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日丨听障人士也能参加奥运会?奥林匹克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6月23日是国际奥林匹克日,由国际奥委会于1948年设立,旨在纪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诞生,鼓励世界上所有人,不分性别、年龄或体育技能的高低,都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s)早在1896年于希腊雅典举行,而残奥会(Paralympics)则是在1960年罗马首次举行,然而我们却很少在奥运会和残奥会当中看到听障人士的身影。原来,专属于听障人士的运动会早在100年前就已经存在,比残奥会诞生还要早几十年。

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

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听奥会(Deaflympics,音译“达夫林匹克”)的前身为世界听障运动会(Deaf World Games),第1届世界听障运动会于1924年在法国巴黎举行,至今已经举办过24届夏季运动会、19届冬季运动会。

夏季听奥会

听障奥运会比赛项目和健听者比赛项目区别不大,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等项目都包括其中,区别在于选手在起跑时不用发令枪,而是用旗子来指挥。

冬季听奥会

冬季听障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则有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冰壶、冰球等,与冬季残奥会基本保持一致。

健听者奥运会比赛也有不少知名的听障运动员出现在比赛场上。最早有记录的参加奥运会并获得金牌的听障运动员为意大利拳击手卡洛·奥兰迪,他在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当中获得了拳击冠军。

不少篮球迷熟悉的听障球员,莫过于曾在广东女篮效力的美国球员凯金斯了,从小患有先天性听觉障碍的她凭借个人的超强意志力克服了听力障碍,代表美国女篮斩获了3枚奥运金牌。

凯金斯曾效力于广东女篮

在健听者奥运会中,听障人士可以通过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和其他选手同场竞技,他们受到的对待与健听者没有什么区别。

“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