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川登陆作战及其影响之二

二、战前争论及准备

近些年来,国内有关朝鲜战争中美军仁川登陆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尤其是关于仁川港口恶劣的水文地理和潮汐等不符合现代化两栖登陆作战基本要求的叙述,即使不能说是千篇一律但至少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照搬美军的战史、著述或相关将领的回忆等。固然这本身没有什么错,可对于大多数没有航海经历的人来说,很难仅从那些简要陈述中真正理解为什么仁川登陆会被称为是五千比一的豪赌,而且既然如此之难又为什么最终还会取得成功呢?所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仁川登陆真的很神吗?》那篇文章中的说法,“不过从清军、日军都能从容登陆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二战中已经拥有丰富登陆作战经验的美军如果想上‘仁川’,也不会存在什么困难。”(见该文图6文字说明)

那么,到底那种说法才符合历史的真实呢?正如毛伟人曾经说过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因此,本文将结合相关的航海知识,通过对仁川港的水文潮汐及地形等相对全面、客观地介绍,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帮助缺乏航海常识的读者们,能够对上述两种说法的孰是孰非,得出自己的正确判断。

首先说一下潮汐。海洋潮汐是一个很复杂的自然现象,白天的称之为潮,夜间的称之为汐,这就是“潮汐”的由来。海洋潮汐是由于日、月引力、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以地球上的各个港口的潮汐周期等有很大的不同:既有半日型和全日型的,还有混合型的——有的港口(半日型)一个太阴日内会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有的港口(全日型)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还有的港口(混合潮型)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由于每个自然日涨潮和落潮过程时间超过24小时——每天涨落潮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港口的潮汐资料时通过成年累月的记载而成,所以即使那些从事海上运输的船员或舰员们也得依靠查证海事部门编制的《潮汐表》,才能掌握不同港口的潮汐情况。

坐落在朝鲜半岛西海岸北纬37°33’的仁川港,十九世纪以前只是个能进停靠渔(木)船的天然渔码头。甲午年日本占领朝鲜后,经过数十年的修建,才成为一个能停靠千吨级货轮的简陋港口——与今日现代化的仁川港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开港初期的仁川港。(图片取自百度百科)

由于仁川周边海域的水文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其海口的基本朝向是西南,年复一年季风、台风及潮汐带来的泥沙,在仁川港周围形成大片淤积的泥沼——其正面纵深宽度达四公里左右!即使其时的仁川港区内,除航道及码头泊位以外,也到处都是淤泥。由于进出港口的航道十分狭窄——仅有七、八十米宽,所以每次只能容许一条千吨级船舶进出。正是由于上述这些这种特殊的水文地理(形)环境等因素,造成仁川港一天之中有两次潮汐,日平均潮差为约七米、最大时接近十米——系全世界海港第二大潮差!再加上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关系,仁川港近海海域的水位大都比较浅。根据美军绘制的海图,退潮时其内锚地浅水区的水深仅四米多,最深处也只有七米多点儿,平均水深约为六米左右。所以落潮期间,内锚地最多可同时停泊五至七艘五千吨级以下的船舶。其时仁川港口(码头区)的水深也很有限:低潮时进出港航道的水深仅为六米多,一次只能容许一条五千吨级以下的轮船进出;港内六米水深的区域(码头)很少,依据美军绘制的海图测算,大约同时只能停靠三到四艘五千吨级以下、吃水不超过六米的船舶。由此可见,仁川港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的确不适合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请参阅下面的参考图:

参考图(谷歌截图):蓝色为深水区,绿色为较浅水区——颜色与水深成正比。右下角附图系美海军绘制,可见其时仁川港内外地形与水深等。红圈处为其时港口区。

可能有读者会提出疑问,既然仁川港的自然条件如此之差,那《仁川登陆真的很神吗?》文中所说的前两次仁川登陆,又怎么会轻易成功呢?答案是此一时非彼一时也!前面那两次所谓的仁川登陆,与朝鲜战争时美军的仁川登陆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次所谓清军袁世凯和吴长庆共约三千余名官兵的仁川登陆,是由北洋水师丁汝昌率领的威远、超勇、扬威三艘排水量1350吨无防护撞击巡洋舰的掩护下,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从容登陆成功的。所以不提也罢!

