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开篇四个字:春王正月, 我们上一期讲了正月,讲了王,讲了春。写出来的四个字,我们讲完了。接下来我们讲讲没有写出来的三个字:公即位。
这一年是鲁国第十三任国君鲁息姑执政的第一年,按照惯例,春秋应该记作:「春,王正月,公即位」。「公即位」,也就是国君即位的意思。春秋没有写这三个字,因为鲁息姑是摄政。这是春秋记事的一个特点。该写的字没有写,代表了一种态度。
鲁息姑的父亲是鲁国第十二任国君,鲁弗湟。鲁弗湟的正室叫做孟子。注意,这位孟子可不是孔孟之道的亚圣孟轲。春秋时代的女性多数没有名字,称呼也比较随便,大多数都是象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这样按照排行来称呼。古人排行常用“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来划分,孟子这位姑娘呢,孟就是老大,是她在家的排行,子是她的姓。孟子合起来就是子姓家的大姑娘。
孟子早年去世没有子嗣,鲁弗湟又娶了仲子作他的正妻。这位仲子可是大有来历,她是宋国第十二任国君宋司空的女儿。据说出生的时候,手上有鲁字型的掌纹,在宋国被戏称为「鲁夫人」,宋司空也就因此把她嫁到鲁国来。
从今天的角度上来看,鲁字还是挺复杂的,掌纹像鲁字,那手应该长成什么样呢?还好古字中“鲁”比较简单,上面是“止”,下面是衣服的衣少一横一点,掌纹有可能相似,但是也有可能是宋司空为了嫁女儿附会的说法。
仲子为鲁弗湟生下子嗣,叫做鲁允。鲁弗湟在世的时候,把鲁允立为太子,但他去世的时候,鲁允的年纪太小,所以由鲁息姑摄政。
鲁息姑虽然摄政,但是称公。称公,就意味着以国君自居。这在今天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摄政的臣子,怎么能以国君自居呢?以我们最常看的清宫戏为例,孝庄皇后为了保住儿子福临的帝位,由多尔衮摄政。多尔衮历称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但从来没有称过摄政帝。称王,毕竟还是臣子,称帝,就变成国君了,即使以多尔衮权倾朝野也不敢以摄政帝自居。
尽管如此,鲁息姑的摄政称公,在鲁国确实有先例可循。鲁国的始祖周公姬旦就曾经摄政称王。
姬旦在中国古代社会,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我们以后还会经常提到他。据说他礼贤下士,做到了「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 鲁周公世家),就是说,吃饭的时候有人求见,姬旦顾不得把饭咽下去,就先吐出来去见客。回来接着吃,又有人来,又吐出来,再吃,再吐,一顿饭要折腾三回。洗头的时候有人来,姬旦等不得头发干,就抓着头发出去见客,回来接着洗,又有人来,又抓头发,如此又是好几回折腾。所以,三国曹操在《短歌行》里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就是这位姬旦了。
姬旦是西周一任天王姬发的弟弟,姬发去世的时候,儿子姬诵年纪还小,就由姬旦摄政称王。这引起了姬发其他几个弟弟的不满,他们先是造谣生事,说姬旦要篡位,然后又以此为借口起兵讨伐姬旦。姬旦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平定叛乱,一共摄政了七年,最后还政给姬诵。
姬旦,如此响当当的人物摄政称王,都受到非议,甚至引发叛乱。鲁息姑不过是一个毛头小伙子,要声望没声望,要经验没经验,摄政称公所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在鲁息姑执政的十一年间,低调谨慎成了他的主要行事作风,睦邻友好成了他的主要外交政策。
当然,我就这么一说,您就那么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