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凭借“白马非马”等诡辩,如何立足于乱世成大宗派?

原标题:名家凭借“白马非马”等诡辩,如何立足于乱世成大宗派? 提起“名家”,很多人不知,但在战国时期

原标题:名家凭借“白马非马”等诡辩,如何立足于乱世成大宗派?

提起“名家”,很多人不知,但在战国时期,名家是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与儒家墨家齐名的大宗派。即使有过一定了解,也通常停留在公孙龙子“白马非马”的事迹上,这么一个靠嘴皮子“诡辩”的宗派,何以立足乱世?

其实所谓“名家”,是汉代以来司马谈、班固等史学家归纳出的一个学派,其时代并不自称名家,与儒、墨、法那样成体系的思想流派不同。包括儒家荀况、墨子及其后学别墨,其实都是名家大咖。

不同的名家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政见,共同点在于都擅长逻辑辩论、“正名实”。后人总结先秦百家齐放的思想时,把他们统称为“名家”,并列为诸子百家中的单一宗派。

实际上名家只是善于辩论,并非不能格物实用。例如名家大咖邓析制订了一部竹刑,讲学传播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惠子精于格物,曾为魏国制订过法律,并用实际行动合纵列国抗秦。

著名的“白马非马”诡辩是公孙龙子提出的,因为马的颜色总类繁多,若白马为马,黑马为马,白马岂不等于黑马?故公孙龙子称白马非马。这个论断一直饱受逅病,但实际上公孙龙子是在一个有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当时赵国的马得了一种传染病,秦国不允许赵国的马进入秦国。公孙龙牵着马进城被守卫拦住不让进。公孙龙于是就提出了:“白马非马”,士兵听完以后立马就蒙圈了,表示我书读得少,你不要骗我啊,但还是让公孙龙子进城了。

由此可见,名家并非闭门逞口舌之能,而是非常讲究实用的,“白马非马”实则为公孙龙子过关时刷的机灵。他的“离坚白”、“合同异”等等论断,其实都有当时的历史作用。

公孙龙子曾经凭借白马非马的命题一时横行于世,没有人可以对他的学说加以辩驳,但是这个论断终结在另一位大咖手里,这位大咖便是阴阳家的创始人邹衍。

邹衍替齐国出使赵国,而赵国的平原君就是用的公孙龙子。邹衍对平原君说:“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有害于大道。”从此,平原君对公孙龙失去了信任,不再重用他。

其实邹衍和公孙龙子最初都是道家人物。只是后来他们对道的侧重的钻研方向不同邹衍走了阴阳学说,而公孙龙走的却是名家学说。并开创了个字的宗派。

总的来说,由于名家在处理名和实的问题上经常让人有一种诡辩的感觉,所以很多人不喜欢名家。但实际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些诡辩都是有实用意义的,在乱世中立足便不奇怪了。

-end-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