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做完”和“做好”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只是完成了某项工作,而后者则不仅是完成了工作还有一个好的结果。
一项工作如果你抱着“差不多”的心态,那么你将和职场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注定得不到晋升。
完美主义是稻盛先生在工作中一直追求的目标,他所考虑的“完美主义”不是“更好”,而是“至高无上”。
本文摘取了稻盛先生著作中关于“完美主义”的解读,希望您品读完后能从中受益。
文:稻盛和夫
在工作中,“做完”和“做好”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只是完成了某项工作,而后者则不仅是完成了工作还有一个好的结果。
一项工作如果你抱着“差不多”的心态,那么你将和职场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注定得不到晋升。
完美主义是稻盛先生在工作中一直追求的目标,他所考虑的“完美主义”不是“更好”,而是“至高无上”。
本文摘取了稻盛先生著作中关于“完美主义”的解读,希望您品读完后能从中受益。
文:稻盛和夫
出色的工作才能产生“完美主义”
我从年轻时开始,就将“贯彻完美主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贯彻完美主义”这一条,既是我自身的性格使然,也是我从事研究开发这一创造性工作所得出的经验。
当挑战从来没有人涉足过的研发课题时,由于没有实验数据等可以参考的资料,所有的事情都必须靠自己论证,由自己证实推进。
就是说,必须把自己作为指南针,确定前进的方向。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信心。
如果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可能完美,以半吊子的心态投入工作,那么,对于结果也不会有自信。这样的话,绝对无法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要求每天的工作都追求“完美”,这很苛刻,也很困难。但是如果你真心想把事情做得令人满意,除了竭力做到“完美”之外别无他法。
成败取决于“最后1%的努力”。
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哪怕99%都很顺利,但只要最后的1%因疏忽而出了问题,那么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特别是新型陶瓷的制作,只要一个小差错,很小的一点粗心,就会造成致命的失败。这种事情绝不少见。
新型陶瓷的制作,需要按比例将粉末状态的金属氧化物——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镁等原料混合后,放在模具内加压成型,然后在高温炉中烧结,出炉的半成品还要进行研磨,对表面进行金属加工处理。
完成一个产品需要许多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需要精细的技术,每位员工工作时都必须全神贯注。
因此,要完成一个产品,99%的努力是不够的。一点差错、一点疏忽、一点马虎都不能允许。
任何时候都要求100%的“完美主义”。 如果懈怠了最后1%的努力,就会产生不良品,所有一切也都全部泡汤。
在多道工序中只要有一道工序出现微小的缺陷,之前的全部努力都化为泡影。同时,还会让等候着产品的客户蒙受巨大的损失。
京瓷生产的电子工业用各类陶瓷零件,几乎全都是按客户订单生产的。
客户都是电器厂家,“我们机器中的重要零件,要使用你们京瓷生产的新型陶瓷,请按这种规格制造,要求你们某月某日交货。”
我们的销售员就这样从客户处获得订单。客户机器装配的日程安排,与京瓷提供的配件交货期是紧密相连的,京瓷必须严格遵守预定的交货期。
在生产过程中只要发生一点点差错,承诺的交货期无法兑现,就是违约,那将损害公司的信誉。
例如,临近交货期了,因工作不到位而产生了不良品;如果该产品的制造周期是两个星期,而问题又发生在最终出货阶段时,就意味着要再花两个星期去重新制造产品。
如果真是这样,销售员就得立刻向客户解释,并且一个劲儿地低头道歉,请求再宽限两个星期。这时往往会遭到客户的严厉训斥:
“产品委托给了你们这样的公司,就要连累我们整个生产线停产吗?”“再也不会和你们这样的公司做第二次生意了!”
