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多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如此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一百年后,世界教科文组织将“青年”一词之上限定为45周岁。一般来说,无论是哪一国家、哪一民族,在所有年龄层次中,青年永远是被寄托了最大期望的一代。“这一代”不是专指某一代,而是特指对当下反思的态度和判断。这种态度首先是面向传统的:青年艺术家从中国本土的传统中汲取了很多形式与思想,置入了更多现代社会的图像与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其次是面向当下。青年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我的视觉语言,将日常经验与各种感官体验杂糅在一起,对主流当代艺术固化于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批评逻辑发出挑战。(于奇赫)
理所当然的,青年艺术家的数量也在同时与日俱增,而关乎青年艺术家作品及展览的活动与资本运作更是愈来愈多。大量的年轻人从本科时就开始在各种程度上的“崭露头角”,伴随着同龄人或师兄师姐被画廊及商业资本的接纳,这个时代不断地在向这些年轻/青年艺术家们施加着快速成功的压力,一毕业或将要毕业时就被代理成为了部分人的梦想。
然而,在这种快速的“刷新”之下,我们却发现青年艺术家的身份与本质似乎变得模糊——我们该如何去看待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与所面临的现状?而这些青年人们,又该以什么样的状态去面对这个不断复杂变化的世界?
▲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巡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站展览现场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
与其说本次展览是强调青年艺术家创作的展览,不如更进一步,将其称为是一场强调艺术家更深层状态的展览——这从Inter-youth展每次都会并置举办的大师特别展中可窥一二——“青年”是创造力的代名词,不是年龄的概念;重要的不是年龄与身份,而是在面对当下不断变化的世界时,如何随时保持敏感、真诚与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怀。
Inter-Youth展是集世界一流艺术学院背景的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的展示与交流平台,它包含了各国青年作品的历史、现在、未来三种展示形态。此次展览主题为“东方来信”,展出了来自德国、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学院艺术家的300多件作品。
在此处,“信”意指为信息和讯息,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除了文字之外还包括图像的信息。该主题旨在强调绘画的东方性,绘画的东方性是积历代绘画发展与传承的思想内核。绘画东方学“以东方艺术立人”、“以文化自信担当中流砥柱”,从他者观照自我,以及对自我主体地位的反思,以期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建构更完善的主体身份。
▲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巡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站展览现场
在本届巡展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达了对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焦虑,更加强调了对于塑造青年精神的社会责任的担当与关注——教育正面临着历史的转型。其次,媒介与技术的迅疾发展,带来人的感性方式的变迁。互联网、大数据掀起教育和学习的革命,艺术教育去向何方?并且,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化、虚拟化、技术化带来人与真实世界的疏离,某种数字生存的困境也在侵扰着今日生活世界。在全球性金融资本的掌控之下,艺术市场通过这种网络形成新的巨网,在这样的情形下,艺术教育能否重塑人性的感受力,重建人的自主发展?
▲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巡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站展览现场
项目总策划、艺术总监井士剑则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表示,“东方来信的意义不是主观上的以东方来看世界,而是来自东方的邀约,是东西方共建当代艺术的文明和文化。世界是相互的,需要共同建构全球性的艺术氛围。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改革40年后的今天,我们正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着中国艺术的全新面貌。”
▲ 项目总策划、艺术总监井士剑接受 “凤凰艺术”专访
▲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巡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站展览现场
继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苏州美术馆后,本次展览是本届“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巡展”的第四站,也是本届巡展的终点站。展览艺术总监井士剑表示,将终点站选在鲁迅美术学院,正是感念宋慝民、李泽浩、韦尔申、赵大钧、李福来等老师对于他青少年至今时的影响,并希望将这种师承精神传递给当代的青年一代。
▲ 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
其实我从中国的西南到中国的长三角,再到鲁美这样的三点,其实是囊括了中国南、中、北这样一个概念。四川美术学院是西南中国美术的一个重镇,苏州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包括赵无极、吴冠中等老先生的足迹都在江苏,而鲁迅美术学院则是中国美术解放以后新中国非常重要的美术学院——通过这样一个南、中、北涵盖了中国整个当代艺术创作的重镇的概念,就在这一代代的传承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探索何为绘画性与东方性,同时也才能更加清晰地去看待不同时代变化下,那些变或不变的视角与坚守。
——井士剑
▲ 开幕式现场
关于绘画与一切的Inter-Youth
目前,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给予青年艺术家这么多的平台,这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正在快速进入资本化、市场化有关。但是正如上文所说,什么样的平台才是真正适合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家的平台呢?一些项目或平台仅仅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更多地关注和培育年轻艺术家,在本质上却是为自己寻找潜在的合作苗子。但如中国美术学院这样顶级的艺术院校所发展出来的IP展览项目,却是可以从学术系统出发,对于青年艺术家们进行全方位的塑造与表达。
▲ 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与本次展览艺术总监井士剑
1,这是一个学术系统的展览,对于美术学院而言,不仅仅是传承,它更重要的是创新创作,这才是艺术最原初的动力。所以它不仅仅关怀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它依然关怀了社会诸多的问题。
