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 周一(26日)上午,外交部副部长谢锋与美国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舍曼在天津举行会谈。你如何评价这场会谈,哪些关键信息首先值得关注?
特约评论员 吴蔚: 有了安克雷奇的前车之鉴后,这一次我首先关注的是正式对话展开前,向媒体记者开放拍摄的头几分钟。 远道而来的美国客人似乎有所收敛,我留意到舍曼甚少扭头看向媒体区,似乎没有 “开始一场表演”的意思。
从目前得到的消息来看,我愿意用“坦诚、直接、务实”来评价这场中美会谈,既是突破性的又是建设性的。
首先,谢锋副部长对中美关系现状给出了中方定义:那就是陷入僵局,面临严重困难。中方对此归因为:美国一些人把中国当作“假想敌”。谢锋进一步提及了美方一些人在渲染中美冲突时提及的所谓“珍珠港时刻”与“斯普特尼克时刻”。在会谈现场点明这“两个时刻”在我看来非常关键,它的意义在于向美方、向世界撕掉胡乱贴在中国身上的历史隐喻标签。
“珍珠港时刻”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的关键节点,从角色上看,侵略者是日本帝国,美国则完全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从战争爆发的归因上看,缘于美国对日本实施的长期制裁与封锁,日本帝国为扭转不利局面以“赌国运”的方式向美国宣战。这样的历史隐喻放在中国身上完全是污蔑性的,只能说明这些人既不懂日本、更不懂中国。
“斯普特尼克时刻”则是指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让美国意识到自己在太空竞赛中落后了,由此拉开了冷战全面军备竞赛的序幕。用这个历史隐喻放在中国身上,完全是将中国这些年和平利用太空的努力歪曲为一场“太空军备竞赛”。由此进一步引申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追赶美国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是为了消灭美国。
在这“两个时刻”的妖魔化下,美国把中国污蔑成综合日本与苏联不良形象的所谓“缝合怪”,如此“面目可憎”的形象被拿去解决美国的深层次矛盾,沦为“美国人民不高兴”的出气筒,中国不仅冤枉,并且愤怒。
这就是今天这场会谈中方首先破题的关键句:美方当前的对华思维极其错误,对华政策极其危险。会后,谢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如果美方不改弦易辙与中方相向而行,而是时时处处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并据此制定政策采取行动,最终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在国际关系中往往是指:如果你将他视为你的敌人,那么他终有一天会成为你的敌人。此次访华自诩“负责任地管理中美关系”的舍曼当然能够读懂中方这句话的分量。
直新闻: 在会谈后的吹风会上,谢锋表示已向美方提出两份清单,你如何解读这两份清单?此次中美天津会晤是否传递了新的信号?
特约评论员 吴蔚: 昨天我就谈及: 中美关系的负面清单有点长,今天谢锋副部长明确向美方提出了两份清单 , 一份是美方纠错清单,一份是中方关切清单。
在纠错清单里,既有特朗普执政时期留下的“制裁遗毒”,也有拜登上台后“萧规曹随”埋下的种子。在我看来,中方提交这份清单传递的信号很明确,那就是无论你美国政府如何走马灯式地改换门庭,我们都会一一记下你们犯下的错误并督促你们纠正。
在关切清单里,中方列出了我们高度关注、有待美方予以解决的诸多问题。事关中国公民与机构的在美合法权益,事关两国人民的正常交往与情绪纠偏。
在我看来,中方提出的两份清单实际上就是中方为负责任地管理中美双边关系而对美方开出的“整改通知书”。大国关系的维持,不存在单方面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只能是基于尊重彼此的“互相管理”。中国外交官给美国同行上了一堂“平视外交课”。
另一个细节值得关注,那就是中方明确对拜登政府所谓的“竞争、合作、对抗”中国政策表示不满。“在该竞争的地方竞争,在该合作的地方合作,在该对抗的地方对抗”这原本就充满了矛盾与悖论。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谁来界定”什么领域该竞争,什么领域该合作,什么领域该对抗?中方毫不客气地点破了美方的伪善:对抗遏制是本质,合作是权宜之计,竞争是话语陷阱。只想解决美方关切的问题,只想得到美方想要的结果,单方面受益,既要坏事做绝,还想好处占尽,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我个人认为,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常态。在这段关系里,中国不再一味追求所谓的“温良恭俭让”,而是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时候据理力争;而在国际舞台的交往中,更加讲究策略与实效。手段硬的更硬,身段软的更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