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焰焚魔:布干维尔战役中的喷火坦克

原作者:史蒂夫·扎洛加(Steve Zaloga)是鱼鹰出版社《二战美国喷火坦克》(U.S. Flamethrower Tanks of World War II)一书的作者。

1943年1月,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美国便携式火焰喷射器首次投入使用。很快就发现,暴露的火焰喷射器操作员很容易受到日军轻武器的攻击。于是就有了在坦克上安装便携式火焰喷射器的想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火焰喷射器操作员的伤亡,使喷火器能够顺利抵达日军的掩体。1943年秋天,改装喷火坦克在新喀里多尼亚进行了一些试验。随后在布干维尔战役中,美国喷火坦克于首次投入实战,这是1944年1月一次鲜为人知的战斗,对抗日军据点“马蜂窝”的战斗。

M1火焰喷射器

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不久开始生产M1便携式火焰喷射器。这种初期设计是一种极其麻烦的武器,在潮湿条件下其电子打火装置十分不可靠,射击的持续时间短,耐久性差。

在1943年1月15日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M1火焰喷射器首次成功投入战斗。在一次攻击中,支援陆战2师下属陆战8团的一支工兵小组小心翼翼地爬到距离日军地堡防线不到25码的地方,在一天的战斗中烧毁了三个地堡。同一天,陆军的火焰喷射器行动没有那么成功。

M1火焰喷射器继续在所罗门群岛的战斗中使用,以及西南太平洋战区(SWPA)的其他战场,如新几内亚岛的布纳和新乔治亚岛。

M1火焰喷射器因为设备的技术问题和缺乏成熟的技术和战术训练,在实战中的表现令人沮丧。M1装载重量超过60磅,因此在丛林条件下很难携带。操作者不仅背负着沉重的武器,并且一旦火焰喷射器开始射击,就很难不引起敌军的注意,总是会招致日军的小型武器和迫击炮的弹雨。

M2便携式喷火器

对M1便携式火焰喷射器的技术问题的改进型号称为M1A1,于1942年12月投入生产。这个版本有几个升级,首先通过增加燃料来提供更好的射击持续时间。其次将原来不可靠的电子点火装置改为氢气+火花塞的形式,但它依然存在点火不可靠性的问题,特别是在潮湿条件下。

1943年8月,第一批M1A1型火焰喷射器抵达南太平洋战区。随着新型火焰喷射器的到来,美国陆军化武作战部门(Chemical Warfare Service,简称CWS)派出训练小组来帮助指导部队如何维护和操作这些设备。

喷火坦克的想法

1943年夏末的新喀里多尼亚,当时化武作战部门的人员正在那里训练火焰喷射器部队。第754坦克营的一名军官想出了在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炮塔上的炮座安装火焰喷射器的主意。美国陆军对火焰喷射器的官方描述并没有指明提出这个想法的建议者的名字,但一些回忆录表明,当时指挥第754坦克营的约瑟夫·哈特(Joseph Hart)中校可能提出了这个建议。

如图所示,新喀里多尼亚的喷火坦克使用了两部M1A1便携式火焰喷射器的燃料组件(每组含两个5加仑燃料罐)。其中一组被放置在航向机枪的后面,机电员座位前面,另一组被放置在机电员的座位后面。

在坦克上安装便携式火焰喷射器似乎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它可以保护操作员进入喷火器的有效射程范围内,同时大大减少日本轻武器火力的伤害。在实践中,在在轻型坦克狭窄的炮塔中安装火焰喷射器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炮塔容纳两名乘员本来已经非常拥挤,试图在炮塔内设置和操纵火焰喷射器几乎是不可能的。

1943年7月,在新乔治亚岛与顽强的日本地堡的战斗,激发了技术人员开发更令人满意的喷火坦克的尝试。在新喀里多尼亚群岛的努美阿附近,那里是海军陆战队两栖部队的基地,新的喷火坦克改装工作在那里进行。1943年8月,美国陆军第14军开始试验将M1A1火焰喷射器安装在M3A1轻型坦克的航向机枪上。技术人员设计了一个系统,将缩短的M1A1火焰喷射器安装在M3A1的7.62毫米口径航向机枪座上。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的改进型M1A1火焰喷射器,安装在7.62毫米口径航向机枪下方,通过机枪发射的曳光弹提供更可靠的火焰喷射器点火

