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有情,南通有请!解码2025南通江海国际文旅节的创新实践

4月29日,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的夜空被灯光点亮,2025南通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在此启幕。这场以“江海有情,南通有请”为题的盛会,不仅是一场文旅资源的集中展示,更被视为南通从“长三角边缘”向“文旅新中心”跃迁的战略宣言。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文旅产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南通如何以江海为媒,破局“过境地”困境?又如何通过科技、国际化与多元业态融合,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叙事?

江海有情,南通有请!解码2025南通江海国际文旅节的创新实践

2025南通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由南通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市文广旅局等单位联合承办。国内重点OTA企业代表、文旅业界知名投资商、长三角及重点客源市场知名旅行商,外国驻沪领馆官员、境外文旅业界代表、兄弟城市文旅部门负责人,以及国家、长三角媒体代表、网络自媒体达人等数百位嘉宾齐聚南通,共襄盛事。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新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川,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张枝俏,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周伟文,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姜永华及日韩驻沪使馆代表等共同启动文旅节。

江海有情,南通有请!解码2025南通江海国际文旅节的创新实践

作为南通文旅资源的大展示、城市形象的大宣传、文旅消费的大平台,本届文旅节以“江海有情,南通有请”为主题,通过“1场开幕式+5大主题活动+10个市级重点活动”的全域文旅矩阵,串联起文化、商贸、科技的多元叙事,向世界展现江海文化的独特魅力。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参会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她说,南通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加速打造“江海特色文化强市”和“长三角知名旅游城市”,期望各界朋友,在江海大地多走走、多看看,品味江海美景、美食、美俗、美韵,共创美好未来。

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南通突围

南通,这座坐拥长江入海口与黄海交汇处的城市,曾因交通壁垒被视为长三角的“末梢”。但随着沪苏通大桥、北沿江高铁等重大工程的落地,“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正转化为文旅经济的核心动能。江苏省“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南通建设“江海特色文化强市”,打造长三角北翼文旅枢纽。在此背景下,2025江海国际文旅节被赋予更深层的使命——以文旅为支点,撬动城市能级提升

江海有情,南通有请!解码2025南通江海国际文旅节的创新实践

本届文旅节期间签约的重点项目,覆盖了智慧旅游、海洋文旅、数字文化等6大领域,恰与南通“向海图强”的产业转型战略相呼应。

从“政策引力”到“生态赋能”

文旅项目的密集落地,是本届文旅节最直观的成果。今年以来,南通以“6216”目标为纲(6大方向、20场活动、100个项目、60亿元投资),通过“政策+生态”双轮驱动,构建起差异化招商模式:

精准定位:聚焦海洋文旅、数字文化等新兴领域,避开与传统文旅强市的同质化竞争。

生态构建:成立文旅产业研究中心,整合高校智库与企业资源,为项目提供从策划到运营的全周期智力支持。

国际化破局:通过大阪-南通双城推介、日韩客商考察等,推动客源与资本“双向流动”。日本HIS旅行社代表坦言:“南通的文化独特性与交通便利性,使其成为长三角入境游的新入口。”

值得关注的是,南通并未止步于项目数量,而是通过“运营前置”思维,确保招商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从“流量狂欢”到“留量沉淀”

文旅节期间近200项活动,表面是“热闹”,内核则是南通对“全域文旅生态”的系统性重构:

体育赋能:赛事经济的乘法效应

十大重点赛事中,“长三角艺术体操公开赛”与“濠河龙舟赛”成为流量担当。前者吸引8城代表队参赛,预计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40%;后者将端午民俗与城市IP结合,通过“龙舟+夜游”模式,让千年濠河变身“水上秀场”。

科技融合:数字文旅的“南通样本”

开幕式上,AI虚拟推介官“通通”的亮相引发热议。其背后是南通与同程旅行共建的“Deeptrip”智能平台——通过大模型技术,实现行程规划、多语种导览、元宇宙场景交互等全链路服务。技术负责人透露:“系统已学习超10万条南通文旅数据,能精准匹配‘亲子游’‘美食探店’等细分需求。”此外,小红书平台“南通旅游”话题浏览量快速增长,UGC内容的反哺,正让南通从“被推荐”转向“自生长”的文旅生态。

江海有情,南通有请!解码2025南通江海国际文旅节的创新实践

江海有情,南通有请!解码2025南通江海国际文旅节的创新实践

江海有情,南通有请!解码2025南通江海国际文旅节的创新实践

随着“南通旅游卡”的发行、高铁网络的完善,一个“1小时长三角文旅圈”逐渐成形。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南通通过文旅节的实践,探索出一条“非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升级路径——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翼、生态为基,在长三角的竞合中找到独特坐标

江海有情,南通有请。江海潮涌处,南通正以开放之姿,邀请世界共赴一场跨越地理与时空的对话。2025,或许只是序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