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维法师齐鲁行脚手记:从烈士碑到杏坛,一袭袈裟拂过千年文脉

2025年3月25日至28日,湖北省佛教协会组织省内中青年法师代表赴山东省济南市、曲阜市开展中华文化研学活动。

当袈裟拂过莱芜战役的弹痕砖墙,当芒鞋踏上孔庙千年的泮池石阶……作为研学活动班长的智维法师有感而发,写下这四日行脚间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他的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回声之中,穿透了岁月的尘埃。从红色烽烟中触摸山河血性,于圣贤遗墨间追溯文明根脉,在灵岩古刹对话千年禅脉——这场跨越时空的研学活动,不仅是对“爱国爱教”传统的生动诠释,更在茶烟拓印间,让古籍里的文字都化作僧袖间的春风。

阳春为学踏樱行

风拂琼枝雪满城

三楚僧家齐鲁客

袈裟尽染圣贤风

正值樱花烂漫之际,湖北省佛教协会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后,安排了前往山东的中华文化研学行。大家选我担任了此次研学活动的班长,虽然深感能力不足,但好在有各位同学帮助相伴,那我就化压力为动力,发心为大家此行做好服务 。

第一日:3月25日,爱国爱教 正信正行

下了飞机,我们一行人乘车直奔莱芜战役纪念馆,因为之前飞行时间有过两次的调整,导致行程安排上有所改变,在纪念馆里大家自行参观场馆。

莱芜纪念馆是为了纪念莱芜战役而建立的专题纪念馆,虽然自行参观无人讲解,但是馆内的史料翔实,文物丰富。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份份文物,一座座雕塑,还有大量的文字资料以及模拟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段纷纷战火的岁月之中。缅怀先烈,更让人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都是和中华文明深深融合,一直都有着爱国爱教的传统。“出世修行不离世间”,“修行不离苍生愿,持戒犹知社稷恩”,此次研学首先参观革命场馆,感受红色文化,令我们心中充满感恩,也对当下倍觉珍惜。

第二日:3月26日,齐鲁寻圣 法润荆楚

府学文庙北邻大明湖,和趵突泉距离不远,是山东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南府学文庙始建于北宋的熙宁年间,千年以来毁、建不断,现如今的规建多为明清遗修。

文庙的整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大门、影壁、大成殿、棂星门、泮池、牌坊等保存的很完整,最有特色的是文庙的泮池。泮池是孔庙建筑的标志性水池,是官学的标志,泮池的水多是活水,寓意着儒家思想“孔泽流长”“周流无滞”。

文庙中的泮池就是这样,池中的水是由南向北穿越文庙的泉水,清澈绵延,源源不断。府学文庙的牌坊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称作“棂星门”,位于文庙的中轴线上,四柱三间,牌坊建造巧夺天工,象征着文运亨通和学术昌盛。

树立在大明湖南门的标志性建筑——丹坊耀日牌坊,就是从文庙迁至大明湖南门的,这座牌坊坐落在石砌的台阶上,坊顶三阶错落,覆盖着金黄色琉璃瓦,在太阳光下光芒生辉,也因此得名“丹坊耀日”。

文庙在历史上是济南府的文化和教育中心,是济南府的最高学府,被称为“齐鲁文衡”,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对当地乃至于整个山东地区的文化发展都功不可没,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府学文庙供奉着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现在也是祭祀孔子和学习传承儒家文化的主要场所,一直在向中国、向世界介绍传播着中国文化。文庙记录着历史,述说着历史,漫步于此,碑碣寂寂,古韵悠悠,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传承的力量,这种激励,一直在延续。

随后我们一行人从济南前往曲阜,继续接下来的研学之行。高速路的两边,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村庄与河流点缀其间,铁轨与高铁贯穿东西南北,放眼望去,有一种“大道如虹通四海,长桥飞架越原野”的感觉。

我们还参观孔子博物馆。孔子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来自于孔府旧藏,展览一共分为了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以及诗礼传家六大部分。下午参学孔子研究院,还参与体验了拓印,茶艺,篆刻。

晚上就住在曲阜的阙里宾舍。小院里的丁香花开的正好,安静的院子住进数十位法师客人,几株丁香散发着清新的花香犹如主人,宾客相见的感觉熟悉的像是重逢。

饭后行走于曲阜的五马祠街,绕护城河走了一小段,看城墙的灯光和一串串红红的灯笼,都仿佛诉说着老城的历史。我们一行仍觉不够尽兴,索性又搭上车直奔蓼河,想借着夜色更深地感受当地民俗。车轮碾过老城的石板路,我们徜徉在齐鲁大地,孔孟之乡,感慨着伟大的圣人和他的三千学生七十二贤,就像是漫天的星斗,照耀中国,影响世界。

▲茶艺体验

其实稍加关注和了解便可以得知,齐鲁大地作为儒家文化的高地,不仅孕育了儒家文化,也是佛教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区域。