简易的坦克火焰喷射器安装在海军陆战队第3坦克营和陆军第754坦克营的轻型坦克上,使用了两部M1A1便携式火焰喷射器的燃料组件,每组包含两个5加仑(约18.9升)燃料罐,一组放在机电员座位前的地板上,另一组在机电员座位后面,这里通常放置7.62毫米口径机枪弹药。

1943年10月,在努美阿附近举行了一次演示,让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军官以及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熟悉这种新武器。期望在1943年11月1日布干维尔岛登陆战之前及时部署喷火坦克这一新武器。

一辆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从其火焰喷射器喷出一股火焰,它在为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官进行演示。

现代爱好者重现

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喷火坦克

在布干维尔战役的第一阶段部署了海军陆战队第3坦克营,但没有证据表明喷火坦克投入实战。三个月后,1943年1月下旬,美国喷火坦克首次投入实战,在布干维尔桥头堡扩张期间,陆军坦克部队使用了喷火坦克。

第754坦克营是二战爆发后第一批被派往南太平洋的美国陆军坦克营之一。它的最初编制为轻型坦克营,装备M3轻型坦克,后来装备改进型M3A1。

1942年1月,第754坦克营(轻型)离开纽约港,1942年3月12日抵达新喀里多尼亚,1943年5月和8月,该营的先遣队被部署到瓜达尔卡纳尔岛,隶属于第14军,但没有投入作战。

该营在1943年11月开始重组,它的编制由轻型坦克营转变为三个中型坦克连和一个轻型坦克连的混合编制。由于中型坦克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运抵,所以第754坦克营派往布干维尔的前线的两个坦克连仍然装备着轻型坦克。

布干维尔岛上的马蜂窝

1943年11月,在布干维尔岛的首次登陆是由海军陆战队第3师指挥的,但威廉·“公牛”·哈尔西海军中将希望该师参与即将到来的新爱尔兰岛登陆。结果,美国陆军的亚美利加师(Americal Division)在1943年11月25日得到命令,并在1943年12月中旬开始替换海军陆战队团。当时,第14军的作战目标是扩张滩头阵地的范围,以便保护沿海机场,这些沿海机场被用来骚扰日本在新不列颠岛上的腊包尔基地。亚美利加师的第132步兵团在最右翼,面对着托罗基纳河。这一地区由日本海军南海第4守备队(道下义行大佐)防守,下辖3个步兵大队。

美军在布干维尔岛登陆后,日军沿着滩头阵地的外围建立了一系列防线,由加固的原木碉堡和堑壕组成。1944年1月中旬,第132步兵团2营开始向这条防线移动,并沿着丛林边缘建立了防御阵地。在这些阵地以东的定期巡逻发现了一大片的日本地堡防御体系,这被美军称为“马蜂窝(Hornet’s Nest)”。防御工事从托罗基纳河东岸几百码处纵深布置,一直到海岸上的马维亚(Mavavia)村。由南海第4守备队第2大队(内田贤七少佐)的第6和第7中队防守这些阵地。

1944年1月20日和25日,第132步兵团2营发动了进攻,企图扩大托罗基纳河东岸的桥头堡。虽然获得了一些立足点,但加强的日军防御阻止了任何向马维亚村的纵深渗透。1944年1月,日军沿着滩头阵地外围不断集结,亚美利加师师长约翰·霍奇(John Hodge)少将决定清除马蜂窝,以防止日军沿着海岸线向奥古斯塔皇后湾(Empress Augusta Bay)美军滩头阵地的中心推进。

对马蜂窝的攻击是由第132步兵团2营参谋部计划的,但霍奇少将将第132步兵团1营提前进行了攻击。在最初的攻击中,便携式火焰喷射器被证明是有用的,但太容易受到日本轻武器的攻击。因此,霍奇少将决定使用坦克支援来协助清理日军掩体。霍奇少将和第132步兵团指挥官约瑟夫·布什(Joseph Bush)上校确信,在坦克和强大的炮兵火力支援下,这次进攻是“容易取得胜利的”。在进攻开始的时间——1944年1月30日上午,包括师长霍奇少将在内的许多高级军官都在现场观察,许多记者和摄影师也在场。

