞士并购业务的整合成效如何?对盈利能力的贡献预期如何?
答:瑞士并购业务过去5个季度整合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产能转移提效、毛利率转正以及经营亏损大幅收窄。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已将压印光学器件的生产线从瑞士纳沙泰尔转移至中国韶关,韶关基地已于2025年1月正式开始出货。尽管2025年Q1汽车压印光学产品的出货中仍包含部分产线转移前在瑞士生产的库存,但汽车压印光学产品的毛利率已经由负转正。与此同时,工业微纳光学产品,通过供应链优化整合、全球工艺集成优化、在东莞增设后道产线等措施,毛利率也得到提升。未来公司还将进一步推进汽车压印光学产品良率的提升、材料内部自制、实施精益生产等措施,进一步降低成本,从而继续推动毛利率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此外,瑞士并购相关的经营性亏损已经大幅收窄,随着毛利率的持续改善以及降本增效措施的逐步释放,瑞士并购业务2025年将加速从“止血”转向“造血”,为公司整体贡献盈利。
问:光通信领域是公司重点拓展的市场之一,公司在该领域的研发投入、市场拓展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答:公司把光通信作为核心战略市场,一方面,将 5 个与光通信相关的研发项目列入公司级别的“Must Win”项目,确保充足的研发资源投入。这些研发项目涵盖了基础与颠覆性工艺技术平台研究以及创新产品的开发,旨在提升公司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公司持续深化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挖掘中国市场的潜力,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公司也将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问:公司近几年在泛半导体应用领域成果显著,能否展开说一下2025年前景展望?
答:泛半导体应用目前给公司的收入贡献占比接近三成,已成为公司核心增长引擎之一。在泛半导体应用领域,公司供应的产品可以分为上游的光学元器件和中游激光系统两大类。上游光学元器件以光场匀化器为主,近几年得益于来自国内、外客户的需求明显增加,光场匀化器产品发货量逐年增加。中游激光系统主要集中在芯片制程和先进显示两个行业。在芯片制程领域,自2023年起激光退光业务增长强劲,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均保持了这个增长态势,公司在这个领域维持较高的市占率;在先进封装领域,公司的LAB激光辅助键合技术相较于传统方式具有非接触等优点,目前国外客户终端验证效果佳,已进入小批量交付,国内获得多家客户的样机订单。在先进显示领域,公司的可变线光斑系统应用于uLED和mini LED巨量焊接,激光修复模块批量交付。
泛半导体应用在2025年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为公司贡献营收和利润。
问: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战略及目前重点拓展方向如何?
答:2024年,公司成功完成对Heptagon资产的收购。不仅进一步夯实了公司成为微纳光学元器件工艺技术一站式提供商的战略定位,更有力推动了公司多年来制定的消费电子战略发展计划的落地实施。Heptagon资产的融入,为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产品布局注入了强劲动力。当前,公司正在与北美消费电子行业的头部客户积极开展研发合作。基于WLO(晶圆级光学元器件)、WLS(晶圆级透镜堆叠)等先进技术,聚焦于开发用于可见光照明和红外照明光学整形、AR/VR、3D感知等领域的高端光学核心器件及微成像模组,致力于为消费电子市场带来更多创新与突破,以上合作均在为公司中远期增长奠定基础。
问:公司新一代预制金锡氮化铝衬底材料的业务拓展情况如何?
答:截至2025年3月底,新一代产品已获部分大客户全面验证通过,并成功获得批量订单。
问: 公司2025年经营计划是什么?
答:公司2025年的目标是恢复盈利,投资未来:(1)老炬光“成熟业务”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光学和医疗健康业务成为利润中心和现金牛;
(2)汽车业务发射端模组维持和发展现有业务和产品,显示和照明业务和产品完成转移、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之后再出发;(3)泛半导体制程解决方案现有业务成为利润中心和现金牛,同时抓住机遇投入开发新产品和新业务;(4)降低管理费用,进一步落实职能集中、共享服务,减少海外尤其欧洲职能服务人员;(5)提升研发效率,项目有取有舍,全球联动人尽其才;(6)平衡“活在当下”和投资未来,研发和市场开拓投资聚焦于并购的“新型业务”,光通信和消费电子。
问:当前关税变化对公司经营有何影响?
答:公司依托全球化的生产运营体系,始终秉持多元市场布局的战略理念,产品由分布于全球各地的生产基地制造,并广泛销往中国、欧洲、日韩、美洲等多个区域。以2024年已公开披露的数据为例,公司境内收入占比达51%,境外市场中欧洲区域收入占比37%,亚太区域(除中国外)占比6%,美洲区域占比6%。其中,直接由中国出口至美国的产品收入仅占公司总收入的约1%,其他是从德国、瑞士出口到美国。基于这一收入结构,本轮美国关税调整对公司造成的直接影响有限且处于可控范围。此外,从业务运作的各个环节及流程来看,公司与客户的贸易模式决定了关税的报关及承担主体为客户。这一安排进一步降低了关税调整对公司经营业绩的潜在影响。另外,从进口方面,我们公司从19年开始就逐步在把美国的供应商往国内替换,目前从美国进口非常少,所以进口方面影响也很小。基于上述原因,本轮美国关税调整对公司造成的直接影响有限且处于可控范围。
公司将积极跟踪国际、国内政策动态走向,与供应商、客户开展积极主动的沟通,对政策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积极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