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读:明元帝拓跋嗣是北魏第二位皇帝,也是北魏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他的一生有许多的功绩,比如内修庶政,修订法律,外拓疆土,设置六镇等等,尤其是在征讨北伐游牧民族的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为北魏之后百年的兴旺提供了基础,也为中国后来的统一提供了保障。
也正因如此,他的身上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他册立太子的故事。
册立太子
明元帝虽然是位英雄,但也难过美人关。他在位期间,后宫佳丽无数。不过在众多的佳丽之中,明元帝甚爱之人是平阳威王杜超的妹妹,杜氏。
其实杜氏早在明元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东宫。由于杜氏有着倾国之色,所以拓跋嗣看了一眼就“甚爱之”,从此无法自拔,到了专宠的地步。
天赐五年,杜氏在平成东宫顺利生下长子拓跋焘。拓跋嗣虽然高兴,但心思还在杜氏的身上,也就是稍微地看了一眼拓跋焘,就赶紧来到杜氏的榻前嘘寒问暖。
这件事情传到了老皇帝的耳中,老皇帝很是气愤,于是亲自来到东宫,准备训斥太子。
等老皇帝来到东宫,看到了襁褓中的拓跋焘时,惊喜之情全然替代了心中的气愤。原来拓跋焘的体态容貌与普通婴儿大不相同,老皇帝高兴地说:“这个孩子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第二年,老皇帝带着未完成的夙愿离开了人世。拓跋嗣继位,史称明元帝。
正如父亲说的一般,长子拓跋焘从小就聪明伶俐,七八岁的年纪就能出口成章,还能和父亲一起谈论天下大事。拓跋焘既为皇长子,还有如此的才能,这是北魏之幸。所以明元帝决定立拓跋焘为太子。
杜氏的恐惧
虽然明元帝有这个想法,但他的身体还算硬朗,所以这件事也就一再耽搁。
可等到拓跋焘13岁的时候,明元帝觉得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于是他才语重心长地对着杜氏说:“我要立你的儿子拓跋焘为太子”。
杜氏听完之后心中不由得一惊,虽然当时忍住了心情,可回到寝宫后不禁一边大哭一边说:“我命休矣”。
其实杜氏早就日夜祈福,希望皇帝不要喜爱拓跋焘,即便是喜爱,也不要立为太子。可她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这里许多人会很奇怪,杜氏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谁都知道,古代嫔妃都因为能够生出皇长子而高兴。因为在长幼有序的继承制度下,皇长子或许就是将来的太子,将来的皇帝,而这一点,也是古代宫闱之争的重中之重。
如今杜氏的儿子被立为太子,那可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可她为何会有“我命休矣”的说法呢?
北魏法律
杜氏之所以这么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北魏的法律规定,无论哪位皇子被立为太子,他的生母就必须被处死。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防止将来太后临朝以及外戚专权。
其实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但凡国家混乱的时候,一般都是皇帝年纪不大,但太后年富力强的时候。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太后势必就要临朝摄政,且没有任何人能够限制住太后的权力。所以太后专权也是古代皇家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情。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就是在太后专权的阴影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当他掌权之后,马上建立了这条法律,而这条法律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子立母死”制度。
也正是有这条法律的存在,北魏的后宫嫔妃对怀孕这件事非常恐惧,若不幸怀孕,等到生产的时候也第一时间询问是公主还是皇子,若是公主,那就皆大欢喜,可若是皇子,那就只能日夜祈祷,希望这位皇子不要被皇帝喜欢,更不要被立为太子。
很不幸,杜氏的儿子被立为了太子,这也就代表她将被处死。
果然,在太子被册立后不久,杜氏就被赐死。当然,明元帝为了补偿杜氏,在其死后追封为皇后,赐谥号为“密”,史称“密皇后杜氏”。
特有制度
“子立母死”制度,是北魏特有的制度,是一个非常残忍的制度。从北魏建国到覆灭的1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贯彻执行,前后有10位皇帝的生母被赐死。
所以到了北魏中后期,嫔妃们私底下一直服用避孕汤药。若不幸怀孕,还要想尽办法将胎儿打掉,以至于北魏皇室几近绝嗣的边缘。
另外我们发现,北魏皇帝的寿命都非常短,几乎都活不过40岁。而导致皇帝寿命短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嫔妃们长期服用各类避孕汤药的缘故。
所以当北魏灭亡之后,之后的所有朝代都没有再继续执行这条规定,而是更加积极地去面对和处理太后专权的问题。这也不失为一种进步。
参考资料:《北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