扬威号巡洋舰(图片取自网上)

这第二次日军的仁川登陆,更多的不过是“忽悠”而已——登陆官兵只有日军第12师团第二联队的2500人。从1904年2月8日下午17时30分开始乘木船登岸,直到9日凌晨2时30分部队全部登上陆地,因停泊在仁川的俄舰不晓得日军即将对俄开战,期间没有进行任何干预——完全是和平登陆!日本方面吹嘘的是所谓的海战(济物浦海战)胜利:由于日海军多艘军舰从外海封住了航道出口,俄舰只无法驶出济物浦(仁川旧称)港湾。为了不使舰船落入日军之手,俄人相继将“高丽人”号(炮舰)、“瓦良格”号(巡洋舰)和“松花江”号(运输船)炸毁,整个战斗仅持续了数十分钟而已。与朝鲜战争美军的夺取港口和抢滩登陆建立庞大的登陆场更是有天壤之别!——同样不值得一提。

从三艘运输船(大连丸、小樽丸、平壤丸)上向岸边摆渡的日军。(图片取自网上)

除了上述指出的之外,还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其时的仁川(济物浦)并无正规可供大型船舶停靠的码头(泊位),舰船都是停泊在海里(锚泊),否则日军运输船可直接靠岸不必用小木船摆渡。二是其时的济物浦与后来的仁川在地域上并不完全一致:1910年方设立仁川府,1914年月尾岛方被划入仁川府管辖。此外,通过自沉后的瓦良格舰残骸路出水面部分,能对仁川港周边海域的深浅有直观的效果。

瓦良格舰宽15.85米,落潮时约一半舰体裸露在水面上。(图片取自网上)

麦克阿瑟之所以要坚持在仁川实施登陆作战,是因为朝鲜半岛的地形及战场态势,无法在陆地上实施向敌方侧后迂回的战术——即所谓的“左勾拳”或“右勾拳”!作为曾经的太平洋战区司令,他对美海军强大的实力及跳岛登陆战术记忆犹新。所以在战争爆发之初视察朝鲜半岛时,就产生了在仁川港实施登陆作战的强烈念头——麦克阿瑟认为,要想挽救韩国失败的命运,最有效的作战方式就是出动美军地面部队参加战斗。通过地面部队从正面阻滞和攻击朝鲜人民军,然后另组织部队从半岛中部的仁川港登陆,切断朝鲜人民军的后方补给及增援等两面(南北)夹攻的战术,才有可能彻底击败北朝鲜的进攻部队。因此返回其设在东京的远东司令部后,立刻要求下属的海军将领及司令部海军方面的作战参谋们,尽快拿出一个在仁川是是两栖登陆作战的计划。根据麦克阿瑟设想,司令部海军方面的作战参谋们,迅速拟定出一份登陆作战计划:紧急从美国内调动一个海军陆战(五)团加驻日本的第一骑兵师组成登陆部队,通过轰炸机的空中掩护由仁川港实施敌后登陆作战。登陆作战成功后,与由釜山登陆正面作战的两个美军师南北夹击,挫败朝鲜人民军的进攻——这就是所谓的“蓝心(BLUE HEART)”计划。西方人有个习惯,喜欢用色彩来表达内在心理(感情),蓝色(BLUE)往往被借来表示“忧郁或悲观”的心情。比如有一首著名的曲子,《LOVE IS BLUE》即被直译为《蓝色的爱》,亦被译为《忧郁的爱》(也有译作《爱是忧郁》)。麦克阿瑟为这个行动取名为“蓝心(BLUE HEART)”,当然是有所暗喻的。只不过因为时间等客观原因,这个计划还未进入议事日程便夭折了!

