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乡村儿童教育与发展

10月12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阿里巴巴公益联合主办的“乡村儿童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促进乡村儿童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主题演讲、报告发布、联合倡议、圆桌论坛等环节,围绕乡村儿童发展进行交流和分享,研讨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各界对乡村儿童全面发展的关注。“乡村儿童教育与发展”圆桌论坛上,参会嘉宾通过分享各自的实践与经验,持续推动乡村儿童发展献计献策。

主持人:资深媒体人 黄英男

发言嘉宾:

湖畔魔豆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 舒敏

马云公益基金会合作部总监  黄婷婷

北京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刘珊

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副总裁 周晓鹏

爱心商家代表:十月结晶新零售总监 王水钟 

点评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 黄胜利   

黄英男:不同地区儿童需求不一样,如何实现个性化项目运作?

舒敏:因地制宜非常重要。我们尝试找到一个有效递送服务的“骨架”,但是不能将它刚性应用,应从需求角度出发,灵活把握,这与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成长密切相关,因而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去培养人、摸索体系。

黄婷婷:不同地区、年龄阶段的孩子,需要肯定不一样,但是乡村孩子发展绕不开两件事:一是身边的人,二是所处的环境。我们希望支持一批了解当地孩子需求的校长、老师、师范生,更好地照顾孩子;校园环境改造方面,我们追求让孩子在非常干净、有爱的环境中成长。

刘珊:应重视孩子的年龄结构。照顾0-6孩子的方法和照顾7-10几岁孩子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也需注意文化和风俗。比如,在青少年时期,孩子们面临从儿童到成熟的挑战,要平衡外界评价和自我认知的偏差,他们需要一些情感支持,建立自尊、自信,在精神上实现独立,我们应多方位地为孩子建立并完善支持环境。

周晓鹏:既要因地制宜又要量力而行。满足所有个性化需求会有资源限制,因而我们会争取做最大公约数的内容;要发挥平台优势,平台可以根据需求对接更多资源。例如,青海玉树有一家做美术教育的公益组织,在当地做了挺长时间,通过互联网平台,他们可以对接其他有需求的地方,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水钟:企业就是针对社会上的需求提供服务,哪里有需求就去哪里做。

专家点评

黄胜利:谈几点自己的看法。第一,2008年时,教育公益关注的是助学,是个体;现在关注的是学校、课程、软件,尤其在今年,教育公益领域在讨论公益组织如何促进区域发展,这是一个趋势。

第二,教育公益从从硬件到软件再到系统,一直在转变。“系统”包括一个区域的体制机制、评价系统、乡土课程等,改革要形成合力且系统性地进行,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校长和老师等共同参与。

第三,过去,教育公益在城市视角下去影响和提升农村,如今则注重乡村教育振兴和乡土融合,例如,马云公益基金会提到要将本土的老师、校长、社区、管理、机制和乡村振兴融合。教育已成为乡土的连接器、信息的集散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