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老木匠 剪纸奔小康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长城网讯(记者 董达 吴苗苗 通讯员 师小勇 韩春明)2月18日,虽然已过立春,但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五道营村的气温依然凉冷,老丁和以往一样,早早地来到村里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准备开始当天的剪纸。

老丁名叫丁君方,满族,今年71岁,是五道营村的脱贫户。以前老丁是村里的一名木匠,靠着这门手艺,倒也能勉强维系一家人的生活。

丁君方在五道营村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剪纸。通讯员 供图

五道营村位于丰宁县城西北15公里处,全村共9个自然村,17个居民组,人口786户207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49户940人,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45.9%,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

以前,老丁家里耕地少,人口多,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口粮都不够。那时,他们老两口的日子一边靠打工赚钱,一边靠亲戚接济……

丁君方正在剪纸。长城网记者 董达 制作

201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难上加难。老丁得了脑梗之后,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更是没有了经济来源。老两口一度陷入绝望,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那时真的太难了,不过,人活着还是得往前看!”丁君方的老伴儿陈树成说,老丁得病以后,需要有人照顾,所以,她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学剪纸的时候就把老丁带在身边。没想到,老丁也跟着我学起了剪纸。

老丁凭借着过硬的木工底子,学习起剪纸“如鱼得水”,比老伴儿上手还快,学了三个多月,就卖出了第一幅作品。

丁君方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通讯员 供图

“我怎么也想不到,原本是木匠的我,如今靠着剪纸脱贫了!”老丁笑呵呵地说,现在,老两口靠着剪纸已经挣了6000多元,日子就像这喜庆的剪纸,越过越红火。

“不仅学习剪纸免费,就连原材料也不要钱,政府还帮我们卖产品。”说起这些支持政策,老丁笑得合不拢嘴。

2018年,丰宁创新了“非遗+扶贫”模式,在5个乡镇8个村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处,鼓励群众通过在家门口学习非遗文化,制作非遗产品,增收脱贫。

丁君方和老伴儿翻看剪纸作品。长城网记者 董达 制作

“丰宁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非遗+扶贫’试点县。丰宁非遗文化底蕴深厚,有各级非遗项目61项,我们从中选取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技艺、铁编技艺4个项目重点发展。”丰宁满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张艳玲介绍,截至2020年底,丰宁已开展‘非遗+扶贫’相关培训365次,培训学员71600人次,其中242人能够熟练掌握技艺并参与就业,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丰宁满族剪纸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张艳玲介绍,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古来多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游牧区。丰宁满族剪纸艺术集中体现了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与文化形态。

丁君方和老伴儿依靠剪纸,已经赚了6000多元。通讯员 供图

据了解,2006年丰宁满族剪纸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丰宁满族剪纸等各省(市、区)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剪纸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在靠着剪纸这个手艺,不仅够我和老伴儿平时的生活开销,而且家里还新添了一些小电器,新装上了宽带。”老丁信心满满地说,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他家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以前,他们靠剪纸脱贫,现在,他们要靠剪纸致富!

依托剪纸,丰宁探索出一条“非遗+扶贫”的文化扶贫之路,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让其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新“引擎”,形成了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