虽然这个“蓝心(BLUE HEART)”计划胎死腹中,但麦克阿瑟要在仁川港实施登陆的念头始终没有也无法放弃——环顾三面临海的朝鲜半岛,除了从海上实施登陆作战就只剩下空降了!而在狭窄、多山的朝鲜半岛,根本找不到适合大规模空降登陆场。因此从海上实施登陆作战,只能是美军唯一的不二选择。如前文所述,从战略上评估,仁川港是美军实施海上登陆作战的最佳选择,因此麦克阿瑟在“蓝心(BLUE HEART)”计划被取消的当天,就向美最高军事最高指挥机构——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了更大规模在仁川港实施海上登陆作战的设想。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又连续三次要求为此行动增加兵力。“7月23日我电告华盛顿:计划在9月中旬进行的作战是在敌军战线后方的两栖登陆战,由一个包括两师兵力的军团担任,目的在于同第8集团军在南面的进攻相配合,包围和摧毁敌军。我坚信在敌人前先后面几遭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将切断敌人的主要交通线并是我们能给敌以一次决定性和粉碎性的打击。”(注2)麦克阿瑟的这两栖登陆计划,遭到华盛顿军事方面的强烈反对,尤其是海军方面——根据海军航海部门掌握的港口资料,仁川港口恶劣的水文潮汐航道等条件,都不符合现代化两栖登陆作战的基本要求。

沉默了三个星期后,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电告麦克阿瑟,美陆军参谋长约瑟夫·柯林斯将军和海军作战部长福雷斯特·谢尔曼将军等,要来东京与其商讨朝鲜战争的战略问题。8月23日,来自华盛顿的柯林斯将军和谢尔曼将军以及海军陆战队司令小谢泼德中将等与麦克阿瑟远东司令部的有关将领,在东京第一大厦专门召开研究仁川登的作战会议。海军方面的一个参谋人员,首先介绍了他们反对在仁川实施两栖登陆的两个主要因素——潮汐的巨大落差和恶劣的登陆地形等,认为敌方只要增强防御力量或稍加利用那些恶劣的自然环境,美军在此实施登陆作战就会面临极大的风险——夭折或失败!从海军的角度来看,仁川港存在着不适合登陆作战的一切条件。随后,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将军提出一个放弃仁川,以南边的群山港作为替代的计划。理由是群山港的水文地形等条件远好于仁川,而且距离釜山防御圈也近得多,一俟登陆成功,很快就能同第八集团军形成合力,迅速击败北朝鲜的南下进攻部队。柯林斯的这个替代计划,立刻得到海军作战部长谢尔曼将军的支持。

表面上看,反对的理由几乎无懈可击——华盛顿方面,主要是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就登陆作战的海军专业方面,总共提出了大约十条有违水陆两栖作战原则的问题。为了便于缺乏航海及海战知识的读者容易理解,笔者对这些问题按照先后顺序进行综合梳理:

