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虫池寸草不生,为什么还要在曹妃甸湿地保护并有限养殖卤虫?|绿会研究室调研

提示语:

卤虫需要生活在高浓度盐水中,这会导致卤虫池周边寸草不生。但540平方公里的曹妃甸湿地,是一个集芦苇湿地、水库、沟渠、稻田湿地、淡水湿地、海水湿地、卤水湿地、水产养殖池塘并存的、类型丰富的人工湿地,也正是因为如此多样化的湿地类型,成就了这里重要的生态价值。在各种湿地类型的占比中,上游淡水量供给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而毋庸置疑的是:卤水湿地是当地湿地类型的一种,其存在比例应该被合理限定,并科学管理。

近日,围绕绿会在曹妃甸湿地成立丰年虫保护地、以及公开探讨由曹妃甸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19年组织开展的一项湿地生态养护系统与水鸟栖息地营造试验后,不少当地人留言,对现存在于曹妃甸湿地范围内的卤虫增养殖提出了质疑。

(滨海湿地被占)

其质疑的观点,主要有:养卤虫需要用到卤水,而且存在大量使用动物粪便的情形,卤虫池周边寸草不生,是不是也算是一种生态破坏?再比如:七农场发展湿地,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给湿地范围内的数百种鸟类提供一片繁衍生息的湿地区域,养卤虫是在让淡水湿地盐碱化或退化?

那为什么还要在曹妃甸湿地保护卤虫、允许卤虫增养殖的存在呢?以下四个理由供大家商榷。

第一个理由,是保护湿地生态多样性的需要。 众所周知,先有山川河流,其后才有人类活动。如果有时光穿梭机,可以简单回顾一下曹妃甸湿地的历史:北魏以来,当地人即以煮盐为生;明清时期成为国内著名的晒盐场;上世纪50年代,经大规模军垦,这里开始形成大片的人工湿地,即现今以盐碱湿地为主要特征的曹妃甸湿地;80-90年代,这里养殖业兴起,与天津滨海湿地一起,成为全国著名的水产养殖基地,有著名的“八里滩、十里海”之称,形成水产养殖+稻田的土地利用模式;2004-2005年期间,这里开始着力于发展港口经济,增加了钢铁厂、港口、公路、城镇市区等硬件设施,水产养殖和湿地面积被逐步压缩。

由于其天然的盐碱地属性和缺水、高蒸发的气候特点,长期以来,卤水湿地就是曹妃甸湿地的一种自有湿地类型,也是其在历史上长期作为盐碱地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湿地类型。与军垦初期的芦苇湿地、后期开垦稳定后的稻田湿地、以及后来的海水、淡水养殖池塘湿地一起,共同形成了曹妃甸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而正是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湿地类型,为300多种候鸟、留鸟提供了多样性的生境与充足的食物,吸引了众多候鸟在此停留,也使其具备了独特的生态价值。

第二个理由,是由其高度缺水的人工湿地属性所决定;为节水和高效利用,卤水湿地是其中必需的一环。 虽然曹妃甸湿地位于滦河出海口西侧,但自人工垦殖形成曹妃甸湿地以来,这里都是极度缺水区域。历史上的滦河,15万年前就已出现,旧称濡水,在北魏晚期的《水经注》中已有记载,是中国北方的一条大河。但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滦河中下游开始大规模修建引水工程,比如引滦入唐工程、引滦入津工程,支撑了天津、唐山等城市数十年的发展。这样,在被连续多个大型水库截水后,滦河最后独流入海时,其水量已大为减少,没有了大河流径流的强劲冲刷,下游滩涂自是日淤扩大,逐渐形成了这一大片湿地及其它滩涂。

“现在曹妃甸要用淡水,得让100~200公里外的滦河水库开闸放水,水库水再经输水干渠、双龙河等输入,才能开展淡水水稻种植、水产养殖之类的活动”,从今年74岁高儒林老师的讲述中,可以看出淡水资源对于曹妃甸湿地的珍贵和稀缺。

“换而言之,仅靠双龙河下输的淡水,是远远不够整个曹妃甸湿地的涵养所需的”,王印庚研究员在介绍他带领课题组所开展的湿地生态养护与水鸟栖息地营造试验项目时,就曾多次强调:因为曹妃甸缺水,所以在项目水循环和食物链循环打造过程中,非常强调“一滴水都不能浪费,要将所有的水都留住”。事实上,这里的卤虫增养殖和其他水产养殖用水,也都是除了采用双龙河水外,还要抽取稻田废水、河口海水和生活污水进行补充。对用水泵抽上来的水,通常都要精打细算、充分利用,比如首先将之用于鱼虾类生态养殖,然后随着蒸发作用加强,池水盐度逐步上升,尾水引入到卤水池,只有池水的盐度达到60‰-80‰后,才会进行卤虫增养殖。

