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飞行的摄影师
6月14日,微佳品牌在山东“横空出世”。过了足足两天之后,主流汽车媒体圈才回过味来:
怎么在这节骨眼上,又冒出来一个新“电动车”品牌?还挑业内质疑声最大的“低速电动车”领域“向死而生”?
新人入场,是否意味着低速电动车市场存在些许转机呢?
存在即合理?
这句话用来解释低速电动车市场的存在,不能更合适了。
虽然在几个头部超级城市中,低速电动车始终不入流,即便偶尔挤进机动车行列,还会立即被列入交通工具鄙视链的最底层,但你永远无法否认:
它低廉售价,不受牌照限制,不受限行管制,外加还可以遮风躲雨,始终都是买菜串门等5公里近途出行场景的“首选”。
在对机动车出行限制越来越多的大城市里,低速电动车是一种强行被挤出来的出行需求;而在那些消费能力有限,但出行需求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三线外城市中,低速电动车是在法律监管的灰色区域中心安理得的存在。
出行市场不能无限细分
虽然低速电动车所代表的短途出行市场,是切实存在的,但这种细分法实在是一种冗余操作。如果处理不当,一定会引发强烈的负外部效应。
打个比方,按照这个细分逻辑,你完全可以把标准的11人制足球赛,进一步细分出9人制、8人制、7人制……直至2人制足球赛,然后分别举行世界杯(中国队倒是夺冠有希望了)。
比如摩拜就是个非常典型的负外部效应产品,以我从家到地铁为例:
可能一辆摩拜单车帮我节省了几分钟的步行时间,但无处可放的共享单车,大概率会成为别人的“拦路虎”,城市管理者的“眼中钉”。可以说,一辆共享单车带来的外部管理成本,比其节省的个人时间要昂贵得多。
所以,即便往返5公里的短途出行场景切实存在,而且每个人在廉价的私人交通工具和公共交通工具之间,更愿意选择前者,但顺应这个需求而形成的市场,一定会让城市管理者极为头痛。
*负外部效应(Negative Externality)又称外部不经济,是指未能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成本。
主流汽车制造商为什么不掺和
如果说主流汽车制造商不关注短途出行市场,肯定不对。因为确实有汽车制造商,探索过短途出行市场产品,相应的产品形态,也和国内的低速电动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比如雷诺在2011年就推出了双人电动车“Twizy”,这款车入门型号的最高时速仅仅45km/h,但售价却达到了6690英镑(约合人民币5.9万元);此外在燃油车历史上,也出现过搭载小发动机的三轮车产品,但这些产品都没有形成规模。
因为更安全、更高速的产品已经可以做得很便宜。如果不是极特殊的需求,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不会花费高价去购买这样一个用途如此“鸡肋”的产品。
可能会有人问,那我把低速电动车的价格降到足够低呢?我拿两款车举例,告诉你在合法合规的整车制造商那里,这个假设是实现不了的。
2019年9月5日,东风雷诺推出首款纯电车型“e诺”,其最低销售价格6.18万元。专业人士分析,这款车的材料成本至少5万元,再加上销售、运输和营销成本,6万出头的售价肯定是亏本的。
再比如五菱宏光售价2.98万的MINI EV,这款车综合续航120公里(没有补贴),电池容量约为9.2kWh,且没有快充能力,由此可见,其设计目的已经是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目标了。
考虑到五菱做微车起家的背景,其对供应商体系的把控和议价能力,无疑是行业里最强的。所以如果五菱把微型电动车的价格压到3万元,那基本上整个行业的成本极限,也就是这个数字上下了。
如果继续砸低成本,对一个汽车制造商来说,就只能通过降低产品安全标准来实现。但如果因此导致产品在市场上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仅仅是召回和赔偿的费用,就能让一个汽车品牌万劫不复。
所以,即便低速电动车在方方面面都不比合规机动车,但在一个整车制造商眼里,其成本始终无法降到足够低的水平上,为了那点钱去冒险——不值。
实现合法路权遥遥无期
眼下关于低速电动车的一个核心争议,就是能否规范行业,并赋予部分优质产品合法的路权。
我个人认为这个想法基本无解。原因并不是外界不愿意规范低速电动车行业,而是这个行业本身就在开历史的倒车——低速电动车本质上是一种技术倒退型产品。
再拿微车大佬五菱宏光来说,如果它汇集整个行业最优资源把微车的价格砸到3万元,那么你让规模小得多、技术实力差更多的低速电动车企业生产出一样品质的产品,其价格一定比3万贵。
也就是说,先不考虑低速电动车企业是不是有能力拿下生产资质,单单是打造一款合格的产品,以争取合法路权的想法,从低速电动车的产品本质角度讲,就已经不具有实现意义了。所以对低速电动车来说,行业升级本身就是伪命题。
其次,中国的道路是现成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低速电动车想实现法律法规层面的合法化,那随之而来的保险和税费负担,将立即把现有的消费者吓跑。毕竟眼下这些消费者,或多或少都以钻法律法规监管空子,节约出行成本为目的。
所以想给低速电动车洗白,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操作层面,都不具备这个意义。
低速电动车何去何从?
事实上,低速电动车的“灰色存在”,和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监管力度存在差异,出行市场环境不同,外加地方保护GDP等因素都有关系。这些矛盾不解决,理论上低速电动车都有存在的可能和空间。
即便如此,根据交通部在2018年统计的数据,那之前的五年,全国涉及低速电动车的交通事故高达83万起,造成1.8万人死亡、18.6万人受伤。
这些数字,足以说明眼下的低速电动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简简单单如何“合法并行业规范化”,而是出行市场可以忍受低速电动车这种技术倒退型产品到几时。
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低速电动车行业的前景在中国出行市场升级的趋势下,无疑是越来越黯淡的。可能在部分地区,它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随着中国出行市场的深化和完善,终有一天,低速电动车会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