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7世纪末期起,西突厥十姓之一的突骑施部开始强盛。公元699年,唐朝任命原濛池都护阿史那步真之子斛瑟罗去管治西突厥。突骑施部首领乌质勒,原为斛瑟罗的部下,由于斛瑟罗对百姓残暴,其部众和西域各族都拥护乌质勒。乌质勒(690—706年在位)出身突骑施莫贺索葛啜部,他施恩于百姓,史书记载乌质勒“能抚下,有威信,诸胡顺附,帐落寖盛,乃置二十都督,督兵各七千,屯碎叶西北。稍攻得碎叶,即徙其牙居之,谓碎叶川为大牙,弓月城为小牙”。一时称雄于西域,706年,唐朝封乌质勒为怀德郡王。同年,乌质勒去世,其子娑葛继承其封爵。娑葛死后,其部将苏禄收拢娑葛残兵,自称可汗。他巧妙地平息了向他投降的西突厥十姓部落,拥兵20万,称霸西域,与唐朝和大食为争夺中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唐朝和大食比突骑施进入中亚要早,并几乎是同时分别从东、西两面向中亚发展。尤其唐朝进入中亚较早,从640—659年的20年间,它先后征服了塔里木盆地诸绿洲国家,讨平西突厥,统一了原西突厥控制下的中亚地区,设立羁縻府州县,实行羁縻统治。继唐朝之后,刚刚完成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大食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中亚即是其扩展的方向之一。651年,大食灭萨珊王朝后,开始对中亚发动小规模的军事侵略。705年屈底波任呼罗珊总督,发动了对中亚的大规模入侵并最终征服了中亚。青藏高原的吐蕃,几乎与唐朝、大食同时崛起强盛,自南而北介入争夺中亚的斗争。由于各政权都想将中亚统一在自己的政权之下,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大帝国,战争不可避免。
突骑施的东面是唐朝,西面是大食,南面是吐蕃。为了避免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它对唐朝和大食,采取了两面性策略,既联合又斗争。在与唐朝敌对时联合大食,进攻大食时与唐朝言和;唐朝和大食对它也同样采取了两面性政策,有拉拢利用,也有剿灭扼杀。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突骑施最终走向崩溃与灭亡。
突骑施与唐朝争夺中亚的开始。突骑施在中亚的扩张主要是朝东西两面进行。其向东扩展势力,必然成为唐朝的敌人。708年,突骑施进攻龟兹城,开始对唐朝构成了现实威胁。717年7月,安西副节度使汤嘉惠上表报告,突骑施引来大食和吐蕃包围拔换城和大石城,目的在于夺取四镇。面对突骑施的进攻,唐朝进行了积极防御,派葛逻禄和阿史那献等三个从属国出兵抵抗。同年,苏禄可汗还与吐蕃赞普共同围攻安西城,被安西节度使击败。此后,突骑施与唐朝和解,从717—726年间,两者虽然发生过两次小冲突,但在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突骑施与大食争夺中亚的斗争。突骑施与唐朝和解后,停止了对安西四镇的军事行动,其东部边境基本稳定下来,于是集中力量,向西进行领土扩张,尤其是在与唐朝基本上保持友好关系的10年间(717—726年),突骑施竭尽全力掠夺中亚粟特地区,与大食争夺中亚的统治权。据阿拉伯原始资料记载,719年,在阿布杜勒·拉赫曼任呼罗珊总督时,粟特地区爆发了叛乱,一直持续到哈里发耶济德二世期间。720年,赛义德·本·阿布杜勒·阿齐兹任呼罗珊新总督,苏禄可汗命其部将库尔苏勒率领一支军队参与了粟特地方的叛乱。库尔苏勒击败了总督赛义德·本·阿布杜勒·阿齐兹。
724年,穆斯林·本·赛义德进攻拔汗那。当他到达时,苏禄可汗率军对他发动突然袭击,将他击败。乌勒伽的兄弟、康国国王在此役中战死,其结果对大食是灾难性的。穆斯林史学家称此役为“干渴战役”。725年,阿萨德·本·阿布达拉总督重新控制巴里黑,并试图占领位于该城西部及东北部的省份,然而并未获得巨大胜利。原因可能是遭到突骑施和当地人民的抵抗。726年,苏禄可汗之子进攻阿塞拜疆,围攻城镇,但在阿尔斯河畔被哈里什·阿慕尔击败。729年,阿什拉·本·阿布达拉统治的粟特地区爆发叛乱,苏禄可汗以此为借口出兵干预。阿什拉·本·阿布达拉派军队至阿木勒河畔驻守,与对岸的突骑施军队相峙了3个月。当卡丹·本·屈底波率万名士卒过河时遇上了粟特、安国、石国及拔汗那的百姓。伊嗣侯三世之子胡斯罗、康国王子都在突骑施军中。他们同苏禄可汗一起围攻卡丹·本·屈底波。阿什拉越过阿木勒河后逃离,并于730年卸职,总督职位由朱奈德·阿布杜·拉赫曼接任。朱奈德则同8000士卒到了“彼岸”的粟特。他只将残军带回康国。其南部已被突骑施和粟特亲王占领。此次战争被称为“游行战役”。