首先是糟糕的航道。美军庞大的特混舰队从外海进入仁川近海实施登陆作战,只能通过一条被称作“飞鱼水道”的航道。这条长约50海浬(90公里)航道,不仅弯曲而且两侧布满了暗礁和浅滩,最窄处只有1海浬(1.8公里)宽。满潮时一片汪洋,低潮时航道最浅处水深只有10.8米。这条航道的涌流时速约有7节(海浬),恰是利于布设水雷的良好场所。那么这条水道的复杂海况对于美军登陆特混舰队意味着什么?根据美方资料,美仁川登陆特混舰队共由261艘各种舰船组成。吨位较小的主要为千吨级的驱逐舰和中型坦克登陆舰,其次为万吨级的巡洋舰与及大型运输舰等。弯曲狭窄的飞鱼水道,即使对于只有十几米宽、不到百米长的驱逐舰来说,只要稍有误差跑偏个一两度,用不几分钟就可能会触礁或搁浅。行驶中的舰船要停止前进,只有先将前进挡(俥)改换成空挡,然后再转换成倒伡才能实现。舰船的推进器(螺旋桨)设置在船舶的尾部,从驾驶室将伡钟传到机舱再由轮机长停止推进器的转动,待螺旋桨完全停止正转才能转换成倒伡。这一连串的动作需要一定时间,再加上轮船巨大的惯性作用,会继续向前滑行相当距离才能停下。而一旦前行的舰船出现搁浅或沉没,对整个特混舰队都会产生巨大影响!狭窄航道致使行进的舰船无法调转航向或规避,如果驾驶员反应或处置不及时或不得当,极易与前面的舰船发生碰撞——甚至数船碰撞的事件!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海难,那就不仅仅是登陆失败的问题,而且会成为海战史上天大的笑话!所以当美军这支特混舰队驶入飞鱼水道后,所有舰船只能保持间距匀速前行,一路上不能出任何差错。这对于一支近三百艘大型舰只的庞大舰队而言,的确是太难了!如果北朝鲜方面提前在飞鱼水道敷设一定数量的水雷,整个特混舰队必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可怕境地!这就是美海军方面,竭力反对在仁川是是两栖登陆的主要理由。

参考图(谷歌截图):飞鱼水道及美海军特混舰队的航行路线(请参阅、比对右下角美海军绘制的仁川登陆航行路线示意图)。

二是其时仁川港十分有限的装卸能力。由于落潮时出入仁川港航道只有不到七米,能进出港装卸货物的主要由三千吨级的坦克登陆舰承担,从资料图片看其时可资停靠的泊位至多有三到四个。考虑登陆时的巨大的潮差等客观因素,进港卸辎重的坦克登陆舰只能一起进出港,这样推算每天约有3000—4000吨的卸载能力。作为供给一支七万多人的装甲登陆部队的补给基地,这显然是不足的。此外,从一般的军事常识推断,仁川港对朝鲜人民军几乎没有使用价值,所以对港口设施及进出航道进行破坏或布设水雷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如果港口被破坏的程度过于严重和有布设水雷的情况,其时海军工程兵的能力很难再短时间内进行修复或排雷。另外还有一些难以确定的因素,如完全不了解港内外的疏浚地点及其程度等,总之这都是海军方面对仁川登陆犹豫不决的重要原因。

港内只停靠四艘坦克登陆舰。从露出海面的水线可知右侧登陆舰已卸完货,但因退潮只能停在原地,等涨潮后才能继续行动。参阅右下角附图(图片取自网上)

三是仁川港糟糕的地形,不适合两栖登陆作战。从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由于仁川港特殊的地理位置,美海军陆战队能够实施抢滩登陆的地点只有三处(见下图):

从上至下:依次为红滩、绿滩和蓝滩。(图片取自网上)

这三处分别为仁川港东北侧(上,红海滩),月尾岛(中,绿海滩)以及仁川港东南侧(下,蓝海滩)。由于仁川港与蓝海滩之间隔着个潮船坞,且仁川港的背(东)面与市区紧挨在一起,港口两侧的登陆部队上岸后,必然要经过一番巷战才能会合,这显然是登陆作战的大忌。根据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著的《朝鲜战争》一书中记叙,陆战一师“史密斯师长初步远望仁川港时认为,‘在这样的地方登陆是毫无道理的’。而且陈述说:‘在登陆作战中,城市象是可怕的东西。防御者能够充分利用城市作为据点,相反,进攻者登陆速度受限制,肯定会妨碍扩张战果。’”而且由于仁川港沿岸筑有防浪坝,登陆时不仅需要借助工具攀爬,更重要是装甲车辆及重武器的卸载十分困难。再加上潮汐的原因,要在短短数小时高潮期内完成抢滩、设置登陆场、写下作战装备及物资等一系列战术动作,其难度可想而知!此外按照美海军登陆作战教范,装载登陆部队及武器装备的运输舰船群应设置在离岸十海浬远,但因仁川近海水深不够,运输舰船群只能在离岸二十海浬处的深水区锚泊。如此一来,中小型登陆舰艇大约需要两小时左右,才能抵近海岸实施登陆作战。

