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快是自主创新意识增强的表现

日前,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8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增速较上年提升14.1个百分点,比R&D经费增速高9.3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基础研究经费以年均17.2%的速度增长,比同期R&D经费年均增速高8.0个百分点,5年间基础研究经费实现翻番。

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是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的研究,基础研究成功的难度远大于应用研究。但是,基础研究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对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引领作用。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跻身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提高基础研究水平。而前沿基础科学研究,更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跻身科技强国行列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加强基础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思想认识、政策措施、规划布局、人才培养等,但是,最直接的则是资金投入,它不仅关系科研工作者有没有良好的研究条件、实验装置、实验室等,更体现政府和企业对基础研究是真重视还是假重视。特别是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更多,需要的投入也更大。没有足够的投入,是很难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

事实也是,从这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方面,投入是远远不足的,是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长等不相协调的,甚至跟不上研发投入经费增长的脚步。直到近年来才真正重视基础研究,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基础研究水平,也与先进国家有比较大的差距。导致原始性创新成果和高质量论文少,论文平均被引用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不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活动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竟然经常空缺,这不能不说,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是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的,差距也是无法否认的。而更为严重的表现就是,愿意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的学生,很多还放弃了基础研究专业,跳到金融、证券等高热门专业。自然,中国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杰出科学家也就数量不多、成果不优、影响力不大,诺贝尔奖中也就很难出现中国科学家的身影。

近年来,基础研究投入的不断增多,毫无疑问是重视基础研究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基础研究成果在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战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第一主体,对基础研究的贡献是比较大的。2021年,全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为904.5亿元,达到全部基础研究经费的一半。24.8%的增幅,更是对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达到51.3%,成为拉动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快速增长的关键力量。

高校对基础研究工作重视,与高校具有很强的“超脱性”是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的最基本特征,就是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的研究。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没有企业那样的直接目标、应用要求,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做各种各样的设想,做无穷无尽的幻想。一旦能够进入到实验室,且能够实现重复试验,一项重大成果就有可能诞生,一个方面的重大突破就有可能出现。因此,鼓励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教师重视基础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其他科研院所、企业等,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基础研究方面。特别是企业,在自身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在基础研究方面多投入。一方面,可以发挥本企业科研工作者的作用,激励他们从事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提供资金,院校科研工作者进行基础研究,成果则实现共享,这也是最佳的合作方式。

从政策的角度来讲,除了不断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之外,给企业从事基础研究给予税收、科研经费扶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也很重要。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研究项目,应当从扶持政策、激励政策、奖励政策等多个层面予以鼓励。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则要在薪酬、奖金、福利、政治待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特别是前沿基础研究领域,更要有特别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如果有一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能够享受到明星一样的待遇,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基础研究的实力则会越来越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