历史上山东涌现出多位高僧大德,他们在译经、弘法、建寺、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卓著的贡献。比如东晋高僧法显,被誉为我国海外求法第一人,他所作《佛国记》记载了求法沿途诸国的佛教情况、典籍、建筑、僧人仪轨等,同时还记录有当地气候、地理、人文、风土人情等丰富内容,是一部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百科全书。

▲篆刻体验

法显西行求法后于山东(仅山东青岛胶州)上岸;比如唐代著名求法僧义净,他与玄奘、法显并称“三大西行求法高僧”,他从山东齐州(今济南)出发,经海路赴印度求法25年,带回梵本佛经400余部。他主持洛阳、长安译场,翻译《金光明经》《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等经典,并且撰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录南亚佛教与社会风貌,是研究唐代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

当然不仅仅是这两位,历代高僧的足迹与功绩,至今仍然在山山水水与典籍中熠熠生辉。他们或西行求法、译经传道,或建寺安僧、著书立说,不仅推动了佛教中国化进程,也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深邃的宗教智慧。

对于来自湖北佛教界的我们来说,更能看到的是,佛教在荆楚大地扎根、演化和融入,也有一个漫长的历程,其中有六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三国的“鄂州译经”、东晋的“襄阳奠基”、刘宋的“荆州弘扬”、隋唐的“玉泉立宗”、唐朝的“禅起蕲黄”、近代的“武昌兴学”。这个历程,不仅仅是佛教中国化的缩影,也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实践,将佛教精神转化成日常生活的文化基因,是人间佛教的范本。

今天,我们又在大德们的引领指导下,追随着先辈们的足迹,踏上这样一片土地,不由得感慨万千,仿佛看到一条长长的跋涉之路,一条踏破芒鞋、叩问真理的路;一条自觉觉他、创新发展的路,这条路,正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延展。

第三日:3月27日,圣迹寻根 文化传薪

上午,我们还参观了孔庙、孔府和孔林。孔庙的研学,处处古柏参天,古碑林立,人头攒动。古老的殿堂,现代的管理,构筑起安全的保障。

下午,我们非常荣幸邀请了孔子研究院研究员、科研部部长,历史学博士——魏衍华老师。魏老师长期致力于儒家经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儒学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造诣深厚。

讲座题目是《坚定文化自信 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魏老师深入浅出地为我们阐释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与价值,带领大家重温了许多论语名篇,也让我们从更宽的视野看到不一样的孔子。

讲课结束后,在座谈会交流环节,大家积极发言非常活跃,讨论着座谈内容和一路上的参学,看到的是文化自信和使命,众法师你一言我一语,思想交流和融合着,以至于交流和效果都超出了预期。

第四日:3月28日,灵岩问道 法脉流芳

这是我们此次研学的最后一项活动,早上8点从阙里宾舍出发,前往大灵岩寺。大灵岩寺地处泰山西北,始建于东晋,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从唐代开始,济南灵岩寺就和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并称为天下“四大名刹“。

弘恩大和尚率众在山门外等候,一路上如数家珍,为我们一一介绍,说的最多的就是文物。山门前一座方正的石碑上面镌刻的“大灵岩寺”四个大字,是元至正三年由山东廉访副使文书亲手书写,旁边一棵古柏侧立,与寺里的辟支塔三者合在一起,望去就是一幅美的画卷。

辟支塔也是大有来历的,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历经了北宋太宗五年的重建,直到仁宗二年竣工,整整历时63年。灵岩胜景坊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其上“灵岩胜境”四个大字,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更有御碑崖壁上镶嵌的八块碑刻,全都是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

这里真就像是一座博物馆:天王殿始建于金末元初、大雄宝殿始建于宋崇宁年间、五花殿由宋代嘉佑年间的琼环禅师创立……唐、宋、元明清,还在使用的,还有的只留下一些残垣院落墙基。

寺内有树龄过千年的古青檀,古老的摩顶松,和古银杏树,历经千年的岁月沧桑,它们依然古香古色,枝繁叶茂。走在每一块石头上,都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远山近景,相互依衬;古树禅僧,相伴千年。

淳朴的修行者,守护着这一片古老的道场,守护着佛法的清净。虽然是第一次来,但走在这里,每一棵树,每一座殿堂却都像千年的“老朋友”,在等候着这一刻。时间一点点过去,结束了这一天的研学,我写下:

古庙深深藏道场

圣城历历有书香

杏坛万仞承千载

盛世风和日月长

结束也是一个开始

一次研学行程,一生同道情谊。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分组,在每个休息的空档,不分地点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几天紧凑的研学之行很快就结束了,幸有同学们的相互帮助,齐鲁研学行非常圆满。作为研学班长,我也圆满完成了各项组织工作。我想,活动只是告一段落,活动带来的学习和思考,将是长久的持续的过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我们每个人,都应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将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和创新者,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篇章!

图/文 湖北省佛教协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