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话三候,临冬莫蜷居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是全年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公历12月7日,也有个别年份是在6日或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至此而雪盛也”。

我国农历按照季节变迁来划定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长度约半月,将五天称为一候,然后根据明显的物候变化来描述某一候的特征,并以此预测季节变化,指导农事。这是用生物或非生物的自然现象来揭示这个节气的气候变化状况,是人们对节气体验的总结归纳。

一、“大雪”三候:古人的三大体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大雪节气的三候是:“鶡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一候中的“鶡鴠”常常在寒夜中啼叫不止,直至天明,所以又被叫作“寒号鸟”。宋代陆佃的《埤雅》说:“本阳鸟,感六阴之极不鸣矣。”大雪时节,阴气更盛,这种鸟也就不再啼叫了,警示人们严寒即将来到。古代也有人认为鶡鴠根本不是鸟类,如元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文中明确地指出其“四足”“不能飞”的特性。当代动植物学认为寒号鸟不是鸟类,而是鼯鼠家族的一员,有翼膜,收起翼膜时像松鼠,张开时像蝙蝠,会滑翔,所以会被误认为鸟类。总之,在古人眼中,鶡鴠对气温的变化非常敏感,能为人们提示严冬的讯息,预告天地之间阴阳的变幻。

老虎也有这样的特性,《风俗通义·祀典》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春秋考异邮》言说老虎:“三九二十七,七者阳气成,故虎七月而生。阳立于七,故虎首尾长七尺。般般文者,阴阳杂也。”古人认为虎对阴阳的变化感知力强,阴气盛极时,阳气在暗中萌动,老虎选择在这个时候求偶交配。有意思的是,哪种老虎是在仲冬时节交配呢?在我国分布的野生虎中,华南虎一年四季几乎都可发情,但发情期只有短短几天;东北虎一般会在冬季发情,在雪地里寻找配偶。古人所见的“虎始交”,指的应该就是东北虎。

大雪第三候是“荔挺出”。《礼记·月令》中言:“仲冬时节,芸始生,荔挺出”。那么“荔挺”究竟是何物?东汉许慎《说文》中解释:“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其后郑玄认为“荔挺”就是“马薤”,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鸢尾科植物马兰花。这种植物的盛花期靛蓝与翠绿相配,非常优雅别致。古人认为这种植物有预测福祸的作用,《逸周书·时训》称,“荔挺不生,卿士专权。”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也认为,“荔挺不出,则国多火灾。”所以“荔挺出”是大雪节气的一项常规物候,也是家国社会平稳发展的征兆。

二、“大雪”之于我的三大体验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既很难见到古人口中夜夜啼叫的鶡鴠,也鲜有机会看到“荔挺”雪中抽芽,更难以亲眼目睹野生东北虎的交配活动,这“三候”背后实在藏着三大憾事!我们今日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远离农业生产的人们来说,这三候也难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介于此,何妨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总结一下我自己在北京度过的五个“大雪”,来归纳这个节气中我自己的三大体验呢?——这可能带有明显个人生活经验色彩和较强的地域特征,但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体现着当代市民对传统的传承、调适与发展。

1、大雪初体验:乌鸦聚

我在北师学习和生活了五年的时间,乌鸦是我体验到的大雪节气中的第一大特征。

人们对乌鸦的情感是复杂的,早在周朝,乌鸦就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准备伐纣,暗渡黄河侦查商朝军事情况,“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覆)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约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意思是武王到黄河时,有白鱼跳到船中,他捡起来用于祭祀;渡河之后,有火团从天而降,落在武王的屋顶,流动成红色乌鸦的形状,武王由此认为上天告知他,还不是发动战争的时机,于是班师回朝。