该图为美军航拍的登陆艇由远海向“红滩”进发的场景。左下角附图为美陆战五团士兵抢攻“红滩”战斗中,从登陆艇上攀爬防浪坝时的情景。(图片取自网上)

第四是发起登陆攻击前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受制于仁川海区的恶劣海况。由于进入仁川港内海的航道十分狭窄,吃水深的大型舰船很可能因涌浪的冲击跑偏搁浅,是以航母等万吨以上的大型舰船及及其它辅助舰船等,只能停泊在德积群岛附近的深海区。而月尾岛上的炮台能够瞰制整个内海海面——包括航道,因此登陆作战发起前必须用炮火进行摧毁。但仁川海区内航道不但狭窄而且水深较浅,巡洋舰等吃水较大的军舰只能进到舞衣岛以西、距离仁川港约二十海浬处的深海区实施炮击。只有驱逐舰方可抵近月尾岛实施炮击,可由于仁川港内锚地(月尾岛正面)面积有限,即使驱逐舰这样的舰只也停不下几条,而且低潮时也没有调转航向和机动地余地。所以承担抵近炮击的驱逐群乘高潮进入后,必须顺势将舰艏调整到朝向航道的位置——当大批驶往绿滩及红滩的登陆艇过来时,只能留下一到两艘驱逐舰继续实施炮火掩护,其它的驱逐舰则必须让出海面,以利于陆战队抢滩登陆作战的顺利进行。(具体情形可参阅前面那张图片)如此一来,驱逐舰群的抵近炮击在时间和地点上,都必定受到很大的限制。

参考图(谷歌截图)。美特混舰队行进航道(飞鱼水道)及仁川内海区域图。驱逐舰群位于内锚地,巡洋舰群和运输舰群停泊在深海区。航空母舰等位于外海。

五是夜航的困难与风险。鉴于仁川内海及航道的恶劣的海况,美军只能选择大潮时进行两栖登陆。根据美海军专业人员的测定,1950年9月的大潮只出现在14、15、16这三天,因此两栖登陆的发动日期确定为15日。由于仁川港15日的第一次满潮时间为六时五十九分,美海军的特混舰队必须于半夜两点时分进入飞鱼水道。其时的舰船并无现代化的电子助航仪器,雷达也是在二战晚期才被发明和使用,航海时要提前在海图上绘制出航线,航行中通过定时用六分仪测算船位来修正航线。毋庸置疑,即使有经验的航海驾驶员晴朗天气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何况是黑沉沉的暗夜呢!更可怕的是,由于二战的破坏及后来的失修,其时飞鱼水道的灯塔与航标损坏了多少不清楚,这对于要在长达五十海里(九十公里)弯曲狭窄水道夜航的登陆舰队而言不啻于“盲人骑瞎马”!

除了上述这些客观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保密问题。要组织这样一次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所需舰船及登陆部队和武器装备等须从美国本土及欧洲等外地调集,其集散地只能设在日本的有关港口和地域。加上如此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是个复杂的工程,肯定需要选择相似的地域进行演练,所以保密就成了天大的问题——如果被朝鲜方面确知,仁川登陆就失去了突然性!朝鲜方面只要加强仁川港的防御力量——那怕只是利用仁川海区特殊的地形地物,比如在飞鱼水道敷设一定数量的水雷,或者对惊人钢的航道进行破坏,又或者直接对仁川港的设施进行爆破,这些手段的任何一种都会对美军的仁川登陆构成致命的威胁。不言而喻,假如仁川登陆失去出敌意料的奇袭效果,失败的可能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而无论怎样判断,朝鲜方面不采取措施加强仁川港的防御都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麦克阿瑟口中所言的五千比一豪赌的由来。

