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好古皇帝”乾隆一个念头而诞生的传奇瓷器——清黄地珐琅彩镂空如意八卦纹转心瓶

清黄地珐琅彩镂空如意八卦纹转心瓶

清朝乾隆皇帝为了解民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贪官污吏的恶行,先后三次下江南微服出访乾隆皇帝到景德镇微服私访的时候,对一位老瓷工说:“可惜这里没有会动的瓶子”。老瓷工听了此话冥思良久,受走马灯启发,终于创制出了一种会转的瓷瓶—镂空转心瓶。    

null

清朝乾隆时期,出现了一种精美的陈设瓷器——镂空转心瓶。顾名思义,转心瓶就是中心部位能转动的瓶子。它由外瓶和内瓶两个瓶子套在一起组成。外瓶采用镂空和雕刻技法,在瓷胎上镂雕出各种花纹和图案,能够透视瓶子内部;内瓶绘有精美的图案,可以转动。

null

转动内瓶时,人们可以通过外瓶的镂空部分看到内瓶上转动的画面,仿佛画面能够活动一般,十分精巧有趣。由于转心瓶的制作难度极大,流传下来的精品不多,其中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只颈肩部位有万年历的镂空粉彩转心瓶,堪称经典之作。

null

而这一件藏友的藏品高:21.5cm 口径:7.2cm 底径:7.2cm此器汇集套瓶、转心和交泰的技法。在纹饰上,则融合雕镂与锦地纹于一器。整支瓶子的结构相当复杂,外瓶能拆解成颈和身两个部分,而内瓶上部与颈相连,下底则运用卡、榫组合的方式和外瓶的内底套接,如此才能形成转动瓶颈即能转动内瓶的功能。交泰转心瓶是乾隆时的创新之作。“交泰”是取《易经》中的天地交泰,即天地相交,时运亨通之意。这个转心瓶由三部分组成——口颈及心、肩部、腹部及底足。从而除瓶体外的其他部分都可以转动。

null

此件作品构造相当复杂,不仅同时汇集转心、套瓶及交泰的技法于一器,而且纹饰的处理亦包含彩绘与镂空的两种技法。从外观看来,该瓶作一侈口、宽唇、短颈、硕腹、矮圈足的造型,然而仔细研究其结构,发现整只瓶子其实可以拆解成瓶颈、腹部及内瓶,特别是瓶腹由如意云纹错开成上下两截,形成“交泰”的瓶式。同时瓶身中央上下交错并且实际切开的如意云纹,其看似分离却又彼此相连的关系,正式交泰瓶的精神所在,具有上下交通、国泰民安的含义。

null

乾隆时期的转心瓶为乾隆初期督窑官唐英供奉皇帝观赏的独出心裁之作,存世十分稀少。清代文献记有: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御窑厂曾经先后烧造数件可以旋转的瓷瓶及瓷碗。此器之所以称为“转心瓶”,因在镂空的瓶内套装一个可以旋转的内瓶而得名。“转心瓶”又称为“旋转瓶”、“套环瓶”,流行于清乾隆时期。它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在全部部件烧造成功后组成样品,待纹饰、色彩、样式全部获得皇帝首肯后才正式烧造。由于工艺复杂,要求高,成品率极低,

null

制造转心瓶的难度极大,首先内外瓶的设计尺寸要合理,内瓶的绘画位置要得当,同时还需要控制好各部位的收缩比例,烧成之后不能变形。如果比例尺寸稍有差池,就会导致无法组装或者转不起来。镂空转心瓶的工艺之复杂精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其设计制作的很多方面甚至采用今天高度发达的科技仍然难以实现,很难想象在完全依靠手工制造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精确把握其尺寸和比例的。这种挑战制瓷工艺极限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们的聪明才智与精湛技艺,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传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