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民华
念奴娇•赋颂呼和浩特恢复蒙语原名(1)七十周年
1994年冬,笔者奉调“走西口”赴呼和浩特履新。一名“关东客”,因此成为这座恢复蒙语原名仅40年,却有着2000多年城龄的塞上青城一名年逾不惑的新市民。
塞上5年,是笔者新闻从业30年中难以忘却的5年。笔者在这里荣获了国家民委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实现了职务、职称的双晋升。最令人难忘的是由笔者总策划、总撰稿的一部全面回顾、再现、展示我国建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伟大实践与卓越成就的大型历史文献片,荣获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转眼又是30年过去,新桃换旧符时的惊鸿一瞥,突然唤醒了笔者的记忆,从2024年2月起的三个月时间里,我们将迎来值得回顾与纪念三个70年:
2月将迎来周恩来总理签发关于绥远、内蒙古合并的政务院令的70周年;
3月将迎来归绥由绥远省会转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的70周年;
4月将迎来归绥恢复蒙语原名“呼和浩特”70周年。
这三个节点,既是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呼和浩特历史进程中标新立异的节点,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先导与示范意义的历史节点。
追忆近年来数度重访期间的一次次耳目一新与频频迷路,检拾箧中一帧帧与青城历史节点交会的旧照、清点一件件日渐泛黄却弥足珍贵的史料,感慨万千,思如泉涌,历历往事化作百言八韵《赋颂呼和浩特恢复蒙语原名七十周年》,调寄《念奴娇》。志予对“第二故乡”的一片殷殷“乡心”。
云中鹰掠(2),
左敕勒(3),
青山、青城、青塜。
武灵轻骑,
赵垣拱(4),
祖龙郡治一统(5)。
昭君宁胡(6),
交钞惠用(7),
钟金启甍栋(8)。
衙署兴替(9),
彪炳蒙绥合并(10)。
浩特返朴呼和(11),
尔来七十载,
乡异城迥。
云谷、双都(12),
百业隆,
共掬首府繁盛。
故地重游,
连日问迷津,
乡心驿动。
犹忆恰特(13),
倾耳新风雅颂。
自注:
(1)呼和浩特恢复蒙语原名:1954年4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批复电文中明示:“同意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同年4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17号令,自4月25日起,归绥市恢复蒙语原名呼和浩特市。
(2)云中鹰掠:从字面上看,首韵三句的意思明了:雄鹰穿云疾行,掠过莾莾敕勒川,青山、青城、青塜尽收眼底。然而,“云中”与“鹰掠”均富含底蕴,另有深意。
云中:既是郡名,亦是城名。云中郡系赵武灵王所置的一个郡,它是呼和浩特最早见诸历史记载的地名。而作为云中郡治所的云中古城,故址在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古城村西。始建于公元前390年,系内蒙古高原历史上所建的第一座城市。
掠鹰:语出历史学家翦伯赞。他在《内蒙访古》中曾称内蒙古地区是中国众多北方少数民族的摇篮,这些民族“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
(3)左敕勒:左指方位东。敕勒,指敕勒川。今天的呼和浩特位于古敕勒川的东部。
(4)武灵轻骑: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事。赵垣:赵长城,有史家称其为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之一。
(5)祖龙郡治一统:祖龙,即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前221)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云中郡即为其中之一。表明呼和浩特地区在两千多年前已纳入统一秦帝国的版图。
(6)昭君宁胡:昭君即王昭君。昭君远嫁匈奴后,获封“宁胡阏氏”,寓意王昭君和亲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7)交钞:金朝与元代印发的纸币,此处特指1982年在呼和浩特白塔出土的元忽必烈“中统元宝交钞”。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印发纸币实物,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钞票实物。纸币流行给商品交易、资金流通及税赋缴付带来了极大便利。元代的纸币制度被马可·波罗称作“点金术”。
(8)钟金启甍栋:钟金即明朝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亦作阿拉坦汗)的夫人三娘子。婚后封“钟金哈屯”,哈屯即夫人。她连续辅佐四任土默特部首领,主政30余年,主张蒙汉和睦相处,开通“互市”。甍栋;即房梁,代指建筑。此处代指明隆庆六年(1572)由钟金主持督建的城池。因其用青砖构筑而得蒙古语名“库库和屯”,意为青色的城。明神宗在其竣工后将其命名为“归化”。
(9)衙署:绥远城将军衙署(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大街31号),作为绥远城统领满、蒙、汉八旗驻军及掌管西北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自1739年告竣到1954年蒙绥合并的200多年间。它一直是绥远地区的权利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是绥远省人民政府办公地。1952年6月,政务院决定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机关迁入归绥,将军衙署经历了近20个月的由省府——省、区两府并存——两府合署——撤销省府——区府的整合与兴替。将军衙署由此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地。它见证了蒙绥合并的全过程。
(10)蒙绥合并: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对内蒙古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提出明确目标:恢复内蒙古历史上的本来面貌,建成东西蒙统一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了解决“蒙绥合并”过程中的歧见。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开两扇门”(一扇是蒙古族要欢迎汉人进去开发矿山,建设包钢;一扇是汉人要支持将绥远省合并于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内蒙古统一自治。)成功促成了共识的形成。随着自治区领导机关迁到绥远省会归绥、对绥远省实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双重领导、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合署办公、自治区政府主席兼任省政府主席等步骤的顺利实施,蒙绥合并的条件已经成熟。1954年3月,正式撤销了绥远省建制,辖区划归内蒙古自治政府管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实行“内蒙古全区域统一自治”的格局基本实现。
(11)浩特返朴呼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后,曾先后以王爷庙(乌兰浩特)和张家口为政府机关驻地。1954年,蒙绥合并后,归绥市被正式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由于归绥这一名称含有歧视少数民族的色彩,经广泛征求意见,“皆以改为蒙语原名‘呼和浩特’为好”。归绥的蒙语原名曾汉译为“库库和屯”,此次汉译确定从1954年4月25日起改为“呼和浩特”。
(12)云谷、双都:中国乳都、塞上药都与北方云谷是呼和浩特三张亮丽的经济名片与产业集群。呼和浩特因其乳品生产与生物制药与中药集散方面的举足轻重而荣膺“中国乳都”与“塞上药都”两项桂冠。而迅速崛起中的方圆20平方公里的呼和浩特“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园区”。它作为“东数西算”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也被称作“北国云谷”。双都、云谷已经成为呼和浩特方兴未艾的经济引擎。
(13)恰特:蒙语剧场、剧院。此处特指呼和浩特的乌兰恰特大剧院。乌兰恰特,蒙语意为红色剧场。1953年兴建的原乌兰恰特剧场2003年根据城市建设规划拆除。2007年易地重建的乌兰恰特大剧院,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由一个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演出大厅、歌剧院、多功能厅、电影放映厅及其它附属设施组成,系呼和浩特标志性文化地标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