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发的世界上唯一针对骨全科的手术机器人“天玑”

我国研发的世界上唯一针对骨全科的手术机器人“天玑”

时评/三杉 图/来自网络

骨科手术机器人,改变了传统的手术方式,辅助医生精准定位植入物或手术器械,精度达亚毫米级,对微创手术具有明显优势,可降低风险,减少并发症。

医生根据适应症选择二维或三维模式完成手术规划,机器人可精确运动至规划位置,稳定的机器人手臂支持,减少医生长时间把持器械的疲劳,使手术过程更流畅.整体造型流畅简约。

色彩搭配协调,使用专用手术软件引导,人机界面友好,为医生提供了直观的使用体验。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以先进的技术为手术开辟了新的道路,使骨科复杂的手术也可以实现微创,缩短术后康复周期,降低病人康复费用。

近日,央视报道称:2015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骨科导航机器人天玑,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针对骨全科的手术机器人。

同年8月,专家成功操作机器人天玑完成了一场脊椎畸形手术,并在世界最权威脊椎外科杂志上发表文章,引起骨科学界的轰动。

2021年1月27日,1名49岁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成功应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完成“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

这是哈尔滨市第五医院引进“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后完成的第100例手术。截止今日,已达102例。

据专家介绍称:相比前两代产品(“GD-A”和“GD-2000/GD-S”),天玑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的临床应用范围更广,能够覆盖骨盆、髋臼、四肢等部位的创伤手术及全节段脊柱外科手术,并且在产品适应证覆盖率大幅提升的同时,还完成了对使用便捷性、定位功能和软件友好性的优化。

“2016年天玑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可以视为天玑1.0,天玑2.0也属于三代产品,但相较于1.0版本有诸多改进。”对于新品“天玑2.0”的特色及优势。

“天玑2.0”是第三代“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系列的扩容。

在适应症方面,天玑2.0与天玑1.0一致,均适用于骨科创伤和全节段脊柱外科手术。但与此同时,天玑2.0在产品构造及功能上又与天玑1.0有着较大的差别。

天玑2.0更加智能化、机器操作更加便捷和人性化,因此,使用天玑2.0,医生可以独立完成手术及对机器人的操作,无需他人辅助。

相较1.0,2.0版本应用于各种术式的工作流程更加顺畅,能大幅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质量与效率,这也是2.0版本最大的亮点。

天玑1.0由三个部分构成,包括机械臂、主控台和光学跟踪系统(相机)。

而天玑2.0在优化了天玑1.0一些既有性能参数的前提下,其结构设计更加紧凑,总体占地面积更小,因此可以节省手术室空间。”

2020年11月19日,“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TiRobot Recon通过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请审查,进入特别审批“绿色通道”。

公开资料显示,区别于天玑1.0和天玑2.0,TiRobot Recon是一款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

虽然天玑1.0、天玑2.0相比适应症不同,但从代系角度看,TiRobot Recon仍然是第三代产品。

天玑”的第三代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

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智航公司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此已经探索了15年。

有关专家称:“骨科手术的三大难题是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不同于表面软组织,骨科的手术更像是在一个坚硬的暗箱内操作,所以需要深层三维空间的精确定位。”

看不见——人眼无法看到内部结构;打不准——打螺钉时,人手的稳定性和操作精度不够;拿不稳——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医生的稳定发挥。

能有一双可以透视的眼睛看清人体内部结构、能有一条稳定的操作路径保证手术质量,是骨科医生的需求。

2015年8月12日,世界上第一例复杂上颈椎畸形机器人辅助内固定手术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实施。

上颈椎,是世界上公认最难、最危险的手术部位。手术中很容易把钉子打到神经上或大血管里:椎动脉堵,会引发脑梗;椎动脉破,会大出血;打到脊髓伤了神经,病人会立马瘫痪。

这例手术的精度需求,完全超越了人的能力。手术现场,C型臂对全麻的患者实行三维影像扫描,图像被同步传输至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

医生在导航系统屏幕上设计好钉道,机器人的机械臂将手术工具精确定位到手术位置,套筒指向目的钉道的进钉点。

然后,沿着套筒钻入导针,插入患者身体内部,确认位置无误后,再把一枚直径4毫米的空心螺钉套进导针固定、拔出导针。之后,他对患者再次扫描,确认螺钉位置与规划的一致。

医疗领域很难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出现,但我国研发的骨科机器人就实现了这样的突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