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笼而去,都不觉重……”
在南朝梁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志怪故事,阳羡的许彦在绥安山里走时,遇到一个书生,他从口中吐出一个女子,随后女子又从口中吐出男子……反复以往,层层套嵌,荒诞又奇异,令人捉摸不透,构成了这样一个名为《鹅笼书生》的故事。如今,在网络中收获极高谈论度和赞赏的国创动画合集《中国奇谭》中,观众能够在短片《鹅鹅鹅》中,看到这个古老志怪故事的动画呈现。
▲ 《鹅鹅鹅》海报
据了解,《中国奇谭》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联合出品,由八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不仅在开播后屡次登上微博热搜,更在豆瓣上收获了9.6的高分,口碑爆棚。截至1月6日,《中国奇谭》已在B站播放量突破两千万,弹幕量达到数万条,成为了B站国创作品中的内容精品。其中,由导演胡睿创作的《鹅鹅鹅》,凭借独树一帜的风格,和糅合了默片风格和哥特式美学表达,在八个短片中显得尤为突出特别。“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片子,我觉得是‘幽美’。不是优胜的优,而是幽幽的美。”胡睿这样说。
当“新瓶装旧酒”
传统志怪故事的现代表达
荒诞、怪异、难懂、晦涩……现在,在网络中搜索国创动画《鹅鹅鹅》时,能够看到不少网友写下的观后感,不少都在表达着疑问和难解。的确,《鹅鹅鹅》讲述了一个“非常规”的故事:货郎在鹅山偶遇狐妖,狐妖从口中吐出美女与佳肴,不料此女口中又吐出一男子,后来这一男子又吐出心上人……故事越出越奇,越来越诡异。
在B站的评论区和弹幕中,有网友说,这讲述了一个欲望无止尽的故事;也有人说,这表达了一层套一层的真假难辨;更有网友讲,故事说的是为短暂的犹豫而失去了所有的遗憾……其实,也难怪网友解读各异,因为其原著《鹅笼书生》所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短小却隽永的故事。连蒲松龄也评价原作《鹅笼书生》,说其“世态渔洋已道尽,人间何事不鹅笼。”
▲ 《鹅鹅鹅》中的狐狸书生
“之所以选择这个故事,是因为此篇,除了能看到古代文人超凡的想象力之外,还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对人性的思考,即便放在今天也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难得的志怪小说精品,后世很多学者作家都对此篇评价极高。”胡睿说到,这个故事其实自己在2006年就已经读到, 彼时自己正在德国的电影公司工作,特别痴迷于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在翻找《太平广记》时,在其中的一篇中读到了《鹅笼书生》。“它描述了对人的观察,上升到主题层面,就是‘人心似水,民动如烟’。人的内心深邃多变,不可琢磨,这也是生活的本质。”
胡睿说,在改编时,最初想改成一个有更多外在动作三幕式结构的故事,想让货郎被妖怪控制,然后想尽各种办法逃走的“越狱”式故事,但写出来以后,就果断放弃了。“因为这样完全破坏了中国志怪故事的含蓄和意蕴,所有内容都情节化、都动作化,为此我们重新调整的作品方向,即用最大的诚意来展现原著中比较精妙富于美感的部分。”
在原著《鹅笼书生》中,货郎全程作为旁观者,看着书生从口中拿出女子,在看到女子从口中拿出男子,再看到该男子从口中拿出一位貌美的少女,如此循环往返,层层嵌套。但是在《鹅鹅鹅》的改编中,货郎和最后出场的少女有了交谈和共鸣,但当少女请求货郎带自己走出山外时,货郎的一刻犹豫,随后书生觉醒,于是男子将少女吞入口中,男子、女子,一层层被套嵌回去。此时,字幕中写出的“就在刚才,你丢了三只鹅”,暗示着货郎在丢失了原本运输的两只鹅外,又丢失了一件东西。
▲ 《鹅鹅鹅》剧照
“原本简单质朴的货郎的内心,也因为这瞬间的给予、又瞬间的拿走,而多了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黑洞。这样处理,我们认为是对原著改动最小,最能让今天的观众有所体会的一种方式。”胡睿说到,故事只做了一点改编,就是把当代人的情感折射进这个故事,折射进主人公的感受。“最后强调他丢了三只鹅,其实重音不在‘三只鹅’,而是在失去上,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丢失很多东西。我们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直在失去的过程。”
就像胡睿在网络中所写的那样,从主题的角度来讲,这个作品属于探讨人心的心理变化的故事类型,讲的是人心多变,幻中出幻,展现的是‘中国志怪’之美。“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讽刺的故事,恰恰相反,而是有点疗愈效果的故事。我们尝试用真实的状态,来面对人心变幻的考验,就是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最后把事情给耽误了,然后开始追悔,并且还觉得自己好像曾经沧海。我们觉得这才是最真实的自我,没那么大能耐,一点也不潇洒,但很真实、很可爱。”
当古代志怪故事遇到哥特式美学
“一帧一帧还原早期胶片电影质感”
全片没有声音对白,只用字幕展现对话的默片形式;货郎带着阴郁气质的黑眼圈的形象,和片中大量黑白色彩的运用;还有诡异又悬疑的音乐氛围,将中国志怪的瑰丽展现得淋漓尽致……抛开故事叙述的独特之处,《鹅鹅鹅》所展现出的美学,在《中国奇谭》也是别具一格的。