按照麦克阿瑟回忆录中的说法,经过他舍我者其谁的一番大义凛然的说辞,征服了所有的与会者,使其命名为“铬铁行动”的仁川两栖登陆作战获得批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于那些经历过二战具有丰富登陆作战经验的海军将领们而言,冠冕堂皇的话语起不了任何作用。真正打动他们的,是麦克阿瑟有关朝鲜方面已没有多余的兵力,和不会料到美军会在仁川登陆的判断和预言。根据美方的相关记载,华盛顿方面虽然同意了麦克阿瑟的“铬铁行动”,但始终都处于摇摆和犹疑不决之中——五角大楼在是年8月29日给远东司令部下达的命令中,表面上批准了仁川两栖登陆作战方案,但指令中有这样的话语:“登陆点是仁川好,还是仁川以南适于登陆的某个地点好?但仁川登陆只限于在判明仁川附近的敌人没有充分防御准备的条件下。”(注3)

仁川港除了潮差大之外,还有个特点,就是港外星罗棋布的岛屿,这些天然屏障对舰船的航行形成威胁。相对于自然环境的威胁,最大的莫过于虎视眈眈地控制航道和港湾的月尾岛。月尾岛位于飞鱼海峡的末端——仁川港的入口处,岛上的最高点海拔105米,俯瞰着飞鱼海峡和整个港湾附近的海域,岛上岸炮的威胁之大不言而喻!因此实施登陆的美海军陆战队提出,必须提前清除月尾岛上的岸炮,否则登陆作战很难成功。美军虽对月尾岛进行多次空中侦照,总有些放心不下,因此派了一名叫克拉克的海军上尉近距离实地侦察,但终因月尾岛有军队把守很难侦察清楚。考虑到月尾岛上的岸炮对登陆舰船的威胁太大,所以美军下决心在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之前,采用火力侦察战术搞清月尾岛岸炮的数量及具体位置,并尽量予以事先清除。1950年9月13日早七时——实施登陆作战的前两天,美海军由两艘重巡洋舰和六艘驱逐舰及两艘英海军的轻巡洋舰组成的特混舰队,悄然出现在仁川港的外海。在四架F4U舰载机的空中掩护下,打头的六艘驱逐舰拉开距离成单列纵队鱼贯而行,以大约十节的航速小心翼翼地驶入飞鱼航道。行驶在前面的驱逐舰依照海图上绘制的航线,不断根据测量出的船位修正受海流等作用偏离的航向,缓缓驶向仁川港内锚地。

美军这支特混舰队此行的目的,就是要用大口径舰炮,轰击月尾岛上的岸炮。美军根据二战时太平洋战争的经验推断,仅靠登陆作战时的飞机轰炸和舰炮轰击,是不可能彻底清除月尾岛上的岸炮阵地,所以只能提前开始清除月尾岛岸炮的行动。由于月尾岛附近水域水深较浅,战列舰及重巡洋舰等大型舰只无法靠近,美军只能用吃水较浅、体积相对较小的驱逐舰,抵近月尾岛进行直接射击,巡洋舰则在距离月尾岛八至十海浬、较为宽阔的海面抛锚,待前方的驱逐舰开炮射击后,通过炮校机的空中观测标定目标,再用大口径舰炮进行远距离射击,协同摧毁被发现的岸炮。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大约在上午十一时许,守卫在月尾岛上的朝鲜人民军部队,就发现远远驶来的美军驱逐舰——美军曼斯菲尔德号驱逐舰上的韩国监听人员,听到了朝鲜人民军方面命令岸炮准备的广播。但美海军舰队并未立刻遭受到炮击——大概月尾岛上的朝鲜人民军守军正在躲避美海军舰载机的狂轰滥炸,尚无暇顾及缓缓驶来的美军舰队,是以这六艘驱逐舰向内锚地的航行未受到干扰。

