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东普鲁士,东德承认!西德反对!

NO.274亦玄亦史/文

实际上丘吉尔和罗斯福则认为苏联为了占据这个地区,特地派出军队将原德国居民赶出了东普鲁士

校/听风者 画/傲慢的上校 图/地缘谷

自从俾斯麦在普奥战争中击败奥地利后,普鲁士成为了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的统治核心,其领土也自然是德国 最重要的一环 。但时过境迁,今天的德国剩下的原普鲁士地区并不太多。除了勃兰登堡以外的原普鲁士核心地带现在大多属于波兰和俄罗斯。

德语义为“国王之山”的科尼斯堡

其中代表传统 容克贵族发源地 的东普鲁士的命运则令人分外唏嘘。地处东南波罗的海的东普鲁士现在已经被切割成了三块:北部的梅梅尔地区和德语义为“国王之山”的科尼斯堡地区先被苏联并吞,分别更名为克莱佩达和加里宁格勒州。后来随着立陶宛的独立,两地也就分属两国。南部地区被划归波兰,现分属多省。

弄丢东普鲁士

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国赶上了工业革命的尾巴,国力迅速膨胀的同时有了海外殖民的念头。随着霍亨索伦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威廉二世将反对殖民主义的首相俾斯麦解职,德国作为当时的次强也加入了 和老牌列强英法的争夺

工业革命使得德国的实力大幅度上升

1897年12月被威廉二世任命的外交部长冯·比洛提出德国应该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同年德国占领中国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后来德国又与英法争夺非洲的刚果、喀麦隆等地;并且在中东图谋土耳其、伊拉克用以牵制英国在远东的势力。

还有气氛紧张到极点的摩洛哥危机,差点使一战提前爆发

殖民地的抢夺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在战败后被迫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和约规定德国在放弃所有海外殖民地的同时,不得不承认波兰独立。大量原普鲁士的核心领土在这个时候被划归了波兰,其中包括部分东普鲁士、上西里西亚、波森省和西普鲁士。这是德意志帝国 第一次失去东普鲁士 ,而这种领土划分方式将在二战后重演 。

苦涩的德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夺回,终究还是太短暂

一战后波兰得以复国,其领土内的但泽自由市和波兰走廊地带来自《凡尔赛和约》中德国的割让。这一块地段将东普鲁士 变成了一块飞地 ,阻隔了它与德国其他领土的接壤,从经济上遏制了东普鲁士的发展。于是图谋波兰已久的苏德两国在1939年8月23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又因为双方的外长而命名称《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同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并成功占领包括华沙在内的大半个波兰,苏联同时向西挺进,占据波兰东部。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再次亡国,被德苏瓜分。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加协议书》里以纳雷夫河 、维斯瓦河 和桑河 被作为瓜分波兰以后的势力分界。

苏德装甲兵在事先约定好的波兰边界停下并握手致意

路过的德国士兵在比较苏联的T34坦克和德国的三号坦克,

他们尚不知道这两种坦克不久之后会在战场相遇

把德国人赶出东普鲁士—德黑兰的争执

苏德友好并没有延续太久,德国完成了向北方的领土扩张以及对法国的侵略以后把目光转向了东方。虽然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和芬兰的德军将苏联三面包围,但是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惨败提前预示了德国的战败。

1943年4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

附近战场被遗弃的德军尸体,这在苏联战场上很常见,

大部分时候没有人会为他们收尸

同年11月28日,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会面,争论如何处置战后德国领土。斯大林拒绝归还二战中占据的波兰领土,并且认为波兰在东面失去的领土应该去西面割取德国的领土 作为补偿

也称三巨头会议的德黑兰会议

被苏联占据的原波兰领土里,其中有一块就是一战时期德国因《凡尔赛和约》割让给波兰的东普鲁士北部,也就是科尼斯堡地区。科尼斯堡是一个不冻港,这里东临但泽湾,后来冷战时期苏联在这里组建波罗的海舰队,可见其战略价值。并且在这次的会议里斯大林提出原东普鲁士地区的德国人早就已经在战争中迁徙离开了当地。实际上丘吉尔和罗斯福则认为苏联为了占据这个地区,特地派出军队将原德国居民赶出了东普鲁士。

波茨坦的默认

这样的争论一直延续到后来1944年的雅尔塔会议中,三国仍旧无法对边界问题达成共识。苏联甚至不认可原波兰的流亡政府,力主扶植更加听话的波兰新政府。

纪念波茨坦协定的邮票

在漫长的波茨坦会议以后,多国领导人从中斡旋,达成的一个共识——如果将属于原普鲁士领土的东普鲁士南部、西里西亚、什切青等地区交还给波兰,就可以有效地利用领土争端问题 阻止德国与波兰重修旧好 。这时在西方流亡的旧波兰政府也无力反抗苏联的扩张,只好听任斯大林强硬地分走自己的领土,再从德国割取地盘。