这次任务被分配给了第132步兵团C连,得到了第754坦克营先遣队的各种单位的支援,包括A连的轻型坦克,以及营部连的突击炮排和81毫米迫击炮排。

友军误击

1月30日7时,第132步兵团C连移动至进攻出发线。07:45,第82化学迫击炮营D连用106.7毫米(4.2英寸)化学迫击炮对马蜂窝进行了初步压制炮击。战斗开始后,81毫米迫击炮开始射击。上午8点左右,师属炮兵开始对日军的防御工事发起主要的猛烈炮击。

8时30分,第132步兵团C连以3排在右、1排在中、2排在左、坦克为首的小规模战线展开攻击。该营的武器排被装备成一个爆破支队,以增援第二营的先锋排。这支分队奉命向坦克后方推进,摧毁遇到的任何日军掩体。

在布干维尔的马蜂窝战斗中,第132步兵团C连的步枪手部署在第754坦克营A连的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后面。

上午的第一个伤亡发生在9点4分,当时一辆M3A1轻型坦克在出发线前方约200码处被友军炮火击中并起火。这次误击造成坦克车长霍尔(Minor J. Hall)中士死亡,另外两名车组乘员人员受伤。乔·西蒙(Joe Simon)下士逃离了坦克,但他注意到坦克附近受伤的乘员被日军的轻武器火力压制住了。西蒙试图营救他们,但在营救过程中被击中身亡。他后来因英勇行为而被授予银星勋章。

在附近守着防御阵地的第132步兵团B连的一个排观察到了这一误击事件。杰西·R·德劳利(Jessie R. Drowley)上士冲上前,设法救出了两名受伤的坦克车组乘员,而第三名则被他所在排的另一名士兵救出。第二辆M3A1轻型坦克被困在榕树树桩上,由于靠近日本碉堡,最终被其乘员遗弃并摧毁。

曳光弹引导

第1排于9时33分到达目标,第2排于9时40分到达目标。一旦达到目标,坦克就停下来,步兵在坦克前方约10码处占据了防御阵地。在进攻的初始阶段,包括澳大利亚观察员唐纳德·马西森中校(Donald Matheson)和第132步兵团的执行官(XO)詹姆斯·格里尔上校(James Grier)在内的观察小组在坦克后面向前推进。他们被日军的炮火击中,格里尔上校和马西森中校都阵亡了。

在白天的战斗过程中,坦克和步兵之间的通信是主要的战术问题之一。步兵的SCR-536 步话机在AM无线电波段工作,而坦克无线电在FM波段工作,所以步坦通信必须通过军无线网络进行,这很耗时,实战中往往依靠视觉信号。坦克很难看到步兵的信号,因为在大部分战斗中,坦克都处于舱盖关闭状态。

第132步兵团C连到达目标后不久,日军开始了局部反攻。袭击的重点是坦克,日军投掷了土制燃烧弹——莫洛托夫鸡尾酒,还发射了迫击炮。10时30分左右,约翰·怀特(John White)少尉率领第2排在一些坦克后面,他和代理排军士詹姆斯·贾曼(James Jarman)被迫击炮和机枪击中身亡。

尽管这不是他们最初任务的一部分,但第132步兵团B连的一些排参加了战斗。B连的德劳利上士在靠近海滩和丛林线交界处的第2排侧翼发现了一个坦克和步枪兵没有注意到的机枪掩体。在日军的轻武器火力下,他跑向丛林边缘的一辆M3A1坦克。到达坦克后,他爬上引擎甲板,用M1步枪的枪托敲打炮塔舱口。他开始向坦克车组乘员指出日军地堡的位置。

1944年1月30日,在布干维尔岛上,第754坦克营A连的一辆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用火焰喷射器烧毁了一个日军地堡,这一地区被美国士兵称为“马蜂窝”。

在1944年1月的“马蜂窝”战斗中,德劳利上士用曳光弹指引喷火坦克向目标射击的艺术画

在攻击了其中一个掩体后,坦克车组乘员递给德劳利上士一把装有曳光弹的冲锋枪。他用这种武器指引坦克向目标开火。坦克遭到了日本人连续不断的迫击炮和轻武器射击,德劳利上士的胸部和脸部被击中负伤。尽管受了伤,德劳利仍然继续指挥坦克,直到日军的地堡防线被攻克。他后来被转移到营救护站,在医院里住了几个月之后恢复健康。由于他的英勇行为,德劳利被授予荣誉勋章,后来由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总统颁发给他。