“这一系统中,有了卤虫的增养殖,才会实现湿地水系的循环净化、零排放,以及多营养层级的食物链循环。可以说卤水、卤虫,是链接盐碱湿地活力生机的关键钥匙”,“况且在整个水循环系统和食物链系统中,卤水池所占的比例不及十分之一,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控的”,王印庚老师强调,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卤虫增养殖的核心目的,并不是养殖赚钱,而是服务于生态目的的 “双循环”,而且卤水池冬季不结冰,是盐碱地中唯一具有一年四季涵养湿地作用的一类特殊湿地类型,其保住湿地属性和生境的功用,是排在第一位的。

第三个理由,则是为鸟类提供冬天结冰后的食物补给。 北方的深秋、初冬、初春,淡水水体全都相继结冰,鸟类无从觅食,而卤水因为盐度较高不会结冰,依然生活在卤水里的卤虫,可以为远道而来的候鸟、本地留鸟提供能量。寒冬来临,卤虫自身的生命也接近尾声,这时候会产生卤仔(卤虫卵),漂浮在卤水上。这些卤仔其实是休眠卵,外层裹着一层坚硬的外壳,可以供冬天的鸟类觅食。多位熟悉鸟类习性的专家证实,越冬候鸟和部分留鸟会在冬季食物缺乏时,摄取卤虫及卤仔为食。其中,卤虫及卤仔更是冬季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的重要食物来源。

第四个理由,是渤海湾卤虫自身的高附加值,可以造福当地。 由于我国沿海地区对海岸的开发,不少原盐碱地属性、可以生长卤虫的滩涂,已经相继变成了城市,或化工厂、港口等工业用地,仍能保留有原生卤虫的盐碱湿地已为数不多。而卤虫由于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几乎是所有水产养殖物种繁育的开口饵料,因此在水产养殖界素有“软黄金”之称。相关数据显示:全球85%的水产养殖业,都需要卤虫作为基础生物饵料,以保障全世界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而曹妃甸的卤虫,因为品质优秀,被公认为这里是“中国丰年虫之乡”。那么,对待这片盐碱湿地的“原住民”卤虫,何不在保护的同时,去同步探索其利用卤水湿地、有限度利用,而创造价值、造福当地呢?

至于曹妃甸七农场不少人反映,称卤水养殖池需要经常性投放大量鸡粪,而且还时常看到养鸡场送来的鸡粪中伴有死鸡一事。王印庚老师解释,“当初养殖户使用农家肥,是因为动物粪便中含有蛋白质成分,通过发酵,可以将蛋白质降解到氨基酸水平,然后这些物质可加速单胞藻、桡足类、枝角类等浮游生物的生长,而天然浮游生物是卤虫的食物,卤虫再为虾、鱼、鸟类提供食物,从而形成循环食物链”,王老师承认,这种情况与绿色养殖的理念有些不太合拍,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目前,项目课题组正在着力研究取代鸡粪的传统做法,而改用藻类有机肥和其他有益菌,以促进卤虫生长和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是我们的第一要义,我们的保护目标,首先是要保住曹妃甸湿地的属性及整体湿地生态,具体对象则包括了对丰年虫、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认为,在生态保护方面,绿会长期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自然原则,即优先保护自然生态,尽量减少人为干预,二是重点保护原则,在自然条件不够的情形下,允许对重点保护物种可以适度进行人工补鉰。而对现曹妃甸湿地和鸟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之外的养殖行为,绿会不干预,对保护区之内单纯以养殖为目的的养殖,绿会亦不支持。”因为我们保护的核心指标,是让保护区范围、及其范围内的物种数量、质量上升,至少不下降、不丧失“,周晋峰强调。

那么,如何在540平方公里的曹妃甸湿地范围内,考量基本农田红线、划定生态红线,甚至只是在100平方公里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合理划分适宜不同鸟类和生态保护目标的多样性湿地类型占比,再配套以保护为目的的生态养护管理模式,都将是一个新课题。而该区域的淡水资源总量,无疑将是其中一个提纲挈领的决定性因素。

文/gone 审/summy 责编/ange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