也有人将乌鸦视作征兆,如《诗经·小雅·正月》言:“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毛诗故训传》解释说:“富人之屋,乌所集也”,即乌鸦喜欢积聚在富人家的周围,因而是吉兆。民间有许多关于乌鸦的负面俗语,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乌鸦嘴”“乌合之众”“乌鸦当头过,无灾必有祸”等。汉乐府《战城南》中说:“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在这类情境中,乌鸦预示着灾祸、战乱,是凶兆。

古人认为乌鸦有反哺的情怀,成长后的青壮乌鸦会衔食而归,亲口侍喂年迈的乌鸦,报答养育之恩。《说文解字》指出:“乌,孝鸟也”。《本草纲目·禽·慈乌》说:“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人们崇尚孝道,因而对它推崇备至。

这种复杂的情感也体现在北京部分地区居民和北师大师生的心头。2015年我从家乡来到北师,才明白原来人和乌鸦能够如此近距离地生活在一起。每年初冬,大批的乌鸦翱翔在傍晚的天幕,最终降落、聚集在北师大的树顶。据调查统计,每年有近万只乌鸦栖息在北师大,最多的时候能达到12000多只。它们“济济一堂”、兵强马壮,好不热闹!乌鸦越聚越多,在大雪节气的寒夜中抱团取暖休息,简直蔚为壮观,这岂不是大雪节气中,北京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物候标志之一?

乌鸦在北师大是“劝学鸟”,督促学子们勤奋学习。原先我住在学校小南门边上的宿舍楼,大雪节气前后,清晨完全不需要闹钟——乌鸦太过密集,有的在天麻麻亮就被挤下树梢,飞到我们的窗台上扑扇翅膀,发出“呀!呀!呀——!”的叫声,这时想再多睡一分钟也不可能了,只得起身收拾去上早课。怪不得北师小鸦吉祥物会深受大家喜爱。但也有比较惨的时候,2017年冬天,大雪节气刚至,我得了急病,半夜打车去北医三院,等车时在小南门树下被投粪浇了一头。这个情景中,北师乌鸦对我而言是“霉运鸟”。相信很多老师和同学都与成群结队的乌鸦之间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总而言之,大雪节气的乌鸦聚集是一项令人又爱又恼的物候体验。

2、大雪再体验:赏雪景、观封河

赏雪景、观封河是我在北京生活期间的第二项大雪节气体验,是壮美北国的体验。

民谚流传:“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大雪节气期间,强冷空气往往能形成较大范围的降雪或局地暴雪,雪量不一定最大,但足以令人体验到冬天的壮美,这时人们可能会遇到暴雪、冻雨、雾凇、大雾等天气。古人在大雪时节历来有赏雪、观封河的习俗,尽管前文提到“三候”与今人有较强的疏离感,但赏雪、观封河的传统却传承至今,从未断绝。

古有陆游赋诗:“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今有毛主席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都是写在大雪纷飞的江山里,都是写在民族危亡的重压下,人的精神气魄与自然的苍茫原始交融在一起,释放了豪迈的气魄。

来到北方后,我才理解什么是“黄河彻底冰”,才能理解“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南方大雪时节降雪少,气温降幅并不明显,即使在零摄氏度以下,湖面和河里也仅仅是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或是屋檐下挂了一排细细的冰棱。小时候见到河里结冰,我异常兴奋,喜欢捞薄冰块,或用竹竿敲下冰棱,放在嘴里嚼,觉得香香脆脆。然而到了北京,路过积水潭或什刹海,看着河湖上无法下口的大块冰面,我的这种嗜好瞬间消解了许多。

十一月底开始,北京的气温骤降,大雪时节前后,最低气温基本在摄氏零下五六度了,河水开始结冰且变厚,湖面也渐渐失去了它的波光涟漪。再等待一场大雪,天地真真是一派肃杀模样。李白描述燕地雪景:“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然而今天的我们遇到雪天感受到的不是肃杀,反而活跃了起来,忙着赏雪拍照,或是走出家门欣赏冰封河流、水色顿失的景象。雪天前往故宫打卡俨然成为了一项新的“民俗活动”,部分年轻人穿上汉服,在故宫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只为在雪景中穿越时间,与历史来一场美丽的邂逅。