2,展览更加强调的是绘画。在今天这样一个跨媒体时代,绘画作为一切艺术的方法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要把这样一种优秀的、代表了学院精神时代精神传承,传递到社会当中去。
4,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直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话。
5,展览更关注自己的教育体系,在这里面它可能有反教育体制中那种墨守成规的体系,它使学院真正成为一种关注社会的积极力量。
6,艺术以独特的方式关爱社会,同时附有艺术语言的本体性批判。
第七点,面对这样一个时代的节点(“Inter-Youth”也是一个节点),如何从学院的角度去思考社会和未来性的问题。
(井士剑)
▲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巡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站展览现场
譬如,本次展览依然以绘画作为主要关注点。担任总策划的井士剑认为,作为绘画这一传统的艺术类别,也是最为基本的艺术方式,它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到来的时代下,作为中国,如何用它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它的行为,在全球的境遇当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也是中国美术学院,未来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程和一个新的开始。绘画其实是一种光,绘画点燃了世界也点燃了自己,它照亮了世界,也照亮了每个艺术家,照亮了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绘画本身的生命力的延续,这才是真正的绘画。
在西方艺术发展的进程中,直至19世纪,“绘画”概念均源于对于表现形式的综述,因此,“绘画”概念以“技术词汇”呈现,其含义也不难理解。但自20世纪以来,此一传统概念被彻底颠覆 ,在各种艺术思潮及艺术运动中,艺术表现形式宇宙爆炸一般生长,但至今并没有一个词义可以全景性的阐述这个丰富的形态。今天,探讨“绘画”相当于探讨“艺术”,无论其何种表现形态,二维绘画、三维空间:生长于空间或建筑主体,或直接诠释于展出空间的,这种多元的、无界限的表达,都被归总在视觉呈现的范围。
▲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巡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站展览现场
因而,从绘画性这一点出发,可以最终把它作为某种媒介对我们某一个阶段的艺术的倾向、文明的气息、社会的方式有一个理解。同时 ,手稿则具有一种很独立的观赏价值,其所暗示的未完成状态或者是潜艺术状态同样也代表着青年艺术家对于世界的尚未完全封闭的感官。而人类意愿和传递意愿的感受力,才是“绘画”的核心。人面对绘画常怀一份特殊的充盈,万物被置于其中,与人的心灵相会。所以,万物在这里重获价值。这正是学校坚持艺术教育、坚守经典性艺术训练,以此来救赎技术时代人们感受力的要义。
世界语境下的绘画东方性
同时,进一步讲,展览的主题旨在强调绘画的东方性,以及全球语境下对于东方性的再次阐释。在井士剑看来,这里有双重含义:“一种是我们走出去展示,一种是请进来,让他们看到今天的中国;同时让他们看看我们是取得了哪些成绩,每一个外国专家到中国来都非常惊讶,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看看,如何在今天这样一种国际语言下面对未来——我们在坚守哪些东西,应该利用哪些东西,这也是这个展览非常重要的含义。”
因而,本次巡展邀请了来自德国、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学院的艺术家与教授,共同讨论了如何在这个数字全球化时代,去探讨东西方语义的再度释读,以及绘画该如何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巡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站研讨会现场
在当下谈论东方,绝不仅仅是狭义的地缘上的东方,或是某种的机械系统下的认知,而是在这个全球数字化的时代语境下,真实的地理愈加模糊的“地球村”中,去强调某种更加精神性的、更加有温度的、更加具有形而上哲思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巡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站研讨会现场
而这是这种不断生发的交流,才会促进不同领域青年艺术家之间的跨界交流和多元融合,并长期地、持续地为中国当代艺术当下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视角和实验。在“命运共同体”与“绘画共同体”的时代,也只有不断地激发数字全球化语境下针对具体元问题的 交流,才能为世界各文化带来生机与活力。
▲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巡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站研讨会现场
年轻人、学院与世界
当然,除此之外,本次巡展的出发点同样不容忽略——这是一场重新审视学院教育的展览。在井士剑看来,一方面,我们今天的当代艺术教育,不仅是中国私塾制中传习的师生关系,更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接受社会的洗礼,这才是一条美术学院真正的“阳光大道”。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艺术的基本特质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中为人类“服务”。艺术教育,便是对于这一特性的启发、传承和培养。而在数字时代,艺术与艺术教育再度发生了变化——它们既面临着内部形式与内容的扩张;同时,它们在外部也面临着时代语境与社会分工的结构性变化。
▲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巡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站展览现场
于是,碎片化的时代不再界限分明,孤岛正在倒塌。在此时,艺术与教育都急需迎接来自时代的发问与重组:人们如何面对如今这样一个庞大、灵活与日益互联的世界?
碎片化的重组或许可以带来固有领域自我的再度生成,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知识结构正趋向综合,更广博的文化知识、更广阔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视野成为当下教育的新需求。教育也不再仅限于基础学科的学习和专业技法的训练,而向大艺术教育方向转型——跨学科的对话并非会导致互相淹没或抵消,而是能够批判自我中心的幻想,孕育出更具有建构性的理论方法。 (Eric Booth)
同样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新时代的学院必须意识到的一点正是创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Inter-Youth”很重要的一个思想环节。只有良性的市场与社会激励,才能让青年艺术家们更加开放地创作,并时刻反思自身的工作逻辑与创作选择。
▲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巡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站展览现场
正如姜俊在文章中所说,在新柏拉图主义笼罩下的托斯卡纳文艺复兴时期,当大师拉斐尔把他的手稿交给他的工坊时,就预设了,艺术家已经通过手稿(disegno)完成了一种对于世界本质的思想探索。
而通过本次展览,通过中国美术学院所希冀呈现真正的学院概念与学院精神,希望每一位年轻人的心中不仅有艺术,还有世界,更有人生。
(凤凰艺术 沈阳报道 撰文 采访/dbk 拍摄 剪辑/yy 责编/d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