摧毁28个大型掩体

上午晚些时候,进攻停止了,一些坦克被派回去重新再装填。火焰喷射器只有大约20秒的燃料,必须回到后方给压缩空气罐加压,并重新补充火焰喷射器燃料。

大约13时30分,以5辆轻型坦克为首的部队继续前进。坦克用他们的37毫米火炮和火焰喷射器摧毁了日军的掩体。在一天的战斗中,总共摧毁了28个大型掩体,喷火坦克摧毁了其中的14个。另外四个被步兵击毁,一个被81毫米迫击炮击毁。其余的被步坦联合战斗摧毁。

除了喷火坦克,步兵也使用M1A1便携式火焰喷射器。他们遇到了下面的问题,射击的持续时间太短,在试图烧毁掩体时,操作人员暴露在敌人的近距离支援火力下。

在当天的战斗中,第132步兵团C连有1名军官和10名士兵死亡,1名军官和13名士兵受伤。第754坦克营有两人在最初的友军火力事件中丧生,另有14人在后来的战斗中受伤。1月30日,参加马蜂窝战斗的步兵部队被授予5颗银星和2颗铜星勋章。坦克乘员还获得了两枚银星勋章。大约80名日军在地堡外被杀,第132步兵团估计还有120至180名日军在地堡中被杀。

布干维尔战役的结论

第754坦克营的战后报告总结道:

“防线被扩大和拉直,我们控制下的防御工事得到巩固,敌人的碉堡被突破,敌人伤亡惨重。这次战斗最终证明了步坦协同在丛林地形中具有极大的优势。”

对马蜂窝的战斗强调了步坦协同在近距离战斗中通信中存在严重问题,以及步枪手与支援坦克乘组之间需要更好的交流手段。采用的一种临时方法是使用连接在坦克上的战地电话。在1944年3月的战斗中,第754坦克营在外围战役中支援亚美利加师,沿着海岸向东推进到马维亚。

尽管安装在轻型坦克上的简易M1A1火焰喷射器已被证明比便携式火焰喷射器更有用,但它们的射程太短,而且燃料消耗得太快。两个燃料箱里只有10加仑(约37.8升)的燃料,火焰持续时间只有20秒。一旦燃料耗尽,坦克必须返回后方补充燃料。

在布干维尔岛首次亮相后,1944年2月,在新不列颠岛的阿拉维(Arawe)半岛,海军陆战队第1坦克营使用了喷火坦克。这次尝试不太成功,因为火焰喷射器点火失败了。一名坦克乘员被迫在坦克前投掷了一枚铝热燃烧手榴弹点燃了燃料。

喷火坦克的后续改进

后来对这些设备的一系列使用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点火系统的遗留问题导致了新喀里多尼亚的各种即兴创作。其中一种方法是在M3A1的装甲上开一个小洞,以便装上一挺7.62毫米口径的机枪。用发射曳光弹来点燃喷火枪射出的燃料流。另一种方法是将7.62毫米口径的机枪留在原位,并改变火焰喷射器的喷射方向,使其外部连接到机枪枪管上。这使得机枪既可以用来点燃燃料流,又可以发挥其通常的射击作用。

1944年初,随着战争进入太平洋中部多岩石的火山岛和珊瑚岛,日本帝国陆军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当地地形构筑战斗阵地。在太平洋的战斗使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高级军官们确信,迫切需要喷火坦克来应对日军掩体构成的威胁。

在1944年初,一种新的、定制的辅助火焰喷射器E4-5投入生产。它在1944年夏天开始部署到前线。事实证明,前线的临时改装更为成功。位于夏威夷的化学战服务(太平洋战区)办公室开始将加拿大的MK.IV朗森(Ronson)火焰喷射器改装到M3A1坦克的炮塔上。这些绰号“撒旦”(Satan)的喷火坦克于1944年夏天在塞班岛和关岛首次亮相。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一年,喷火坦克的重要性持续增长。

M3A1型喷火坦克“撒旦”——使用加拿大MK.IV 朗森(Roson)火焰喷射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