我们的销售员,一个大男人遭到如此责骂,哭着鼻子狼狈而归。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过。
这些痛苦的经验使得“工作一定要追求完美主义”的理念渗入我的骨髓。
不管多么细小的工作都要用心去做,投入100%的力量。
必须时刻保持紧张感,彻底贯彻完美主义,追求完美。 产品制造的世界就是这么严格。
人生也和工作一样,疏忽了最后的1%的努力,就可能前功尽弃。要让自己的努力开花结果,必须始终追求完美。
中外管理创始人杨沛霆、稻盛和夫、张瑞敏在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交流
“力求最佳”到“追求完美”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当时京瓷公司已经创立了20年左右。
法国有一家叫“斯伦贝谢”的知名油田技术服务公司,该公司从事地下石油层的测定工作。
当采掘石油时,要挖多深才能触及地下油层,该公司会使用电波等技术对地层进行专业化测定。
在挖掘油层时,要使用被称为“油田钻探装置”的大型钻头,所以如果毫无计划地乱挖一气,当钻头到达油层时,石油就会突然大量喷射而出,从而导致巨大的火灾。
因此需要预测“距离油层还有几十米”或者“距离气层还有几十米”。而斯伦贝谢就是拥有这种超特殊专业技术的公司。
当时斯伦贝谢的社长在报纸和杂志上看到了有关我的介绍和文章,因此他在赴日时,专程来京都拜访了我。
当时的我对斯伦贝谢公司还不甚了解,但通过和那位社长面对面的交谈,我发现他是一位拥有优秀哲学思想的人物。那位社长名叫让·里夫,生于法国的贵族名门。
他父亲是知名银行的行长,他夫人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侄女。而他则受斯伦贝谢公司之托,担任社长一职。
他既是才能卓著的国际精英,也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
让·里夫先生说,无论如何想与我当面聊一聊有关经营哲学的话题,所以特意到访京都。
通过与他一整晚的促膝长谈,让我深铭肺腑——不愧是让斯伦贝谢发展成为世界知名企业的人物。
而他似乎也对我抱有类似的印象,于是邀请我带领几名京瓷的干部去他的私人别墅做客,想在那里和他以及斯伦贝谢的董事会成员进一步畅谈经营哲学。
于是我带着几名京瓷的干部,前往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拜访了他。
第一天,在他的邀请之下,我们打了高尔夫球。到了第二天,大家就开始彻夜畅谈经营哲学。
“成为最佳”是斯伦贝谢公司的座右铭。
斯伦贝谢公司的技术如此卓越,以至于不管是在俄罗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或地区,“没有斯伦贝谢的技术,就无法采掘石油”几乎是业内共识。
而该公司的座右铭是“成为最佳”。而我告诉他,京瓷公司的目标是“做到完美”。
而这正成了我们争论的焦点。
斯伦贝谢以“最佳”为目标,京瓷则以“完美”为目标。
“最佳”的含义是“优于别人”“做到最好”,而我的意见是“基于制造业的精神,即便是行业内最好的产品,如果存在些许瑕疵(缺陷)或硬伤,就会导致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因此必须以‘完美’为目标”。这场“最佳”与“完美”之争一直持续至深夜。
最后,让·里夫先生终于同意了我的观点,他说:“你说得对。我打算摒弃‘最佳’的座右铭,把我们公司的目标也设定为‘做到完美’。”
其实,人无完人,即便不断强调完美主义,也有犯错的时候。即便如此,也要具备努力贯彻完美主义的意识。这点非常重要。
橡皮绝对擦不掉的错误
能做成事业的人,都是掌握了“完美主义”,并将它贯彻始终的人。这不只是限于制造业,所有的行业、所有的职位都适用这一条规则。
京瓷还是小企业时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当时,我在会计方面有不理解的地方,就一一向财务部长提出疑问。
这让他大伤脑筋,我提的都是“财务报表怎么读”“复式簿记的处理方式”等这样的问题。
一个连会计的“会”字都不认识的人却提出了这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那位年长的财务部长每次都露出不悦的神情。
不过我虽然年轻,却是他的上司,他也不好太敷衍了事。“常识都不懂,尽提些幼稚的问题,”他内心一边这么想,一边勉强应答。
有一次,这位部长说明的数字我无法接受,我连连追问,弄得他非常窘迫,无言以对。
最初他看我是外行,不把我放在眼里,但在我再三追问之下,证明他的数字有误。
他大概也感到不对头,轻轻地连声说了几句“对不起”,赶紧拿来橡皮将错误的数字擦去。对他的这种做法,我实在难以容忍。
只要一个文字、一个数字错了,就有可能造成工作上的致命后果。
这一点他毫无意识。如果这种性质的事发生在新型陶瓷的制造过程中,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
所以,当时我大发雷霆,狠狠地批评了他。
当会计的人,为了便于擦改数字,先用铅笔写,发觉错了就用橡皮擦掉再重写,他们认为没什么大不了。
正因为以这种心态做事,所以非常简单的错误却总是改不过来。发生了错误用橡皮擦掉、重新再写就行了,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但是,在工作中有很多用橡皮绝对擦不掉的事情,而且,抱着“错了改改就行”这种想法做事,小的失误就会频繁发生,其中就隐含了导致无法挽救的重大错误的危险性。
无论何时何事,“错了改改就行”的想法绝对不能允许。
平时就要用心做到“有意注意”,不允许发生任何差错。贯彻这种“完美主义”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同时提升人自身的素质。
细节决定是否做到“完美”
工作要想做到“完美无缺”,就必须注重细节。
德国有句格言:“神寄宿在细节处。”
事物的本质决定于细节,美好的事物产生于注重细节的认真态度。比道理更重要的是重视经验。
只有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才可能把技术开发做得非常出色。不厌其烦,持续、专业地工作。
无论做什么工作,只有天天持续努力才会进步。
即使是简单枯燥的工作,在天天持续努力的过程中也能够积累非常有用的技术和经验。
如果讨厌做这样的努力,缺少“持续力”,那么,要做出优良的产品,要完成让自己和别人都满意的工作,是不可能的。
这些涉及工作本质的基本理念以及劳动的基本态度,就是在这位默默工作的前辈身上学到的。
制作“会划破手的”崭新的产品必须是“会划破手的”、崭新的。 我一直这么想。
所谓“会划破手的”、崭新的产品,就是要像刚做出的崭新的纸币那样,手感、质感都很好,美观悦目,无可挑剔。
“会划破手的”这个词,是用来形容有价值的产品的、我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要确信自己一定要做到“已经最好,好得不能再好了”。
为了把产品做到这样的程度而不惜一切努力 ——这种“完美主义”,是企望登上“创造”这座高山山顶的人们无论如何必须具备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