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塔尔·小康A
7月4日香港交易所的铜锣余音未散,安井食品的股价曲线却画出一道刺眼的下跌线。这家国内速冻食品龙头以60港元发行价登陆港股,开盘仅一小时便跌破发行价,最终收跌5%报57港元。190亿港元的市值背后,是超六成中小股东曾经投下的反对票,以及预制菜业务失速、海外市场遇冷的重重挑战。
资本市场的冷遇早有预兆。自去年12月公布赴港上市计划以来,安井食品便陷入舆论漩涡。在议案表决现场,虽然整体以70%支持率勉强过关,但持股5%以下的中小股东中,60.51%投出反对票。更耐人寻味的是,今年1月公告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安井A股直接跌停,随后连跌8日累计下挫23%,市场情绪可见一斑。
投资者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翻阅公司账本:2024年安井手握27.8亿元货币资金,经营活动现金流达21亿元,资产负债率长期低于40%。与此同时,公司自2017年A股上市后累计融资超70亿元,控股股东与四位高管却套现逾50亿元。这种“融资-减持”的循环模式,难免让中小股东担忧港股上市成为新的“抽水机”。
业绩增速的“速冻”更令人忧心。过去三年,安井营收增速从31.39%滑落至7.7%,净利润增速更是从61.37%骤降至0.46%。今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4.13%,净利润下降10.01%,上市十余年来首次出现双降。曾经引以为傲的第二增长曲线——预制菜业务,增速从2022年的111.61%断崖式跌至2024年的10.76%,核心单品小龙虾因产能过剩遭遇价格崩盘。2024年小龙虾批发价从年初70元/公斤腰斩至38元/公斤,直接拖累子公司新宏业净利润缩水86%。
当国内市场增长见顶,安井将破局希望寄托于海外市场。港股募资计划中,70%资金明确投向全球供应链建设。但现实颇为骨感:2025年一季度海外收入仅3980万元,同比下降3.1%,占总营收比例不足1%。在业绩说明会上,经理张清苗将海外遇冷归咎于“国际关税贸易摩擦”,并强调将重点开拓东南亚市场。不过业内专家指出,东南亚市场对清真认证的严苛要求形成天然屏障——目前安井仅个别产品在申请认证,主力生产基地尚未达标。
更深层的问题在渠道端显现。2024年安井新增经销商455家,却有446家退出,净增仅9家,相当于每天流失1.5个合作伙伴。退出者中,三成因销售未达预期被淘汰,近三成主动调整业务方向。这种渠道动荡,折射出速冻食品行业在消费降级下的生存困境。有经销商透露,社区团购等新渠道的9.9元速食包,正在不断挤压传统经销商的利润空间。
资本市场的反应或许更为清醒。在安井港股破发当日,其A股同样下跌1.64%,形成双杀格局。MSCI早在今年2月已将安井剔除中国指数,国际资本的撤离进一步削弱了流动性支撑。香颂资本沈萌点出关键:“港股当前由南下资金主导,大量企业集中上市必然稀释资金效应。更何况速冻行业缺乏高成长预期,很难支撑溢价。”
面对困局,安井的突围策略聚焦于两条战线。产品端加速迭代,锁鲜装升级至6.0版本,烤肠系列全面进军C端,鱼丸品类依托水产资源强化B/C端协同;资本端则推进收购高端鳕鱼制品企业鼎味泰,试图切入沃尔玛、奥乐齐等精品渠道。但咨询机构创始人詹军豪提醒:“海外扩张需直面文化隔阂与合规风险,安井要补的功课远比想象中更多。”
上市钟声余韵渐消,安井食品的港股之旅开启在微妙的时刻。当23亿港元融资注入全球化的蓝图,投资者更期待看到:这位速冻巨头能否用实实在在的海外营收,化解“圈钱”质疑?又能否在资本市场的双重凝视下,找到穿越行业冰河期的真正火种?在火锅料与小龙虾的烟火气之外,安井的国际化故事才刚刚翻开第一章。
微信编辑 | 华夏健康生产队的驴(开电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