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季养生,重点是养肾防寒。
《黄帝内经》中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都被认为是中医养生学的至理名言,也就是现在中医上所言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对于养生人来说,春夏一过,到了秋冬季,就是养阴的好时节。秋冬养阴,也是一年中调节身体最重要的基础,秋冬时期寒冷干燥,最容易伤阴的时节,因此,调整体内阳气,做好收藏顾护在秋冬季很重要!
那么,在秋冬时节我们要如何养阴呢?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阴虚火旺、阴虚体质、伤阴养阴,阴到底是指什么呢?
在我们生病看中医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听到,阴虚体质要补补,阴盛阳衰、阴火旺盛等
众多说法,但是“阴”到底代表什么呢?
宽泛理解,可以说阴代表一种营养物质,或者说是能量,人能正常的所有活动,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等,都需要能量来支撑,就像能源,是一切科技发展的动力,人如果长期的营养不良,就会面目憔悴,疲劳无力,这都属于阴不足。
具体站在中医角度理解,阴主要是指四种形态:血、气、精、津液。
站在中医的角度来讲,阴主要是以四种形态存在的:血、气、精、津液。
血:就是血管中的血液,人的五脏六腑和器官组织都是要靠血液来滋养,失血就相当于失去了养料。
气:这里包括人体元气,自然中的氧气,五脏六腑运化而生的宗气。
精:指的是肾精,即是人的根本。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组成,人的精气神和生育繁衍,都要依赖于它。
津液:即是体内的水液,比如肠液、胃液、唾液等,人体需要津液滋养,干燥缺水,补水就是因为体内缺少津液了。
所以,人们常说的阴虚体质,就是表现出的各种干燥内热症,比如消瘦、五心烦热、虚烦不眠、口渴口干、潮热盗汗、大便干燥、灼热灼烧、遗精、舌红等,阴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养生还要注重补阴养阴。
秋冬万物归藏,天地间生机能量适应变化,暂时蛰伏,人也需适应养生之道,不宜大量出汗,多休息注重养阴,平衡脏腑阴阳,利用好滋补调养吸收,来增强身体底蕴。
秋冬如何防寒防燥,滋阴养阴?
秋冬季节,养生调理要顺应大自然收藏之势,滋阴补肾,防燥防寒的同时,适当进补,改善身体气血体质和新陈代谢。
养肾防寒
冬季对应脏器为肾脏,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的机能强健,可调节人体适应冬季变化,所以冬季养阴重在养肾防寒。
秋冬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低,晨起锻炼的人要开始做好保暖,穿戴帽子、围巾等保暖衣物,避免头颈、肩部、下肢受寒,秋冬阳消阴长,人体的阴精阳气处于收敛内养状态;秋冬运动不宜过早,可以等到太阳出来,藏养阳气,同时,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防汗出,伤津耗气而损害身体。
饮食滋阴补肾
肾阳亏虚者可以温补养肾,选择羊肉、驴肉、猪瘦肉、鸡肉等可以温补肾阳的食物;而肾之阴精渐衰的中老年人,可以配合食用枸杞、山药、木耳等护阴食物;秋冬饮食不宜过咸,咸味入肾可导致肾水更寒;另外少吃或不吃寒凉食物,以免更伤阳气;可多食一些味道偏苦的食物,比如芹菜、莴笋、生菜、苦菊等以养心气。
秋冬饮食还要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主,少吃辛辣、燥热食物和动物肝脏,减辛增酸,多吃滋阴润肺之物,如鸭子、甲鱼、百合、山药、木瓜、银耳、百合、燕窝、阿胶、枸杞、首乌、板栗等滋养真阴之品,以达到改善脏腑、滋阴补虚祛燥之功效。
药物辩证补阴
注意防寒祛燥,滋阴养肾,可多喝清茶,或者晨起喝蜂蜜水,适当服用滋阴养阴的中药,切忌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临床上常选择麦门冬、龟板、阿胶、女贞子等药物;或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中成药;也可选择茯苓、白术、山药各10克,大枣5枚,一块都煮水,开锅20分钟后服用,一天早晚喝两次。
早睡收神蓄阴
宜早睡养神,以顺应“阴精收藏,收敛神气”之道,利于阴精内蓄,保持人体的阴阳调和;养阴切忌思虑过多,思虑过度、用脑过度会损耗阴血;避免熬夜,夜间是养阴的最佳时间,熬夜伤阴特别厉害,早睡可顺应阴精收藏。
睡前泡脚搓脚
足部是三条阴经的起点,三条阳经的终点,每晚睡前泡脚,搓搓脚底和脚心,刺激足部穴位,能通畅气血、交通心肾,安定心神,改善失眠多梦,从而达到平衡阴阳、强身健体、驱除病邪的功效。
写在最后:
秋冬养生,在于助阳之藏,养阴之盛,“养”为主,大部分人体质没有问题,注意细节保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