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选举研究室主任冷波研究员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发表专文《台“九合一”选举结果透露的深层意涵及其影响评估》。作者认为:台“九合一”选举结果显示,岛内“利绿不利蓝”的政治生态已在两年半时间里快速逆转,民进党2020年下台的可能性增大。更重要的是,选举透露出随着岛内、两岸深刻变化,岛内以“统独”蓝绿为核心的旧政治意识形态退潮,强调“超越蓝绿、经济民生第一、希望两岸合作”成为新的政治正确。这一重大深刻变化相对“利红利蓝不利绿”,将对岛内政治生态和两岸关系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内容如下:
一、
2020年“大选”民进党形势较为不利,国民党改革成效、
“蓝绿白”关系走向影响重大
选举结果否定了2016年选后外界“民进党长期执政、国民党难以再起”的判断,再次证明了台湾选举的“跷跷板效应”。即岛内民众对执政者的看法对投票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中间经济选民投票意向呈现很大摇摆性,一个党执政不佳,另一个党就有再起的机会。①2008年、2016年、2018年选举,都是“跷跷板效应”的体现,且有速度加快趋势。这也显示台湾民主选举制度下,民众不希望一个政党长期执政、一党独大而得不到有效监督。
(一)民进党2020年下台可能性增大
分析2005年与2008年、2014年与2016年,这些县市长选举与“大选”的关系,基本都是正相关的“骨牌效应”。目前谈2020年“大选”态势尚早,但总体态势对民进党较为不利是不争事实。
一是岛内“反蔡反民进党”、民心思变氛围浓厚,且不易翻转。选举结果对蔡英文执政绩效和路线投下不信任票,民众对蔡无力解决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强推争议改革、“新威权”手段追杀国民党、“抗中谋独”等强烈不满。民进党在失去民众信任后,执政将更加举步维艰。台结构性困境下,蔡剩余任期有关经济发展、社会分配、改革争议、两岸困境等难题一个不少,民进党走出执政泥淖的可能性较小。
二是国、民两党支持基础此消彼长。从县市长席次和得票率看,民进党从上届13席锐减至6席,得票率仅为39.16%;国民党从上届6席大增为15席,并成功攻占关键的高雄、台中两个“直辖市”,得票率大幅提升为48.79%,两党得票差120万票。从政治版图看,北部蓝天再现,中部蓝优势扩大,南部绿被攻陷。从选民结构看,民进党大量流失劳工、农渔民、中小企业主、青年、知识精英等群体选票;国民党选票回流明显,中下阶层支持基础扩大。从政党支持度看,两党已经拉开差距。《美丽岛电子报》10月底民调显示,民众对民进党的好感度仅剩27.4%,反感度达到57.5%;对国民党的好感度为39.2%,反感度为41.7%。蔡的执政满意度仅剩25.5%,不满意度高达67.3%;信任度剩26.7%,不信任度达58.8%。国民党已度过2014年以后的“反国民党风暴”,重新成为民众可能的选择。
三是国民党实力、财务问题改善,有利“地方包围中央”。“九合一”选后国、民两党地方治理人口比为1447万:625万。
四是国、民两党权力改组、改革转型都是考验,但有较大不同。民进党败选后士气大伤,接班梯队重新洗牌,权斗会更加激烈。蔡赖矛盾、“英系”与“新系”、“基本教义派”的矛盾复杂难解。国民党士气大振,再燃重返执政信心,面临的是如何改革更好的问题,党内权斗应在可控范围之内。
(二)未来影响2020年“大选”态势的主要变数
导致本次选举结果两大主因是蔡英文执政引起的“民怨海啸”,以及韩国瑜强烈个人特质带动的“韩流旋风”,所以很多舆论称本次选举是“蔡的失败、韩的胜利,而非国民党胜利”。有国民党党务要角称,“很多选民想教训民进党,也只能改投国民党;很多年轻、中间选民仍不喜欢国民党,只不过更讨厌民进党”。②韩国瑜、侯友宜之所以大胜,是因为不像传统的国民党政治人物;2020年“大选”中他们的选票能否转给国民党候选人不无疑问。
目前看,影响2020年“大选”态势有以下因素。一是蔡执政走势及民众看法,从选后形势看蔡声望尚未触底,还可能继续下探。二是国民党改革成效。民意明显希望国民党新陈代谢,希望看到新人新气象,但老人不甘退出历史舞台。该党的形象、思维和组织改造成效仍是再起关键。三是柯文哲是否参选、“蓝绿白”关系走向。柯受“韩流”冲击、选举惨胜等降低其参选空间,但蓝绿参选人强弱是影响其决定的主要因素。
二、
岛内社会出现明显的“淡化蓝绿意识形态、
注重经济民生、
渴求两岸经济红利”新取向
两岸关系走向攸关台湾前途命运,岛内政治势力对此看法与主张不一。这与“本省”、“外省”族群问题相互激荡,在政党竞争和选举效应催化下,就形成了台湾相较其它地区少有的“统独”、“蓝绿”问题。长期以来,“统独”和蓝绿之争成为岛内政治主旋律,政党以此作为选举市场区隔的工具,而经济民生、治理能力的重要性常被稀释。
