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杨菲菲)用专业仪器检测柳湖水质,修理废旧自行车将其变为校园版共享单车,种植中草药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及功效……北京化工大学依托昌平校区的劳动实践基地,把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课程、科研项目结合起来。目前,该校已有6个学院搭建了8个校内劳动实践平台,依托平台申请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共计19项。4月29日,新京报记者走进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一探究竟。
北京化工大学的学生们在柳湖边测量水质。摄影/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6个学院搭建8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堤岸上绿草青青,湖水泛着微波,黑天鹅和野鸭在湖中游来游去。在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的柳湖边,学生们有的拿着各种设备检测水质,有的在搭建浮床、种植水生植物,还有的在清捞杂草、维护堤岸……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的柳湖,水是景观二类水质,景色也好看了,是我们校区的一个著名景点。”该校化学工程学院辅导员、柳湖环保公益实践基地负责人顾峻宇回忆说,2019年时柳湖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很严重,有一股恶臭味,属于劣五类水。
两年半的时间,柳湖的水质从劣五类水变成了景观二类水,这一切离不开柳湖环保公益项目的实施。针对校园柳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2019年4月,化学工程学院环保志愿者协会发挥社团青年志愿服务优势及环境专业优势,成立了柳湖环保公益实践基地,组建柳湖护卫队,着力开展柳湖水质改善工作。
除了参与湖区日常清理维护工作,学生们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究水质成因,用专业知识解决水质实际问题。
目前,该校6个学院共搭建了化育百草园、柳湖环保公益、荷塘环保公益、宏德单车、草坪节水技术示范、数字化生态保护、天工润泽园、务实维修工作站8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校内劳动实践平台。学生在每一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都能真正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柳湖、荷塘环保公益实践基地让校园水系变得更美,宏德单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填补了校园共享单车空白……各基地的实践成果让校园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如何让学生们真正在劳动教育中有所收获?北京化工大学给出的答案是把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4月29日,在宏德单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正在修理废旧自行车,旁边还摆放着几辆用废旧自行车改造而成的小拉车。
“我们学校比较大,每次开学的时候运送行李都不方便。我们就想用废旧自行车改成小拉车。”该校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的大三学生王昭表示,在改造过程中才发现这件事并不容易,要确定小拉车的结构,到底是后面放车斗还是侧边放车斗;如果在侧边放车斗,还要确定两侧用几个车轱辘。
“小拉车比自行车长多了,车子主体长了,整个结构也变了,力矩也会发生变化。”王昭告诉记者,最后他们利用了学校工训中心的工具,加上专业课《机械制造技术》中的知识,才改造出了理想的小拉车,“车子升级了好几次。”
记者了解到,机电工程学院依托机械制造、工业设计等专业,充分利用校园废弃的旧自行车,建立宏德单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废旧零件DIY“变废为宝、废物利用”,重组了北化人自己的免费共享单车“宏德单车”70余辆。
学有所得是不少学生的亲身体验。“薄荷的功能是清新口气,还有很多的药用价值,比如对胃痛、胆囊痛都有一定的舒缓作用……”在化育百草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大二女生王瑾一口气说出了薄荷的诸多好处。这些知识都是她在专业学习中会涉及的内容,“栽种这些中草药,让我更加了解这些植物,也更加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药学。”
北京化工大学的学生们在修理废旧自行车。摄影/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打造“1+1+N”实践基地运行保障机制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北京化工大学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院校,非常注重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把劳动精神养成、劳动能力培养、劳动习惯训练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努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效果,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谈到学校的劳动教育,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如是说。
为了更好地进行劳动教育,该校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实践基地运行保障机制,即“1+1+N”实践基地运行保障机制,1个学院负责基地运行,1个科研教学项目进行支撑,N个职能部门承担日常保障和支持工作。
北京化工大学北校区工作办公室主任苏建茹表示,这种方式可以拓展劳动实践内容,让劳动教育更贴近师生实际需要,也让劳动教育实践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师生。
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