作为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古代志怪小说的国创动画,怎么样去体现东方审美,也是网友所关心的问题。在《鹅鹅鹅》中,影片的构图色彩形式极具很有东方气质,特别是黑白色彩的大量运用,让人轻易联想到传统的水墨画,还有片中的大量留白,也符合东方美学的表达。但在胡睿的描述中,其实在片中也能看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 《鹅鹅鹅》中的狐狸书生
“我的人物为什么有黑眼圈?这个很好理解。这个是美学上的一个技术性的嫁接,黑眼圈就是哥特式美学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会让人有一些与众不同,有一些阴郁的色彩,看起来心事重重,这个是特别符合我对于角色的理解。”胡睿说到,因为货郎不是一个简单平面的脸谱化人物,他有很深的解读空间。
“我们采用的技法,理解成铅笔画的技法。为什么要用这种画风?其实是源自于我对于悬念电影和黑色电影的研究。我研究了很多黑白电影,那时候还没有数字摄影,所有的东西都是拍在胶片上,这种黑白胶片的物理介质,那些抖动的那些颗粒,就是我画面所追求的这种表现的手法,实际上我是想用这种绘画的方式,来还原早期电影胶片的这种效果。”说到此处,胡睿也调侃,这种选择也给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量,因为每一帧的画面,都需要创作者不偷懒的、一点一点的来绘画。
胡睿回忆,为了呈现出更精致的画面,他将不满意的镜头重新逐帧上色,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我画到握笔的食指,经常会感到非常无力,而且有两天眼球都突然就红了,因为眼压过大。”他还说到,上色环节对于整个动画创作,都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量,对于身体、精力、意志、品质都是极大的消耗。而在画面所采用的大量的黑白色彩,偶尔出现了大红色,胡睿说这则是来自中国人喜爱红色的传统文化基因。
此外,全片中没有一句对白台词,而是采用了第二人称视角的字幕。当屏幕中出现文字,用第二人称的视角与货郎对话,告诉货郎所面临的处境时,观众的视线也被牢牢抓住,难以分神。
“我设置了字幕,增加那种阅读的体验,而且阅读是用第二人称的,不是站在第三人视角。这个不是我的独创,是我之前读过一些小说,第二人称是小说创作里面一个经典技法。它的好处在于什么?就像电影演员直接看镜头,提示观众摄影机的存在是一样的,有一种直接对话的新鲜感。同时,是把一些信息藏起来,不给观众,但是藏在给观众的字里行间。我觉得,这是增加一种阅读的乐趣。”
夹带童年情怀的“私货”
“书生形象致敬《天书奇谭》里的阿拐”
如今,当人们频繁讨论到《中国奇谭》时,总免不了说起一个名字,那就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作为由上美影和B站联合出品的项目,不少观众在对该片赞不绝口时,也不免联想到另一部曾影响一代人的动画作品——《天书奇谭》,该动画长片出品于1983年,是无数人的童年回忆。
“我就是上美影的粉丝,他们很多作品都住在我的心,美影厂全盛时期的短片,几乎每一部都是经典,深深地影响了我。后来那些动画在我的成长经历当中,也起到了不少的作用,对我后来整个美学思考,都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胡睿说到,自己幼时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就是《骄傲的将军》,其成为了他当时内心中的一个小宇宙。“没事的时候,我就去这个宇宙溜了一圈,它的时空感,就好像我跟几百上千年的古代社会发生了联系一样。还有《天书奇谭》,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是国产动画片当中最浪漫的、最有想象力的。”
所以,在《鹅鹅鹅》中,也能轻易看到胡睿对于上美影的情感与致敬。比如货郎遇到的书生,就是狐妖的形象,还瘸了一条腿,所以要求货郎背他到另一座山上。
▲ 《鹅鹅鹅》剧照
“狐狸公子为什么会瘸一条腿?这个是我夹带的一个‘私货’。”胡睿坦言,《天书奇谭》里就有一个狐狸的角色,他名为阿拐,也是瘸了一条腿,然后特别爱吃烧鸡。“阿拐是我整个《天书奇谭》里面,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他没有那么重的道德负担,他也没有狐狸妈妈那么重的目的性,他就是个只想好吃的一个小妖怪,非常可爱。”所以,胡睿表示,自己把《鹅鹅鹅》中的书生设计成狐狸形象,又瘸了一条腿,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就是要致敬阿拐这个角色。”
在网络中,关于《鹅鹅鹅》的解读仍然争论不休,但在胡睿看来,很多解读都非常有意思,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体会,这是很有意义的。
“这个影片最大的一个特点,如果找词概括的话,我是觉得可以用幽美来形容,不是优胜的优,是那种幽幽的美。它既有一点小小的紧张,但是没到恐怖片的程度,也不惊吓也不吓人。”胡睿说到,片中包含了很美的、很真诚的部分,这种美是源于对于自身的缺憾,和对自身不完美的接受。就像是货郎面对少女的犹豫,最终失去了她。“我想最终怎么概括影片,这个权利应该是交给观众的。”
▲ 《中国奇谭》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