3、大雪三体验:始可冰嬉

马未都说,什刹海溜冰是老北京最有人情味的一景。此言诚不我欺。

前文说,一个节气约十五日,大雪节气的十几天后,冰封愈甚,人们逐渐可以开展冰上活动了。狭义的“冰嬉”指冰上运动,但我认为其概念应更广泛些,滑雪、打雪仗、堆雪人、赏雪景、划冰车、溜冰等雪上及冰上活动或运动都是“冰嬉”的范畴。北方的冬天是欢乐的冬天,不似南方,要么是“取暖靠抖”,要么是在火炉或者电炉旁蜷曲着“猫冬”。北方冬天鼓舞着人们走出家门,走进冰雪世界里。最欢愉的事莫过于约二三好友出游,吃了火锅唱着歌,在雪地里纵情地打雪仗,在冰面上肆意地狂奔。

对在北京生活的人而言,最热闹的生活体验莫过于冰雪娱乐,这是北京最具有人情味、民俗味的时刻之一。清朝统治者来自东北,有冰雪游戏的传统,入关后宫廷和民间的冰嬉活动逐渐盛况空前,甚至成为清朝的“国俗”。康熙年间成书的《金鳌退食笔记》(高士奇著,或见于《帝京岁时纪胜·蹙鞠》)记载,清朝统治者组织人们于冰上作“掷毛之戏”,将人们分成两队,进行类似冰上足球的比赛。除了冰上“蹙鞠”,还有“抢等”“抢球”“转龙射球”“打滑挞”等丰富项目。

在这种冰雪文化的长久熏陶下,清末北京还出现过名气很大的“溜冰王”,名叫吴桐轩,人称“京城冰王”。据传,吴桐轩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从小喜爱在湖边看别人溜冰,边看边学,很早显现出溜冰天赋。在十二岁时被推荐进入慈禧太后办的“溜冰处”培养,这个部门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溜冰能手。后来他凭借高超的技艺成为慈禧太后的御用滑冰队长,并创造出一系列新奇的花样滑冰姿势:猿猴抱桃、双飞燕、朝天蹬、金鸡独立等,引领一时风尚,他的事迹也传为美谈。

这种冰雪游戏传统从未断绝,一直延续至今。今天的“冰嬉”活动更为多样,除了溜冰和团体项目外,还有冰上自行车、冰上摩托车、冰滑梯、冰上儿童城堡、冰上碰碰车等新项目。但总而言之,这些项目与传统的“冰嬉”习俗存在着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体现着民俗生活的集体性与传承性。2022年,北京深厚的冰雪文化传统将有力推动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

诚如萧放教授所言,“二十四节气时令是我们先民认识天地自然时序的时间框架,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尽管与节气配套的农业生活模式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渐渐淡去,但二十四节气的所深刻蕴含的亲近自然的思想内核还在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雪时节正是一个美好的契机,自然赐予久居都市的我们鸟雀云集、白雪皑皑、河湖可履的天地。何不快意收下这份邀请函?——劝君临冬莫蜷居!

作者郑海洋,图片均来自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 网络文章,佚名,《大雪三候辨》,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208/22/17132703_518869982.shtml.

2、 廖锐章,梁汉明,潘德成,李耀智,卓锦清.圈养东北虎繁殖行为特点观察[J].野生动物学报,2019,40(02):448-452.

3、 张维坚.公虎如何“发情”[J].咬文嚼字,2007(12):27.

4、 唐云松,国梁.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八旗冰嬉的历史考证[J].满语研究,2007(01):109-112.

5、 韩丹.论我国古代滑冰的巅峰——清代冰嬉活动盛衰考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7(01):5-11.

6、 萧放.二十四节气与民俗[J].装饰,2015(04):12-17.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