说起来美军这支特混舰队还真有点儿侥幸,其时仁川港正处低潮,由于朝鲜方面敷设的是漂雷,又在航道两侧的浅水区,时起时伏,很容易就被军舰上的瞭望哨发现——如果美军晚上来恐怕就难了!美军驱逐舰发现水雷的位置,恰好是英国海军在8月2日,为牵制朝鲜方面的进攻,用舰炮轰击仁川港的海域——这大概就是朝鲜方面为何在此处敷设水雷的原因。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朝鲜方面敷设的水雷不仅数量极少,而且全都是容易被发现和扫除的漂雷。按照一般的军事常识,通常设置雷区时按水雷在水中状态,一般会将漂雷、锚雷、沉底雷等混合敷设,这将大大提高敌方扫雷的难度。朝鲜方面为何仅仅敷设了寥寥几颗漂雷?难道是没有足够的水雷?这恐怕无法说得通,因为就在仁川登陆发生之后,朝鲜方面迅速在东海岸的元山港周边海域,敷设了三千多枚各种水雷!所以结论只有一个:朝鲜方面的确不相信美军会在仁川实施登陆作战,故只是草草敷设了十几颗漂雷了事!当然还可以想见,朝鲜在西海岸大概没有专用的布雷艇,但笔者认为这都不是理由——这种不负责任的敷衍了事给美军的登陆成功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可能。如果朝鲜方面同时敷设锚雷和沉雷——即使多敷设一定数量的漂雷,美军的这支特混舰队将束手无策——美军是用舰上配备的四十毫米速射炮射击的方式排雷,人工瞄准射击远处时隐时现的小型物体其难度可想而知!从史料记载看,美海军的克拉克上尉提供的侦察报告中,并无发现水雷的内容,所以此次美军舰队并未配属扫雷舰艇。美军驱逐舰在涨潮前仅用舰炮击毁四枚水雷,随后左转驶向月尾岛西北面的预定海区,只是将亨德森号驱逐舰留在原地监视。

仁川港及月尾岛周边海况及水深(图为美军绘制)

中午时分,打头的加尔凯号驱逐舰率先在月尾岛西侧海面约四链处抛下锚链,随后其它各舰也成扇形在相应的位置抛锚。各舰将125毫米主炮对准月尾岛,但月尾岛上的岸炮却仍然没有动静。下午十三时美海军驱逐舰首先开炮,起初岛上还没有什么动静,大约三分钟后朝鲜人民军的75毫米岸炮终于沉不住气,开始向近处的驱逐舰还击——其射程根本够不到远处的巡洋舰!区区五门75毫米口径火炮,又怎能压制住美军众多大口径舰炮?!朝鲜人民军岸炮部队毫无章法的还击,彰显出事先并无完整应对美军来袭的计划与对策,这种漫不经心的处置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史载的炮战过程判断,朝鲜人民军岸炮部队似乎事先并未测量周围海区和设定射击诸元——根据美方的史料记载,朝鲜人民军炮击科利特号驱逐舰的那门岸炮,第一发为远弹、第二发为近弹,第三发才击中该舰左舷!稍懂点儿火炮射击知识的都明白,通常前两发是试射——测试和调整射击诸元。美军驱逐舰抛锚停泊在约一千米的海面上,如果事先将附近海区测量过并装定好射击诸元,直瞄打击近距离锚泊的较大目标,第一轮、至多第二轮射击完全可以命中!此外根据《日本人眼里的朝鲜战争》一书记载,朝鲜人民军岸炮似乎是各自为战——五门炮分别向三艘驱逐舰进行炮击,如果能集中火力先击沉一艘,那将会对美军驱逐舰形成极大的威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朝鲜人民军在月尾岛和仁川港的守军,的确没有反登陆作战的具体作战计划和准备。

