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被外界称为“杀人鲸”的知名沽空机构Blue Orca Capital发布报告称,其经过七个月的调查,发现名创优品有数百家门店由公司高管或与董事长关系密切的个人秘密拥有和经营,并对其财务报告表示怀疑。
虽然名创优品在今日(7月27日)早间回应称,该报告毫无依据,且包含有关公司资料的误导性结论及诠释。但今日名创优品股价依然承压,截止收盘,名创优品港股报价12.46港元/股,跌超10%。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名创优品在香港市场刚上市不久即破发,而近几年业绩持续亏损,又引发了做空机构的报告到来,名创优品怎么了?
业绩乏力 三年巨亏20亿
过去十年间,随着电商渠道的崛起,线下零售业的日子过得愈发艰难,唯有名创优品靠“性价比+加盟模式”在新零售领域混的风生水起。
不过,名创优品这几年的营收业绩实属令人堪忧。
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1年,名创优品的营收分别为93.95亿元、89.79亿元以及90.7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94亿元、-2.6亿元以及-14.29亿元,三年合计亏损近20亿元。
今年一季度,名创优品归母净利润只有9655万元,同比下跌20.77%,今年能否扭转亏损,前景不甚乐观。
对此,名创优品解释称,疫情导致海外市场约4%的门店暂时关闭,公司海外营收降低;此外,国内物流及运输服务供货商运营中断,也对公司产品的发货和交付产生了负面影响。
通过叶国富的“百国千亿万店”计划不难看出,海外市场本应成为名创优品未来的发力重点,但在疫情冲击之下,此计划不得不取消。数据显示,2019—2021年间,其海外门店数量仅增加200家。
加盟管理服务费是名创优品的收入来源之一,其业绩增长却主要依赖于门店数量扩张。若扩张不达预期,将影响其业绩增长。如2020年,受疫情影响,门店扩张不及预期,其单店季度营收和同期门店环比增速同比下降。
因此名创优品出现业绩连续亏损、股价破发或受到做空机构的报告等也是一种现实冲击的反映。
加盟模式已赚不到大钱
虽然疫情对业绩有很大的影响,但名创优品的败落,也有自身的弊病。
自2013年至今,名创优品旗下共计拥有全球门店5113家,其中国内门店3197家,海外店铺1916家。如此快速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它所采用的一种独特的轻资产加盟模式。
官网显示,投资商需缴纳特许商标使用金、货品保证金和装修预付金。特许商标使用金为每年8万元,货品保证金75万,后续店铺经营、商品等均由公司操作。
简而言之,就是加盟商出钱加盟这个品牌,不需要参与日常的经营活动,就可以拿到每天营业额的38%。
这看似是门很好的生意,但事实并非如此。名创优品的加盟商在店铺选址到成功运营要投入近200万成本费,而营业额好的门店月度营业额约为50万元,月净利润在3万元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加盟商至少五六年才能收回成本。
而名创优品的经营颓势,早在疫情前就已经显现了。数据显示,2019到2020年,名创优品单店收入从270万元下降到220万元,降幅达19.8%。这也就意味着其独特的轻资产加盟模式已经赚不到大钱了。
近年来,名创优品的扩张还在继续。据不完全统计,几乎每个季度名创优品都要增开90多家门店,名创优品需要资金,才能在常年亏损的运营状况下保持这样的扩店节奏。
产品被质疑,渠道无优势
除此之外,无论是研发创新,抑或是产品质量,名创优品都饱受诟病。
据天眼查显示,名创优品股份有限公司涉及民事案件等共49条,其中侵害外观涉及专利权纠纷8起,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5起,侵害商标权纠纷2起。
同时,2020年至今,名创优品已有六次被市场监管部门通告产品不合格,涉及香水、口罩、电吹风机、儿童碗等产品。
这主要是因为名创优品走的是“极致性价比”模式,即通过寻找优质代工厂进行模式化生产,并且去掉中间环节和营销成本,打造出极致性价比的商品。
虽然这种模式可以为其营造成本优势,但这也导致其产品的供应商多、产品品类多,但这对于设计、选品、品控等环节的管理有相当难度。
现如今,又有越来越多的店铺效仿其经营模式。三福、BA饰物局和木槿生活等也会售卖各式各样的平价日用品,主要是营造极致的性价比其实很简单。于名创优品而言,极致性价比越来越不能称为其护城河。
总得来说,名创优品的困境愈发明显。真正的规模效应,体量、低价只是面子,精细化、专业化、品质化才是里子,名创优品要走的路依然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