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文导读《大清相国》(二):陈廷敬做清官“不是因为家境好” | 夜读往事FM·委员读书

原标题:

王跃文导读《大清相国》(二):陈廷敬做清官“不是因为家境好” | 夜读往事FM·委员读书

编者按:

全国政协书院读书活动蓬勃开展,湖南省政协为联动试点之一。政协云、文史博览、力量湖南联合推出《夜读往事·委员读书》,国庆假期间特邀湖南省政协委员、著名作家王跃文导读他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故事主人公陈廷敬号称“大清相国”,更被康熙帝称为“几近完人”;康熙朝名臣辈出,可几乎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为何唯陈廷敬善始善终?今天讲述“王跃文导读《大清相国》(二):陈廷敬做清官‘不是因为家境好’”。

委员读书—王跃文导读大清相国(二)

陈廷敬家的老宅子至今保存完好,当地人叫它皇城相府。有些读者不明白,说既然陈廷敬是个清官,他家的院落那么气派,钱是哪里来的?我在小说里面写过,陈家是前明旧家,既是富商,又出官员。他家从开煤矿起家,到了清初已是山西的大户人家,铁锅和犁铧生意做得很好,他们家的铁制品远销日本和东南亚。陈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做国际贸易的人家。又重视教育,出过很多人才。乾隆皇帝曾赐过一副对联:“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

陈家大院里有座河山楼,最值得一说。我在小说里写到过。山西人有经商传统,富人很多。康熙皇帝说过,朕在东南江浙巡察,看见街上做生意的多是晋省之人。天下财资最富者,也是山西人。因为富人多,来打劫的土匪就多。今天去看晋南一带的老宅院,类似陈家河山楼的建筑常可看见。那是有钱人家在自己宅院里修建的防御工事。

明崇祯五年,从陕西过来的土匪窜至晋南,到了陈廷敬的村庄。陈家的河山楼刚建好,全村八百多人躲进河山楼,免遭杀戮。这是当地流传最广的陈家善举。当时,陈廷敬还没有出生。陈廷敬是此次匪患七年后出生的,即明崇祯十二年。

陈廷敬家的家风很好。勤、俭、善、学、廉五个字,是陈家祖先总结的简要家训。史料记载,康熙四年,陈廷敬省亲结束,临行前他母亲嘱咐他:你好好的进京做官,娘在家替你娶媳妇、嫁女儿,沿路盘缠和做官服的钱家里都给你,“慎勿爱官家一钱。”

古代官服是统一制服,但官服并不是朝廷发的,而是要官员自己花钱做。朝廷只管款式、颜色和胸前的补子。文官的补子是禽,武官的补子是兽。古时代说到官员,很荣耀的说法是“衣冠禽兽”。这话现在是骂人的,放在古代是夸人的。

做官服很花钱,有些贫寒人家子弟考了功名,留在北京做官,没有钱做官服,见皇帝时就在前门外的官服租赁店借官服穿。这有点像演戏,却是史实。长期租不合算,有可能还是尽量自己做。

陈廷敬做一辈子清官,同家境好并无根本上的关系。他是一个懂得自律的读书人,一位讲究知行合一的理学家。康熙皇帝对他最赏识的大臣——书读得好,品德也很好,常许以四个字:理学名臣。陈廷敬便是当时的理学名臣。他并不是因为家里有钱才不贪,也不因为家里有钱生活就过得很奢华。他在北京城的日子过得很清贫。有一年,他家吃了一个冬天的腌菜,居然自得其乐写诗,说:“残杯冷炙易酸辛,多少京华旅食人。索莫一冬差有味,菜根占得菜花春。”

为什么说“多少京华旅食人”呢?当时外地去北京做官的都是京漂。他们在北京没有房子,通常也不带家眷,致仕之后就要离开京城。清朝明确规定,京官致仕后,必须在五个月之内离开京城回原籍;外省做官,若在任上休致,也要在五个月之内回老家。

下期将为您讲述王跃文导读《大清相国》(三):官场术士“从未绝种”

委员推荐书籍

《大清相国》

王跃文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