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袁太清闯出新“稻”路

盛夏时节,在赣州新能源科技城的高山村,绿树成荫,一块块错落有致的稻田在阳光的映照下,交织成一幅幅醉人的田园画卷。

一位戴安全头盔、皮肤黝黑的男子走进高山村村民袁太轩的家中喝茶。他刚查看完稻子的长势,满心欢喜地说今年应该会有不错的收成。

见到袁太清时,袁太轩笑称他就是村里的“劳模”。

“今年67岁的袁太清种了一辈子田,从来没有离开过土地。村里的壮劳力因家具厂上班收入更可观,纷纷选择抛荒,不愿意作田讨生活。袁太清从分田到户至今,一直以种田为生,在水稻种植上有自己的技术和方法,是务农的一把好手。”袁太轩介绍。

袁太清话不多,一直说自己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袁太清没什么手艺,一辈子以种田为生。妻子李文兰是聋哑人,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已外嫁,儿子在读大学,袁太清因年龄较大再加上妻子无法与人正常沟通,外出就业困难。前几年,袁太清还是贫困户,家里收入少,还借了不少外债。”高山村委会干部袁太峰介绍。

袁太清坦言,自己也曾对生活感到迷茫无助,好在党的政策好,在政府的帮扶下他成功脱贫。

脱贫不返贫,如何让脱贫户通过自身努力持续享受脱贫的“红利”?赣州新能源科技城指挥部办公室分管乡村振兴副主任李阿李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盘活土地资源才是农民增收的保障。

李阿李了解到高山村大片土地荒芜,但村里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合粮食生产和油菜种植。

去年夏天,她带领高山村村委干部第一个找到袁太清,耐心细致地宣讲赣州经开区的粮油奖补政策,试着提议让他承包500亩土地。

“在自家那几亩地上小打小闹还行,一下子承包这么多,万一没种好,怎么对得起领导的信任。”袁太清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经过耐心劝说,袁太清答应试试看。去年10月,袁太清承包的500亩土地先种上了油菜,今年上半年迎来了丰收。

为解决袁太清的后顾之忧,赣州新能源科技城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协助联系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农机,并组织人员送技术送政策下乡。

在袁太清的带领下,高山村的粮食生产和油菜种植取得了显著成效。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60亩,油菜种植面积也达到400亩。值得一提的是,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带来了可观的土地流转金,带动了周边二十余户农户投身农业生产中,农户务工收入显著增加。今年58岁的村民刘幸兰说,自己平时就在家附近做做小工,自从袁太清承包这500亩土地后,农忙时,她和村里的女同志在袁太清承包地里陆陆续续做事一个月时间,每人增收3600元。

如今的高山村,处处充满生机。“袁太清一年种两季稻子、一季油菜,初步估计今年一年的收入可达10万元。”村民袁太轩如是说。(记者/温居林)

来源:赣南日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