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师论道 | 访崂山太清宫方丈李宗贤道长:大道之行,启后承先
古往今来,道家洞天福地,不因一块天地而有名,往往因神道所在而有之。而巍巍崂山,兀立古今,因为众多祖师“得道在崂山”,所以崂山就成为道人们情有独钟的风水宝地,其历代神仙祖师学究天人,证悟妙境,皆以清静心智慧力而在此传布道音,因之崂山道教底蕴深厚,高道大德名士辈出,宫观胜迹星罗棋布。欣逢盛世,国泰民安。道脉永固,薪火相传。
问:李方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我们知道,崂山太清宫是崂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50多年的历史,加之崂山地处黄海之滨,岩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说。事实上,崂山方圆百里,宫观星罗棋布,自古就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其中尤以太清宫最负盛名。所以,最开始我想请您给我们描述一下崂山道教现状及其发展脉络。
答:崂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云集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至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古人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崂山之盛名,正是得益于崂山的道教。根据史料记载,最早来崂山修道的是西汉年间的江西瑞州府人张廉夫,他是黄老道的信奉者,曾任汉景帝朝大夫,后辞官归隐,修道于终南山。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张廉夫来到崂山,在老君峰下选择背山面海处建茅庵隐居修道,并授徒祭拜,具备了宗教形式,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其时距离张道陵创立天师道的时间还要早282年。所以,张廉夫被奉为崂山太清宫的开山始祖,而崂山也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罗浮山道士李哲玄来崂山太清宫,建三皇殿,供奉中国古代的三位传神人物:伏羲、神农、轩辕。事实上,崂山道教的兴盛开始于唐宋年间。唐朝末年,崂山太清宫迎来了第一位受过朝廷敕封的高道李哲玄,他曾被后周太祖郭威敕封为道化普济真人,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长寿道人,在世112年,最后羽化于崂山太清宫。
截至北宋年间,崂山有四处道教宫殿,即太清宫、太平兴国院、上清宫、神清宫。宋朝以来,崂山的道教宫观建筑一改前貌,建筑规模和气势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堪称首座。南宋金元时期,身为全真掌教的刘处玄、丘处机相继东来崂山传教,使崂山各宫观正式归宗于全真派。刘处玄入住太清宫讲道谈玄历时两年,因而使得太清宫成为刘祖所创隐山派祖庭。其后,作为全真掌教的丘处机又分别于1205、1209年两次登临崂山说法阐教,影响深远。尤其是成吉思汗敕封丘处机为“神仙”,赐以金虎符令掌管天下教事后,崂山道教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自此,全真道大兴于天下,全真七子的门人弟子纷纷来崂山建宫立院,元朝所建庙宇有:华楼宫、玉清宫、聚仙宫、黄石宫、遇真宫、凝真观、大崂观等。其后,众多名道慕名而来,如明代张三丰、徐复阳、齐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宫居住修行。
延至明代,崂山一派宫阁壮丽,气象庄严,晨钟暮鼓,信众云集,为一方之胜,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崂山道教的“龙门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个,崂山及周边地区道教长盛不衰,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之繁荣,从而达到鼎盛。到清代中期,道教宫观已多达近百处,清代褚守持、王良辉、韩谦让等高道也都先后任太清宫住持。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崂山道教遭到严重破坏,道士被杀害,庙宇被炸毁,珍藏被掠走,崂山道教自此每况愈下。建国后,青岛市人民政府于1952年拨专款对崂山道教庙宇实施重点维修,崂山道教得到保护和生存。“文化大革命”前期,崂山道教作为“四旧”受到冲击,毁掉神像,遣散道士,崂山道教的宗教活动废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计划地恢复部分崂山道教庙宇,落实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还庙产,崂山道教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目前,崂山相继修复并对外开放的庙宇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和太平宫等。
众所周知,山东是全真教的诞生地,在过去,崂山太清宫一直是全真教的传播中心,可以说,崂山道教的兴衰与全国道教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滨道观,崂山太清宫于1983年获称道教全国重点宫观;1989年由政府拨款对三清殿、东华殿和王母殿进行了修缮;2001年,崂山太清宫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增建了山门、钟鼓楼、元辰阁、元君阁、混元殿、文昌殿、财神殿等殿堂建筑;至此,崂山太清宫内的殿堂总数达到了十三座,供奉神像达一百一十八尊之多。今天的崂山太清宫就建筑规模而言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本文采访者 ,徐志波。采访对象, 李宗贤道长)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