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笔记本

今天的人们每天手触键盘,已经忘记了执笔摩挲的感受,也失去了记下事物的非凡乐趣。做笔记是可以令人热狂的爱好。象征主义大诗人保罗·瓦莱里对做笔记的投入就一点不比诗歌少。他每天一早起来便开始写笔记,长达半个世纪,足足攒成261本。他认为,“把这些时间奉献给精神生活后,一天剩下的时间里我就可以尽情犯傻了”。

笔记本的名下,囊括一个庞大的集群。在十三世纪末的佛罗伦萨,纸质而非羊皮做的价廉又牢靠的笔记本被用作分类账,刺激了复式簿记法的发展,对商业与国际贸易的繁荣不可或缺,于文艺复兴也是功莫大焉。这时候笔记本也出现在画家手中,也就是速写本——这些便携的空白本让他们能够反复描摹周围环境,发展出更写实的技巧。

在意大利,还有摘抄经文、发表感想的笔记rapiaria,以及记录食谱、歌谱、祷文和个人信息的大杂烩zibaldoni,这种笔记方便向朋友展示,也可传给亲友们续编。当然也有走火风险——有一本zibaldoni上,很可能是原作者的兄弟在旁边补写道:“请注意,你伶牙俐齿,满嘴谎言,跟个无赖没两样,你就是个神经病话痨。”

近日,英国出版商、作家罗兰·艾伦在新著《笔记本:纸上思考的历史》(2023)中探索日记、速写本、笔记本、分类账和航海日志等等空白本子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继而塑造了未来世界。

罗兰·艾伦《笔记本:纸上思考的历史》(2023)

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可能就是达·芬奇。他每天都在涂鸦、制图,留下数千页的手稿。他画下了波浪、气泡、漩涡,还列了一张词汇表,记录67个讲水流动的词。他在速写本上设计了泵、阀门、熔炉、研磨机,细致描摹了下巴、椎骨、脚骨。他探索几何、解剖学、力学、色彩。他还想象了预制的移动房屋和飞行器。他留下的这些笔记手稿充满无限可能,充满快乐和梦想。

达·芬奇的人类胚胎研究手稿,约1510年

在艾伦的书中,可以看到达尔文在小巧的袖珍本上发展他的进化论,眼见着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一片潦草的练习本上策划百起谋杀案,还能了解到旅行作家布鲁斯·查特文如何在无意中促成了知名笔记本品牌Moleskine的诞生。

笔记本上留下了我们的直接观察、第一手重点信息,以及活生生的经验。艾伦认为,它是我们最可靠、也最全能的创造性思维工具,看似简陋的纸笔仍然是处理和保留信息的最佳载体,在这个数字超载的时代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可惜的是,今天许多学校的课程开始淡化手写。据研究,在纸上动笔这一行为有避免抑郁、抗击多动症等功效。可感可触的体验,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具身认知”,也是当今世界快要失落的拼图。这大概是低科技、慢生活有利于身心的又一个例子。

书中还有一章,题为“追寻逝去的时光”,是向重症监护室的丹麦护士致敬。护士们每天写患者日记,这些因疾病而自我意识受损的人们的每一处身体变化和每一次进步,都被详细记录。而关注、关怀、手写——艾伦相信,这就是爱。

作者:编译/黎文

文:编译/黎文编辑:刘迪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