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武汉再次进入阴雨天节奏。
上午八点前,何丽欣已经穿戴好隔离防护设备准备交接班,马上开启隔离病区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工作。而配合医生把对患者进行基础医疗的工作完成后,把写有东北话、武汉话的“双语”卡片,拿到患者的床头和他们进行“语言互动”,也是她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任务。
我省第七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进驻受援医院—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并开始接管发热二、三病区,已经10天时间。目前接治的70余名病人,大部分以轻症患者为主。“怎样让这些症状较轻的患者,在这里既得到康复治疗,又得到心理治疗?”医疗队领队王树民说,为此他们多次发动队内各方面专家专门研讨,最后提出了“双重关注、双重治疗”的方案,并对70多名患者逐步实施。
据介绍,所谓“双重关注,双重治疗”,就是一要重视积极治疗新冠肺炎对呼吸系统损伤,二要重视关注病人的心理状况。特别在心理治疗这方面,医生查房通过从医学科普角度谈及病毒的致病特点和高治愈率来宣教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护士护理是执行者和观察者,通过与患者语言和动作的交流和接触,让病人的焦虑、紧张、脾气暴躁、情绪低落等状况逐渐得到改善和缓解。
这其中,按照医疗队的总体部署,各组护士们开展的“双语”卡片—东北话、武汉话互动学习方式,也成为病区患者最受欢迎的活动。
“语言互动,可以让沟通更加舒畅,让我们的医护人员进行病情登记管理、床前检查等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但更关键的是,能让医患之间迅速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作为“双重治疗”规划的主要发起人,医疗队成员、黑龙江省第二医院领队韩月介绍,快捷的语言沟通,才能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患者所需、所想,让我们的“双重治疗”有的放矢。
于是医疗队也全部动了起来。团队通过职能分工,一组负责上网查询,借鉴其他医疗队战友的经验;一组负责求教当地医护人员;同时其中护理各组负责通过向懂普通话的患者实际交流后,补充,总结。经过几天的实践,一个实用的简稿出台了。这其中,就包括“双语”卡片,写有东北话并配有武汉话“注解”,内容是一些日常用语和给患者加油鼓劲的话。
“每次在非常累的时候,拿着卡片和患者互动一下,自己就会精神许多。”医疗队发热病区护理二组的宋书恒组长说。据了解,她们这个护理组9个人,也是“双语”卡片语言学习互动的积极班组,而何丽欣就是她们组的护士。
“双语”卡片语言互动背后有许多故事,快乐、诙谐。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医护人员付出辛苦和耐心的基础上的。
何丽欣说,病区内住着个脾气暴躁的老爷爷,自从那天几次和他交流后,老人还真的很配合,开始对他们笑了。有一次老人的孩子给他送来了饭菜,可是汤里面的肉他咬不烂,就按铃打算要发脾气,刚好赶上我们查看病床,于是就演绎了一场东北话和武汉话的精彩碰撞:暴躁的老爷爷就叫住了我:“副斯,农来看一哈,贼个饭偶要杂么次噻?肉都是虎头,鸟也鸟不兰,全是光水,还有辣个菜也不好次撒。”正当护士们一头雾水时,老人的孩子把电话打了过来,才知道老人说的意思是:送来的饭菜味道还好,就是肉都长在骨头上他咬也咬不烂,还有这个菜全都是汤,里面的肉和菜特别少”。翻译过程是完成了,但倔强的老人还是不吃家人送的饭,最后还是医疗队员特地给泡了碗面,才把这场因语言不通所引发的“危机”化解。
“自从有了‘双语’卡片语言互动活动,这种误会就少多了。”何丽欣说。
但这看似温馨、轻松的互动,也让医疗队员特别是护理人员,付出了许多辛苦。
许多队员业余时间上网下载相关武汉话的资料进行“恶补”;和病房内懂普通话的人突击学;记录当班不懂的句子,回驻地求教、查证……
辛苦的付出,得到了患者的信任和感激,很多病人开始主动找她们聊天解闷,仿佛一下就拉近了她们与病患之间的距离。
记者:朱彤
摄影:郭俊峰
编辑:王雪梅
责编:焦健
统筹:王巍 李国玉
监制:刘荣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