美军驱逐舰的炮击大约共持续了几十分钟,平均每舰发射二百余发炮弹,然后又从月尾岛南侧航道——原路撤离。此时锚泊在远处轻巡洋舰上的155毫米舰炮和重巡洋舰200毫米舰炮,继续向月尾岛射击——这显然是掩护驱逐舰的撤离。美军特混舰队此次抵近月尾岛的炮战,先后共有三艘驱逐舰被朝鲜人民军的岸炮击中,其中科利特号驱逐舰受创较重,但整个舰队只有一人死亡、八人负伤。月尾岛虽然面积不大——大约0.6平方公里左右,据此推断,岛上原有的岸炮设施是不会少的——可朝鲜方面却只部署了区区五门岸炮。当天炮击结束美海军进行评估后认为,月尾岛上的炮台十分坚固,朝鲜方面的岸炮并未被全部清除!所以,第二天又进行了一轮炮击,同时指令受创的科利特号驱逐舰,去处理剩余的水雷——用四十毫米速射炮将其一一击毁。看到此笔者忍不住发出一声感慨:如果朝鲜方面能将其中几颗水雷敷设在进入港内的航道附近,美军恐怕只能投鼠忌器——怕造成航道堵塞不敢炸!

美海军特混舰队对月尾岛两天的炮击,虽然未能将岛上的岸炮完全清除掉,但残存的已很难对登陆行动构成较大威胁。此时的仁川港如同处于台风中心,所以维持着表面上短暂的平静。遗憾的是美海军特混舰队对月尾岛两天的炮击,并未引起北朝鲜方面的警觉。

实事求是地说,麦克阿瑟绝非浪得虚名之辈——尽管后来败在志愿军手下,他的狂妄自大源自美海军的强大,以及美军完善的作战理论和体系。举一个简单的实例:朝鲜战争刚一爆发,美远东空军就根据麦克阿瑟的指令,仅用一周的时间便对朝鲜全境进行了航空拍照,并据此制作了作战地图。所以早在萌生仁川登陆念头不久,远东空军的侦察机一刻不停地对北朝鲜进行侦察——尤其针对其军队的调动及后方的补给等!在加上朝鲜方面的大意以及韩国特工和朝鲜反叛分子提供的实时情报等,美远东司令部基本掌握北朝鲜方面的主要动向和情报。五角大楼批准登陆计划后,美远东军总司令部情报部门又于8月31日,派出了一名熟知航海业务的克拉克海军上尉——即前文提到的那位,前往仁川港进行实地侦查。9月1日上午,卡拉克上尉带着两名精通英语的南朝鲜人,携带相当数量的武器弹药和所需物资,乘一艘南朝鲜海军的猎潜艇进入仁川港西南侧的灵兴岛。

灵兴岛距离仁川港直线距离约十五海浬(二十七公里),飞鱼水道紧贴着该岛西侧通往仁川内海,借助大倍数望远镜,仁川港及其内海一览无余。由于朝鲜人民军从未登上该岛以及遥遥相对的舞衣岛等,这些岛上的原南朝鲜渔民及居民在克拉克上尉发动下,随即便协助他们展开了相应的侦查活动。除了获取到月尾岛及汉城的有关军事情报外,克拉克上尉还摸清了飞鱼水道的概况并悄悄登上了八尾岛,发现岛上的灯塔只是旋转反射镜用的电池被朝鲜人民军切断了,灯具本身没有毛病——稍微修理一下就能恢复照明。克拉克上尉根据远东司令部的命令,查明旧日本海军编制的仁川潮汐表比美海军编制的正确——这对于仁川登陆作战发起时间有着重要的实际的意义。14日晚上,卡拉克上尉实地考察了蓝滩那四公里泥沼的情况后,电告“仁川的泥沼地,军队和车辆难以通过。”天黑后,克拉克乘船登上了八尾岛,当夜二十四时,依照之前接到的命令,准时点亮了八尾岛的灯塔。

注释

注1:朝鲜战争中如何准确预测美军仁川登陆 - 环球视野 - http://www.globalview.cn/html/history/info_35580.html

注2:见《麦克阿瑟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247页。

注3:见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著的《朝鲜战争》,第二章第二节“二、东京会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