但本次“九合一”选举中,民众强烈要求候选人“少讲政治、超越统独蓝绿、多谈民生、给民众好日子”,热捧韩国瑜、柯文哲等蓝绿色彩较淡的新型政治人物。“蓝绿白”候选人也都高喊“超越蓝绿、民生第一”。只有民进党、蔡英文在选举中高喊“反吞并、顾台湾”等老旧“主权”口号,美国也刻意附和影射大陆“干涉台湾选举”,显得不合时宜,也得不到民众正面回应。国民党参选人韩国瑜直指高雄“又老又穷”,喊出“货卖得出去、人进得来、高雄发大财”,激起民众深层共鸣及对发财的渴望,掀起超级“韩流”,并攻下“绿营堡垒”。柯文哲在蓝绿夹杀下连任台北市长,郑文灿、林右昌、林智坚在原蓝营优势选区漂亮连任,都显示蓝绿意识形态退潮,经济民生重要性凸显。“台湾普通民众对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强烈追求,成为决定选票投向的最主要考虑”。③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瑜“拼经济”政见是以两岸为基础的,其在辩论会上明确提出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这也得到蓝营参选人的附和。选举结果显示,岛内民众对“‘九二共识’基础上争取两岸经济红利”投下赞成票。
上述岛内社会新脉动与全球性“反建制民粹浪潮”一脉相承,更根源于岛内、两岸的深刻变化。
一是岛内20多年“统独”蓝绿之争导致台湾不断向下沉沦。加之台经济边缘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势削弱,台湾陷入经济停滞不前、民众薪资所得难有增长的“闷经济”困局。韩国瑜所说的高雄市“又老又穷”,对整个台湾同样适用。民众对蓝绿恶斗和政治意识形态越来越反感,对精英人物无力解决“兴利均富”问题强烈不满;希望超越蓝绿、少谈政治,发展经济、改善个人生活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并投射到新型政治人物或者“政治素人”身上。
二是两岸实力此消彼长,台民众对大陆的看法明显改变。与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陆自上世纪90年代后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民生迅速改善,且可为台湾企业、个人发展提供庞大市场和机会。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看法改变,认为大陆“更有效率、更发达、更有发展机会”越来越成为民意主流。这个民进党(包括“两蒋”时代国民党)长期丑化的对象“不再面目狰狞,而是有些可爱,甚至是台湾经济走出困局不得不仰赖的力量”。近年岛内民调一再显示,民众对大陆好感度不断提升,已经超过反感度,愿意来大陆发展的比例超过五成(被界定为“天然独”的年轻人尤甚)。
三是大陆“反独促统促融”战略逐渐改变民众“统独”认同趋势。主要体现在,认为“台独虚幻做不到”、“台独有害、不利获得两岸红利”、“预期被统”的比例升高,对统一的排斥感下降,对“被动统一”的接受度增加等。“多数台湾人即便仍然对两岸未来终局安排态度保留,但也不再像过去一样视‘统一’为洪水猛兽”。这在近年岛内民调上体现为“统升独降”。而大陆在两岸统一条件尚不成熟下不求“急统”,而是耐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增强了岛内民众的好感,有利“统独”议题的降温。
四是蓝绿政党“统独”立场相对趋近,选举市场区隔作用降低。对民进党而言,虽然依然不放弃“台独”立场,仍在利用政权推动“渐进式台独”,但已不愿把“台独”挂在嘴上,也不敢再推“扁式急独”。对国民党而言,也持续回避“两岸一中”和统一问题,马英九“九合一”选前提出“不排斥统一”遭到党内候选人反弹。当然,两党在两岸政治定位上还是明显不同的,民进党坚持“两岸两国”,国民党则是“九二共识、一中各表”。
五是新生代选民比例逐年扩大,他们没有蓝绿包袱,更看重现实的经济利益。
正是基于上述变化,岛内民众出现淡化“统独”蓝绿意识形态、强调经济民生第一、对大陆看法更趋务实、对政治人物“喜新厌旧”等倾向。
三、
社会新脉动将较大影响岛内政治生态
