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解读金石大家容庚“有容乃大”令人景仰一生

原标题:学者解读金石大家容庚“有容乃大”令人景仰一生

学者解读金石大家容庚“有容乃大”令人景仰一生

讲座现场 杜洋 摄

“其以90岁的生命为基点,向着历史与未来的两极放射着精神之光华。”这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评价金石大家容庚先生之语。

展览现场 杜洋 摄

展览现场 杜洋 摄

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共5个展厅近300件展品,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级文物青铜器栾书缶、故宫博物院藏《兰亭八十刻》、中山大学藏《金文编》手稿等。据各受捐机构不完全统计,容庚及家属先后共捐出青铜器近200件,历代书画1200余件,古籍善本1万余套册,金石拓片、丛帖、名人信札近千件,以及大量的著作手稿、刻本及抄本。其捐赠之精,数量之多,世所罕见。

28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英杰,为观众带来“中国美术馆艺术讲堂:容庚先生金石学成就漫谈”讲座。他重点围绕容庚先生所著《商周彝器通考》和《金文编》两部书展开讲述,系统梳理了容庚先生青铜器和金文研究的学术成就,为听众呈现了容庚先生绚丽多彩的金石世界。

战国青铜器栾书缶 杜洋 摄

战国青铜器栾书缶 杜洋 摄

陈英杰从容庚生平谈起,介绍了影响容庚命运的三个节点和他毕生致力研究的金石、书画两大领域;简要梳理了容庚家族中成就者辈出,几代学人相互辉映,各领风骚的家族背景;分享了容庚与罗振玉先生的师生之谊,以及容庚与诸多当世鸿儒交谊的点滴,堪称一段文化史佳话。结合容庚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商周彝器通考》和《金文编》,陈英杰着重介绍了其在金石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

据介绍,作为容庚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金文编》初稿是容庚在自己家乡东莞完成的。当时的莞城人文荟萃,名门望族众多。容庚就成长于容、邓两大望族之家,深受家风熏陶、家学浸染,在家族前辈的引导、指点和培育下,打下扎实的学术根基。在四舅邓尔雅的引导下,容庚选择金石作为治学方向,历时六年,完成《金文编》初稿。斯时,莞城籍容氏、邓氏家族在经历几世的绵延,诞生了诸如容鹤龄、容祖椿、容庚、容肇祖、容肇新、容媛与邓蓉镜、邓尔雅等文人雅士。容庚出生于官宦诗书世家,族中有成就者辈出。一代代学人相互辉映,各领风骚,将莞城文脉延承并发扬光大。

29岁那年,容庚北上求学,成为其人生转折点。他过天津时以《金文编》稿求教古文字学家、近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的罗振玉,并得到其赏识。罗振玉向马衡引荐容庚,称容庚“治古金文,可造就也”。中学毕业生容庚因此被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破格录取为研究生,马衡就是其导师。

马衡是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他引导容庚将铭文研究与器物考古相结合。毕业后,容庚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中山大学藏容庚的《金文编》手稿 杜洋 摄

中山大学藏容庚的《金文编》手稿 杜洋 摄

在北京期间,容庚编撰出版《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武英殿彝器图录》等多部权威著作,逐步走上治学高峰。

1946年,53岁的容庚回到南粤大地,成为岭南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兼《岭南学报》主编。他的治学重点由文字器物转向书画碑帖,培养扶掖后辈,潜心研究书画,编纂《丛贴目》《颂斋书画小记》等,卓有建树。

陈英杰讲到,今天我们品味容庚先生蔚为大观的收藏成果,瞻仰先生的学术高度,更要继承他珍贵的学术遗产、学习他严谨务实的治学方法、传承他的文人风骨、道德风范和一颗为国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讲座为听众勾画出鲜活而立体的容庚先生形象,容庚先生的风范也让听众为之感佩和景仰。

容庚先生曾说:“聚实不易,散则何难?与其身后任其散失,不如现在就完整地献给国家,让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成绩来。”先生辞世后,子女秉承先父遗训,陆续将他生前未及捐赠的文物继续捐献给国家,成就中国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话。

据悉,“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将持续出至12月5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