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一名医学博主上网发帖称,自己为病人开出治疗方案,对方查询DeepSeek后称有问题,自己“气得又查了一遍医学指南”,结果发现医学指南更新了,自嘲感觉“天塌了”。(上游新闻 《医学博主自嘲“天塌了”:患者查询DeepSeek后“质疑”治疗方案,而且它是对的》)
而在评论区也能看到,类似的案例并不少。有网友就回复称,“昨天出门诊,给患者解释完了。他给我看DeepSeek查的结果,和我说的一样,患者夸我专业负责。”该网友调侃称:“感觉离下岗的时间不远了。”
事实上AI能部分实现问诊,并不稀奇。AI依赖的是数据库,如果数据库中可以匹配到类似信息,相关病症并不复杂,恰好能和这些信息关联,那么AI或许可以给出一份有效的处方。而且在一些方面甚至比“人”更可靠,比如“指南更新”,AI当然会更快实现数据库的迭代。
但是现阶段——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阶段,都很难说AI是完美的。正如前不久一个流传颇广的谣言“每20个80后就有1人去世”,后来经媒体查明,谣言源头或许就是AI给出的错误信息。当然,AI也不过是依据了一些错误信息,它只负责抓取,却很难实现像人一样的审核。
仔细想想上述患者的心态,其实也很值得琢磨——他们已经可以从AI中获得答案,但为什么还要去找医生?原因或许也很简单,患者终究需要一个人来“把关”,他们更相信的还是医生,人才是那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说明,哪怕DeepSeek的风吹到了医学界,“AI处方”也还是需要人工护航。其实AI进入医疗界,各种探索并不少,AI接入医院的新闻此起彼伏。比如据媒体梳理,已有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宣布接入大模型,这一份名单还在快速拉长。
从这些医院的表态也能看出,AI依然被局限在了“辅助”“提高工作效率”的阶段,比如医疗咨询解答、病理科图像的辅助分析等,仍是“打下手”的角色,远远谈不上取代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医务工作者如何调适自己与AI同行,而不是担心被取代。这种调适,与其说是感叹“天塌了”这种对技术的恐惧,倒毋宁说更要保持对技术的警惕——不要过度依赖AI,更要精进自己的医术,相信人的判断。
正如有医务工作者指出,在查体过程中,医生需要通过听、触、看等方法,准确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而这些判断往往依赖于专业人员的经验和直觉。那么可以想象的是,在未来随着AI能力的提升,AI的“权威性”进一步提高,万一AI建议和人的判断相左,医生还有没有足够的清醒和底气,去坚持自己的诊断?
就在这两天,湖南省医保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确严禁使用 AI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这个通知或许就是一个提醒,AI确实方便,但人却不能模糊自己的定位。人一定保持足够的理性,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成为技术的主宰,而不是“一切以AI为准”。
这或许也是AI高歌猛进的当下,人们面临的一个挑战。AI未见得会真正从现实层面取代人类的工作,但倒有可能从心理层面瓦解人的主体性,形成一种技术盲从。所以,学会与AI相处,将之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更好地为人本身服务,不仅是医疗,恐怕是今天所有引入AI的行业都必须深入思考的命题。
特约评论员 易之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