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鲁山生态蜜蜂养殖:幽谷密林里的致富经

生活在高鲁山一带的峨山县岔河乡谢札村委会的很多村民,世代保持着在自家房屋土墙上筑起蜂巢,诱蜂入户的习俗。近年来,在90后养蜂达人龙水杰以及合作社的带动下,谢札村规模化发展蜜蜂养殖产业,实现了蜂农脱贫致富。

近日,记者跟随龙水杰步入位于海拔1856米的高鲁山自然保护区,在云雾缭绕的幽谷密林间开启高鲁山“探蜜”之行。

做好销售 子承父业

龙水杰,谢札村党总支委员、团总支书记。其自2017年开始从事中华蜂养殖至今,依托“今日头条”、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帮蜂农带货,在蜂蜜销售上铺开一条线上、线下销售路。

穿越密林近两个小时,“探蜜”队伍抵达养蜂基地。顾不得歇息的龙水杰穿上防护服,查看完蜂箱情况后熟练地将布满蜜蜂的蜂框取出,那种心惊肉跳的画面映入眼帘。

龙水杰说,自己从父亲龙开学身上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本领。

今年55岁的龙开学,曾经是村里的民办教师。2009年到2013年,为供儿子龙水杰上大学,龙开学到外地打工至儿子毕业。通过反复观察、比对,勤于思考的龙开学发现高鲁山远离农作物产区、植被覆盖率高、野生蜜蜂蜂群多、蜜源植物丰富,这些优势越发坚定了龙开学要把蜂养到高鲁山去的信心。

2014年初,龙开学把50个木制蜂桶建在了高鲁山密林里。经过近一年的管理,他的实践初获成功,当年收入达3万多元。

在外从事销售业、旅游业的龙水杰,自父亲蜂蜜上市开始,就帮其通过微信、QQ、抖音等平台进行销售,并与多个省外养蜂达人结为蜂友。在与蜂友交流学习过程中,龙水杰借助网络、书本等媒介,学习养蜂知识。

2017年,龙水杰回到谢札村,决心接过父亲的养殖担子,踏踏实实做蜂农。

科学养殖 增收致富

在父亲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龙水杰发现高鲁山诱蜂成功率很高,为扩大蜂场提供了必备条件。但是,传统的蜂桶养殖法,抵御能力弱、蜂群容易流失,致使产量提升成为瓶颈。

在摸索蜜蜂科学养殖过程中,龙水杰不断总结经验,尝试着把原有的木制蜂桶改为矩形箱盒,在为蜜蜂安好家上下功夫。因蜂箱的防护片对蜂巢入口进行了有效保护,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黑蜂等蜜蜂天敌的入侵概率。龙水杰将原有的50个蜂箱扩大至120个,改进后的蜂箱,每个箱盒有十个蜂框。龙水杰蜂箱里的蜂框平均每个产蜜3公斤,一年收割两次,蜂蜜产量喜人。

驻谢札村扶贫工作队员田庭震认为,为蜜蜂安好家不仅是一项技术活,还需要经验来支撑。

自2019年3月起,田庭震通过多次走访发现,谢札村很多农民世代都会使用蜂桶进行传统养殖。在了解到传统养殖的弊端后,田庭震组织蜂农,在对蜜蜂养殖技术开展培训的同时,采取走村入户、开大会等形式进行养蜂政策宣传,倡议大家采用蜂箱养殖法。

田庭震说:“蜂箱的使用提高了蜂蜜产量,对生态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在田庭震的指导下,谢札村部分蜂农跟随龙水杰使用蜂箱进行养殖,开始向新型养殖法转型并成立了好玛阁养蜂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入会养殖户30余户,养殖的蜜蜂规模近2000箱,单户产蜜量最多可达400公斤,全村蜂蜜产量近5000公斤。建档立卡户鲁士荣、王顺富依靠发展蜜蜂养殖产业,收入近2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龙水杰带领大家在销售路上不断尝试,摸索电商途径。龙水杰说,下一步,想结合乡村旅游资源,尝试“专属蜂箱认养服务”“割蜜体验”等,吸引更多人关注农村土特产品。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沈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