730年,在击败朱奈德之后,苏禄可汗对唐朝似乎已经没有任何畏惧,于是调头向东与唐朝争夺四镇。突骑施最终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境地。
在东线,突骑施再次在四镇边境挑起敌对事端。中亚各国商贾常遭突骑施伏兵抢劫,道路受阻,整个地区怨声载道。随后,突骑施又向位于帕米尔西南重要通道上的护密和识匿进军,主要意图在于进攻疏勒。在此期间,突骑施还企图联合吐蕃进攻唐朝。唐玄宗听到突骑施和吐蕃策划的阴谋后,便要求驻守吐蕃和突骑施边境的将领加强合作,强调收集战地军情的重要性,唐玄宗给安西节度使王斛斯的命令中说:“苏禄忘我大惠,敢作寇仇,屡犯边城,卿可与盖嘉运计会,取夜道便,随事进讨,使此贼救首救尾,形势分离;本即乌合,劳则自溃。若以计取,可不战而擒,若守而不攻,益为后患。”为了防备两大强国入侵,唐朝还在天山以南到帕米尔地区构筑了一道防线。
734年发生了北庭节度使刘焕的叛乱事件。北庭节度使刘焕发现苏禄可汗的使节阙侯斤策划的企图攻陷庭州的阴谋,便将之斩杀。突骑施为报复而进攻安西西镇。为安抚突骑施,唐玄宗斥责追究刘焕擅自处决阙侯斤之过,刘焕于是反叛。同年4月,刘焕及其家人被斩,其首级送交苏禄可汗。唐玄宗处决了刘焕,既未平息苏禄的愤怒,也未能改变其侵犯唐朝边境的决心。随后,突骑施围攻疏勒、北庭和拔换,与唐朝发生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从夏至冬,他们经常攻击安西四镇,但遭到安西及北庭守军的顽强抵抗,双方互有伤亡,随后突骑施败北。734年底,瀚海军使盖嘉运在与其他将领协调一致后,进攻突骑施的店密墟。734年底,在不能攻占四镇的情况下,苏禄可汗派遣安国的哥德都耽与数半泥临河向唐朝求和。唐玄宗怀疑他的诚意,令盖嘉运与王斛斯密切注意突骑施的动向,准备进攻突骑施,唐玄宗还命河西节度使牛仙客于西河诸军州,挑选骁雄五千人,即刻赶赴安西,受王斛斯调遣,加强了安西的防务。
736年春,正月,北庭都护盖嘉运主动出击突骑施,)突骑施被击溃,自此不敢侵犯安西和北庭。736年底,突骑施重返粟特,苏禄可汗与呼罗珊总督阿萨德·本·阿布达拉在此进行决战。苏禄可汗为了自身的利益,遣其大首领胡禄达干来求和,唐玄宗准其所请,并于宫中设宴欢迎来使,授以苏禄右金吾将军称号,赐锦衣一付,帛及彩一百匹。但这种和平只是表面性的。苏禄虽已求和,但并未撤军,唐朝仍需防范,并相机出击。正如唐玄宗在给盖嘉运的信中说:“今贼虽请和,恃我张势,以防大食之下,以镇杂虏之心,岂是真情,此其奸数”,要他“伺其动静,因利乘便”,认为“取乱悔亡,不以此时,如待何日。”在唐朝看来,突骑施苏禄向唐朝求和仅仅是对付大食的权宜之计。
在西线,在哈里发希沙姆(724-734年)任内的734年,呼罗珊发生了饥荒。哈里斯·本·素赖智以“古兰”和先知“圣训”的名义,举起黑旗反抗对穆斯林的征税。叛乱传到了粟特,总督阿萨德·本·阿布达拉试图与叛军和解。他特地派了一位信使到大马士革,但哈里发拒绝了他的建议,并将他免职。
735年他再次担任总督,于第二年进攻巴里黑,镇压哈里斯叛党。737年,阿萨德向骨咄进军。伊本·赛吉将阿萨德的出现,告知了当时在那瓦吉特的苏禄可汗。苏禄可汗并不相信。伊本·赛吉又派来第二个信使,以表明他的忠诚。苏禄可汗答允说:“我将把大食人逐出你的国土”。当得知可汗相信了伊本·赛吉的报告后,阿萨德下令收拾行李,并偕同萨安尼揭和萨安·古达特的百姓,向马勒赫山前进。苏禄可汗获知穆斯林军队渡阿木勒河,向尚未渡河的军队发动袭击,并将之击败。苏禄可汗和哈里斯在吐火罗斯坦地区结盟,阿萨德则返回巴里黑。其行李丢失殆尽,故此役又被称为“行李日之战”。
737年,大食军队进一步打击突骑施。在朱尔占战役中突骑施军队被大食军队歼灭。苏禄可汗和哈里斯被围后死里逃生,逃回了其国。738年夏,苏禄部将库尔苏勒率兵趁夜晚进攻苏禄,苏禄被杀死。此后,突骑施内乱频发,最终走向灭亡。大食则得以重新控制了中亚。740年前后,昭武九姓事实上已被大食征服。强盛一时的突施骑终如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却也留下了浓重的历史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