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崛起:曾经臣服于大国的民族,是如何成为“海东盛国”的?

提到渤海国,一听名字,多数人应该首先联想到就是“渤海”二字,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建立在渤海沿岸的国家,这样的理解其实没错,在东汉时,今渤海地区的确出现过一个渤海国(在今沧州附近),但这个国家前后的屹立时间不过25年。而我们今天这篇文章所讲的“渤海国”则非东汉时期分封在渤海沿线的小国,而是屹立于东北亚229年之久的“海东盛国”。

渤海国东京龙源府(笔者所摄)

一、粟末靺鞨的发展与大祚荣的东奔

渤海国最初的建立者叫大祚荣,是粟末靺鞨部的首领。靺鞨的祖先是肃慎,因为音转的缘故“肃慎”之名前后出现过三次变化:汉代时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为“勿吉”,至隋唐时改称“靺鞨”。而靺鞨就是今满族人的祖先,至隋唐时靺鞨大体分为七部,其疆域横跨今东北三省、与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阿穆尔州,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但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靺鞨始终未出现一个统一的政权与国家。但同时靺鞨七部对中原王朝都保持着朝贡关系。

而从建国硬件条件来看,靺鞨七部中尤以黑水靺鞨与粟末靺鞨最为强大,这两国也最有建国的希望。但相对于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其辖地大概在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也就是今天俄罗斯远东与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因为气候寒冷,所以相比较更靠南部的粟末靺鞨来说,其自然环境较为恶劣。

而粟末靺鞨因粟末水(今西流松花江)而得名,粟末靺鞨和高句丽有着很强的依附关系,至5世纪中后期由于高句丽政权不断的强大,粟末靺鞨不断的和高句丽发生冲突,并且最后处于劣势。但后来唐灭高句丽,东北最强的政权轰然瓦解,此时东北地区出现政治真空,这也为粟末靺鞨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西流松花江(笔者所摄)

不久因不满唐在东北的统治,契丹大贺氏李尽忠、孙万荣发动了反对武则天的起义,其中粟末靺鞨首领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也加入了反对武则天的起义中去,可是武则天和后突厥汗国联合镇压了这次由契丹人主导的起义,首领李尽忠被杀,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也病故。

但还好粟末靺鞨子承父业,并未因此一蹶不振,乞乞仲象儿子大祚荣带领粟末靺鞨人东奔,这次东奔为渤海国的建国奠定了基础。

二、从“震国公”到“渤海郡王”的转变

大祚荣的东奔成为了粟末靺鞨建国的重要一环,跟随大祚荣东奔的不但有大量的粟末靺鞨人,还有大量高句丽、汉与契丹人,这也使得大祚荣所建立的国家,成为了一个多元民族与文化构成的国家。

由于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曾被唐册封为“震国公”,所以大祚荣将国名定为“震国”,至于“震”字的含义,国内学者认为“震”字出自于《周易》震卦的卦名,也说明粟末靺鞨人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而韩国与朝鲜的一些学者认为“震”字有“威震四方”之意,故取其名。

大祚荣剧照

公元705年,唐中宗一改武则天时对东北各个少数民族的统治方式,大祚荣向唐称臣。公元713年,唐玄宗开始在东北地区进一步推动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并对大祚荣进行了册封,封其为“渤海郡王”,在其辖地设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并规定定期到唐进行朝贡,至此便有渤海国的称谓。

“渤海国”的名字出自于“渤海郡王”称号,至于“渤海”二字之意,有学者认为渤海并非指代中国现在的内海渤海,而是指今天北方包括日本海与鄂霍次克海在内的广大海域,所以“渤海”二字只是一个模糊化的地理概念,并没有现代地理学意义专指某一片海域。

其实从地图上看,渤海国的疆域并未延伸到今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所包围的渤海之域,故与今天中国的内海渤海关系不大。另有学者认为渤海之名与中原大族渤海高氏有关。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出土的渤海文物(笔者所摄)

三、“海东盛国”的崛起

唐虽然在名义上通过羁縻政策授权给大祚荣以“忽汗州都督府”的称号,并将忽汗州化为唐的管辖范围,但唐对渤海所实行的是较为松散的羁縻政策,除了渤海国定期需要向唐进行朝贡,以及每到渤海国皇位更换时需要向唐上报外,其实唐对渤海国并没有实际的管辖权,所以渤海国无论在军事、经济、政治与外交上都是完全独立。至此粟末靺鞨人不用再受高句丽、以及隋唐等民族与政权的制约,终于实现了实际意义上的自主,这种自主也为渤海国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笔者摄

大祚荣建立了渤海国,实现了渤海国的独立自主,而至渤海大武义与大钦茂时期,渤海国则在内政与外交都稳定的基础上,真正开始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新唐书·渤海传》载:“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大武义即位不久就开始对外功伐的战争,其一面进攻北部铁利、拂捏、越喜、虞娄等部,进行领土扩张,另外一面渤海先后开辟了“日本道”、“朝贡道”、“契丹道”等五道,与唐、新罗、突厥、契丹与日本搞好关系。这样即防止了东北亚诸强与近邻发生大规模冲突,又可以有足够的精力扩张领土,增强自己的实力。

渤海国的都城上京龙泉府(笔者所摄)

至渤海文王大钦茂时,渤海国的国力开始进入了巅峰,国内政局的稳定,加上疆土的扩大,这位渤海国文化与经济的昌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渤海文王时期,渤海国开始了大规模分派遣唐使,到中原学习汉文化。同时开始仿唐长安城的形制继续营建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在地方行政体系上也仿照唐制实行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政区模式。

随着渤海国三代君王的努力,渤海国的疆土已经南达今辽宁北部(对于是否达到辽宁北部学界还有争议),东至日本海,西抵蒙古高原东侧,北至今黑龙江流域。而在经济上更是有“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的记载。自此渤海国便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渤海国疆域图(笔者所摄)

文史君说

作为唐代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从建立到发展都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在不断对外扩张的同时,渤海国还充分吸收了唐代的先进文化,最终成为横亘在东北亚地区的“海东盛国”。

参考文献

1《新唐书·渤海传》 中华书局 1974年版

2《旧唐书·渤海传》 中华书局 1975年版

3《渤海国史》魏国忠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禹贡行者)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