于是现在作为德波边界线的 奥德河-尼斯河线 被首次确立下来,斯大林提出的寇松线也被接受,《波茨坦协定》被签署。波兰得到了包括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原普鲁士领土的“管辖权”。这条协定决定了现在德国版图的形状 。

波兹坦协定珍贵的照片和各国领导人的签名

东德对法理的放弃和西德的顽抗

被《波茨坦协定》割成四块的德国剩余领土则因为苏联和西方阵营的渐行渐远转变成了东德与西德。东德政府迫于苏联和新波兰政府的压力承认了奥德河-尼斯河边界线,并于1950年与波兰签署《兹戈热莱茨条约》。出于统一阵线的需要,东德 首次提出放弃了 包括东普鲁士在内的大量地区。

威廉·皮克(东德首届总理)的眼神好像在说,

不同意又有什么办法呢?

此时英美对东德进行了谴责,并提到奥德河-尼斯河线是临时的,东德没有资格将德国领土让给波兰。西德也拒绝承认东边德波国境线的 合法性 ,时任西德总理的阿登纳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谈论这个问题, “根据美国方面的证实,从德国东部,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地被驱逐出来的人总数达一千三百三十万人。其中七百三十万人已离开东部占领区,而主要是到达三个西方占领区。六百万人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他们死亡了,腐烂了。” 但苏联与波兰对此无动于衷。

被强迫迁移的柯尼斯堡原住民

被孤立的西德

60年代以后,东西两大阵营因为奥德河-尼斯河线问题产生了数度交锋。阿登纳与美方反复强调波茨坦决议实际上对德国疆界 并未做出最后规定 ;波茨坦决议中明确规定的是:领土问题需留待缔结和约时做出最后决定。而苏方赫鲁晓夫则表示西德不认可奥德河-尼斯河分界线是想要再启侵略战争。

赫鲁晓夫表示西德不认可奥德河-尼斯河分界线

是想要再启侵略战争

西德在后面的几十年里也逐渐失去了西方阵营盟友们的支持。法国和英国首先出于缓和冷战局面的目的分别在1959年 公开表态承认接受 奥德河-尼斯河线。同年最支持西德领土政策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去世,美国也开始对阿登纳的主张提出异议。

勃兰特的回答—无可奈何的选择

在西德面临国际局势日渐紧张的情况下,勃兰特上台了。从1945年《波茨坦协定》签署后到60年代,东普鲁士地区的波兰人口的生育率已经高出了迁入率,与此同时当年被赶出来的德国难民也已经在东西德被迫得到安置。

原东普鲁士波兰境内人口密度(圆圈内)

没有西方国家愿意为德国所谓的“领土权益”买单,勃兰特在回忆录里说 “西方政治家,甚至我们最好的朋友公开地或在私下讲话中越来越强烈地催促我们的负责人做出勇敢的决定。” 而勃兰特自己又认为只有联邦德国像世界展现出一个 和平和充满歉意 的态势,才有可能与波兰和解,缓解欧洲冷战期间剑拔弩张的局势。

1970年,华沙,德国时任总理勃兰特在遇害者

纪念碑前下跪。相较日本,确实做得更好

于是勃兰特在1970年公开承认接受奥德河-尼斯河边界线,又在同年12月7日做出了世界知名的举动——华沙之跪。到了这个阶段,东西两德已经 全部放弃了 战前旧领土的索回。勃兰特的这个“勇敢的决定”是 一体两面的 ,一是因为西方各国拒绝为德国二战的余祸买单,二则是在东西德并非短暂可以统一的情况下,领土问题之于冷战,实在太过敏感。

东普鲁士的终局

1989年东德城市的抗议示威达到了无法被弹压的地步,作为邻国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相继改弦更张,表示愿意接受从东德逃出的难民。两德的统一势在必行,1990年2月13日,美苏英法与东西德的部长们就建立“2+4”机制达成协议,以讨论德国统一的涉外问题。同年英法美多次向德国表态,认可奥德河-尼斯河边界线。

两德与四大占领国在1990年9月12日于莫斯科

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也称“2+4条约”

图源.shutterstock

在这个时期波兰人已经在东普鲁士、西里西亚等地生活并养育两代人了,德国对于旧领土的放弃已经是 木已成舟 。于是两德与四大占领国在1990年9月12日于莫斯科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也称“2+4条约”。德国于同年修改宪法,加入了这样一条叙述: “在已统一的领土以外,没有任何德国领土尚未加入德国” 。从这天起德国就再也没有了以东普鲁士为代表的大量旧普鲁士领土的法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