一是政党竞争标准和游戏规则改变,“统独”蓝绿影响退潮,经济民生重要性凸显。政党与选举竞争标准由虚幻的“谁更爱台、谁更本土”,转向更趋务实理性的“谁更顾民生、谁更能发展经济”。传统蓝绿路线已难以得到民众认可和选票支持。“提出何种解决台湾经济困境的方案,并且能够帮助台湾人民得到参与世界跟大陆发展的机会,将是台湾政治人物们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④这种游戏规则的转变,对民进党相对不利,其原有的“主权”、“本土”议题优势相对削弱。对国民党而言,其“外省原罪”有所减轻,其执政能力与人才、藉大陆因素发展经济的优势有所上升。但民众对两党的治理能力要求提高是一致的,谁执政不好,不能满足民众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就可能被赶下台。因此政党轮替可能成为岛内常态,且速度正在加快。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台湾问题没有解决前,两岸“统独”议题的影响都会存在,很多人骨子里的蓝绿意识依然存在,只是我们看到该议题对选举的影响在降低。
二是选民结构、政治格局有所改变,选民自主性提高,蓝绿政党地位下降。蓝绿意识形态的退潮,必然带来原有蓝绿选民忠诚度的下降、个人自主性的提高,“选人不选党”倾向上升,“选民正逐渐不受传统蓝绿板块限制”。候选人特质变得更加重要,其与选民诉求是否合拍格外重要。蓝绿板块不再固化,蓝绿政党也无法垄断选举市场,相应扩大了“白色力量”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网络新媒体在政治运作和选举中的作用凸显,新型政治人物即使缺乏政党资源,也可藉助网络力量快速累积名望,提升并维持政治影响力。柯文哲可谓典型。
需要指出的是,国、民两党仍是岛内政治资源主要垄断者,拥有“第三势力”难以企及的资源与组织优势,故仍是岛内政治主导力量。“白色力量”在现有选制下依然较弱且不稳定。柯文哲阵营核心幕僚坦承,“政治还是有板块和组织战,政党政治不容小觑。‘第三势力’的确已经形成,吸引到年轻人和网络义勇军,但吸引不到经济选民,空气票居多极不稳定。”⑤但另一方面,国、民两党为求胜选,都可能企图寻求“白色力量”支持,未来岛内蓝绿白三方博弈可能一再上演。本次台南市长选举国民党参选人高思博即称,“岛内选举板块重新组合,白色选民或将成为未来胜选关键。”⑥
三是政党转型成为必走之路,成效影响政党竞争态势,新型政治人物地位更趋重要。在选举市场选民口味改变情况下,一切以胜选为目的的政党和政治人物,将被迫做出调整。谁能更接地气,更率先完成“拼政治”到“拼经济”的转型,就可能在政党竞争中占据先机。选后民进党郑文灿、黄伟哲、潘孟安等都在强调“超越蓝绿、拼经济”、“可与韩国瑜合作拼经济”。同时,新型政治人物将严重挤压传统政治人物空间。对国、民两党而言,像韩国瑜、郑文灿等走超越蓝绿路线的新型政治人物,在党内能扮演何种角色,对政党形象拉抬到何种程度,对该党走向影响重大。
四、
社会新脉动对蓝绿两岸政策、红对台政策的影响
前已述及,岛内社会新脉动与两岸关系变化密切相关,它又反过来作用于两岸关系及红蓝绿相关政策。
一是民进党两岸议题“优势削弱、劣势凸显”,两岸主张调整与否陷入两难。即其长期使用的“抹黑大陆、抹红对手、煽动恐中反中民粹”效应递减,失去了掌握已久的话语权,限制两岸交流的空间被压缩,“台独”主张无法满足民众两岸和平红利需求的劣势日益突出。但该党既忌惮“基本教义派”反弹,又想藉中美博弈升级获利,因此推动“冻独”、改变现有“联美抗中”政策的可能性较小。相反,为扭转2020年“大选”颓势,不排除火中取栗走“拥抱深绿”之路。未来一段时间,该党内部两岸主张分歧可能增强。对该党中生代而言,想走的是避谈两岸政治议题、开展两岸交流拉抬岛内经济之路。选后郑文灿、黄伟哲、潘孟安的表态都是这一倾向。
二是国民党两岸议题“劣势降低、优势扩大”,但对两岸政治议题仍有疑惧。即该党在两岸问题“主权”层级的劣势缓解,经济层级的优势有所增强。选后国民党籍当选县市长均表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城市交流。但另一方面,国民党缺乏引领风潮的能力,包括新型政治人物在内的两岸主张工具性仍较突出,不敢、不愿碰触两岸政治议题,与马英九执政时期并无改变。
三是岛内民意的改变为大陆推动“反独促统促融”战略提供了更大空间,减少了阻力,但面临的两岸和国际涉台环境依然复杂。
注释:
①冷波:“未来四年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走向初判”,《中国评论》月刊2016年7月号。
②“讨厌民进党不代表重新认同国民党”,台《新新闻》1656期。
③“孙亚夫谈两岸关系:仍面临风险与挑战”,中国评论新闻网2018年11月30日。
④“高思博:国民党将全面恢复竞争力”,中国评论网2018年12月21日。
⑤“恐怖情人柯P组党劫夺绿能量?”,台《新新闻》1656期。
⑥“高思博:国民党将全面恢复竞争力”,中国评论网2018年12月21日。
作者:冷波
责编:若若
来源:中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