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6日报道 澳大利亚洛伊解读者网站5月1日题为《小多边主义组织在印太地区的兴起和存续》的文章,作者是萨拉·泰奥。全文摘编如下:
随着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出现,小多边主义迎来了黄金时代。在过去几年里,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的演变以及澳英美联盟和其他三边组织的建立,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小多边主义在地区架构中的崛起和作用的争论。尽管在21世纪10年代末之前,该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小多边主义集团,但这些新的小多边主义安排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出现的更广泛战略背景。
鉴于大国对抗的加剧和大规模多边主义的缺陷,小多边主义就成为几个地区国家的替代性选择——如果不是首选合作模式的话。有趣的是,随着新的地区建构的推进,最近的小多边主义倡议已经被视为“印太”地区架构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兴起的“亚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包容性多边主义的原则。亚太经合组织(APEC)平台和东盟地区论坛的成员和形式或许最能概括这一点。“东亚”这个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流行度增加,推动了一种更具限制性的地区多边主义概念。“东盟+3”(APT)的推出以及随后围绕东亚峰会是否应该只包括APT成员展开的辩论体现了这种偏好。
与“亚太”和“东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太”推进了地区架构的不同图景。它的前提是类似“自愿联盟”或者“志同道合的”安排的小型组织。对最近的许多小多边主义组织来说,中国是——无论明里还是暗里——共同关切。
比较新的小多边主义集团要么是美国主导的“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组织的组成部分,要么是中等大国在应对主要大国的挑战时使关系多样化和强化的努力。但这些安排能否在较长时期内存续下去仍然是个争论焦点。
一个关键问题是,参与者是否会在领导者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继续致力于各自的小多边主义平台。参与地区小多边主义网络的国家较少,表明它们往往不像多边主义组织那样“具有黏性”。这意味着,如果一到两个参与国失去兴趣,这种小多边主义安排就不太可能存续下去。
唐纳德·特朗普再度担任美国总统的前景,进一步给以美国为首的小多边主义组织的可持续性蒙上了阴影。尽管四方安全对话是在特朗普政府领导下复兴的,但该机制的制度性进展大多是在乔·拜登政府时期取得的。目前尚不清楚,在可能出现的第二个特朗普政府任期,华盛顿对待小多边主义的态度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美国以往退出或者扬言退出合作安排的记录,令人对美国领导的小多边主义组织的持久性产生了疑问。
诚然,有些小多边主义集团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个例子是由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参加的三边战略对话。该对话于2002年首次在高级官员级别展开。此后,三国开始举行外长、领导人和国防部长会晤。三边战略对话在各国政府间的“不间断合作模式”,可能会凸显参与者在针对小多边主义组织寻求应对的具体挑战的观点和方法方面保持一贯“志同道合”的重要性。一定程度的制度化还会在增强平台的韧性方面发挥作用。
对成员国来说,问题的关键是参与小多边主义倡议是否比参与多边进程更有价值。如果小多边主义组织能够更有效地保障参与者的利益,这些集团很可能会存续下去。
到目前为止,印太地区小多边主义组织的记录各不相同。有些集团发展稳健,还有些集团受到挑战掣肘。尽管这些新倡议的长期可持续性目前尚不确定,但很显然,小多边主义组织被视为志同道合的国家合作应对关键战略和职能挑战的额外或者替代选择。因此,预计会有更多的此类集团不断形成。(编译 葛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