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〡特刊
对于很多人来讲,对先生对小姐正在世界中某处,可能某一次的巧合便会遇上。而这种巧合是命定,因为早一分钟或迟一分钟出现,都可能遇不到这个人。
1 妈妈与你的“对先生”和“对小姐”
从呱呱坠地一刻,到三至四岁开始有记忆、有意识的时候,我们不曾有过与母亲分离的感觉。每当婴孩哭哭啼啼之时,母亲总要随时随地为宝宝提供食物,或者照顾他们的生理需要。
整个过程是不需要言语作为中介的。宝宝还未懂得说话,母亲便知道他是肚子饿,还是要大小便。两者俨如一个统一的整体,而非分离的两个独立个体。整个过程当中,不需要言语作为中介,母亲就如懂得读心术一样,知晓孩子的真实需求。
渐渐地,妈妈要求孩子要长大、要上学、要学懂照顾自己、要守规矩、要听老师话。里面希望的,就是孩子能够学懂独立。但孩子总不会希望自己的完美照顾者离去,亦不会对完美的他者失去想像与追求。“母亲”慢慢从你妈妈,变成了婴孩对完美照料者所投射出来的想像角色。
▲母亲这个角色如同一位万能照顾者,且能随传随到。孩子有什么需求,她都能给予;一个完全拿取,一个完全给予。
对先生对小姐其实就是“想像角色”。与儿时的母亲一角类似,他/她总是完美的。人们的期望是:所谓的对先生对小姐,必然与我心灵相通。
狭义来讲他/她要如我母亲一样懂得读我的心;广义来讲,两人之间没有概念语言的区分来分开两个人。
但对先生与对小姐,从不可能是个真真实实的人,而男神、女神都可能有名有姓的。活生生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怎么讲都有瑕疵。对先生与对小姐,会不会只是堆砌的条件而已,是源于人对完美伴侣的投射(projection)呢?
2 危险的完美框架
当昔日的恋人渐渐不合乎这个想像的角色时,他/她便不能完全填满这个空隙;也许此时你会觉得:“为何我自己没变,你已经先变了。”当想像角色与现实条件存在一个落差,人就会产生巨大的不安与痛苦。
但毕竟人是自由的,谁也不确定下一刻对方会否要走。一旦发现对方仅仅是有机会离去,便觉得完美的“母亲”不肯照顾自己的事,又再重演。他们会重新发现,人世间所有关系都是不稳定的,这种焦虑令人坐立不安。
世界上再没有东西保证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变——这个完美的图像不再凝固,开始融解。原来我是找错了人。
这一下子把那位伴侣从命中注定的位置,降格到一般路人的地位,并有时候会埋怨,为何自己会浪费那么多时间在错的人身上。就像儿时玩的填色游戏,里面填什么色都可以的。这个恋爱对像,纯粹被强行地消融在自己的世界之内。
▲恋爱的整个过程,只不过是寻觅一个合乎他理想倒模的对象。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我们不以条件来择偶,那么爱情是爱什么呢?
我们亦不能完全消除心目中的“想像角色”,似乎这角色必然会伴随着我们。而在人的心里,则一定会有想像与现实的落差,但一切又要轮回多次吗?
故此,真正的爱就要包容这种瑕疵与落差。只要世界上存在时间,只要被爱的是一个具体的人,那么必然会存在想像与现实的差距,而剩下来的问题,仅仅是具体地怎样容纳所谓“落差”,并与之一同生活。
反正,爱,说到底其实是一种创造而已。
我没有无理取闹,我只是很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