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春秋】 52 新君即位

▼ 上一期我们讲到,《春秋》所记录的第一位国君,也就是十三任的鲁息姑因为被暗杀去世,他的弟弟鲁允继承

上一期我们讲到,《春秋》所记录的第一位国君,也就是十三任的鲁息姑因为被暗杀去世,他的弟弟鲁允继承了鲁国国君的位置,由此,鲁国进入了鲁允在位执政的阶段。

本年是鲁允在位执政的第一年。《春秋》记作「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我们最初讲鲁息姑的时候,提到鲁息姑在位执政的第一年,《春秋》记作「元年春,王正月」。因为鲁息姑是摄政称公,虽然他是国君的身份,享受国君的待遇,拥有国君的规格,但是他是摄政,不算是正式的国君,所以春秋没有记录「公即位」。

而鲁允虽然杀掉了鲁息姑,以政变的方式即位,但是他没有鲁息姑那样摄政的包袱,鲁允是鲁国名正言顺的国君,所以春秋就记录了「公即位」这三个字。

可是鲁允的即位在《春秋》的一经三传里,看法是不同的。

《春秋经》就是我们上面说的,记录了「春王正月,公即位」,所以《春秋经》认为鲁允是鲁国正式的国君。

《公羊传》最开始就认为鲁息姑是摄政的臣子,鲁允在很早之前就是正式的国君,所以,《公羊传》只是认为鲁允上位的手段有点太卑鄙太无耻,但对他国君的身份没有什么异议。

《榖梁传》则是认为鲁息姑是鲁国的正式国君,而鲁允却是以臣子的身份杀掉了自己的国君,以弟弟的身份杀掉了自己的哥哥,所以对鲁允非常的不齿,尤其后面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榖梁传》不停的借各种的机会来抨击鲁允。

对于《左传》来说,《左传》根本不纠结这个问题。《左传》认为,反正鲁国换了国君,至于什么原因,怎么换的,是不是正式的国君,《左传》根本不关心。《左传》关心的是鲁允上台以后第一件事情干了什么。

鲁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郑国修好。

鲁允心里面很明白,鲁息姑前面低调谨慎了这么多年,怎么会异军突起在鲁国声威大震呢?就是靠的郑国的那位郑寤生嘛,跟着郑寤生混,声威就做起来了。

那么,鲁允自然不会放弃和郑国的关系,他要和郑国修好,表明鲁国现在虽然国君换了,虽然前任国君是被干掉的,但是呢,跟郑国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

这时候的郑国其实也在担心。郑国跟鲁国之间有一个交易,就是很早以前提到的以祊地来换许田。当时,郑寤生很大气的直接就把祊地给了鲁国,可是鲁息姑犹豫了许久,许田一直没有给郑国。后来,郑国把许国给吞并掉了,而许田就在许国的旁边,这时候郑国一看,哎呀,好扎眼,这么大片地方,就这么个小点不属于郑国。郑国希望赶快完成这个交易。

可是这时候,鲁国换了国君,鲁国到底意向如何,郑国也搞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郑国又不好意思去催鲁国,怎么办呢?老借口又拿出来了。

最开始郑国用祊地换许田,用的借口就是郑国要祭祀周公。现在呢,郑国不好意思向鲁国要许田,就向鲁国说:“我们很着急祭祀周公,很长时间了,老早就想祭祀一直祭祀不了,为什么呢?因为许田这个地方您还没给我们呢,所以,您看,方便的时候,您把许田还给我们,我们好祭祀周公。”

鲁允有心和郑国修好,郑国这么一提,他立刻就同意了。

到了本年三月,鲁允和郑寤生在垂这个地方会面,郑寤生为了表示诚意,又拿了玉璧送给鲁允。最开始郑寤生和鲁息姑之间达成了用祊地换许田的交易,郑寤生很早之前就把祊地交给了鲁国,这会儿又加上了玉璧,等于祊地加玉璧,这才换得了许田。

但是无论如何,这笔交易总算是完成了。

鲁允和郑寤生借着这个缘由,要进一步搞好关系。到了本年夏天,四月初二,鲁允和郑寤生在越这个地方结盟,盟书中特意写上“如违此誓,国破家亡”这样的字句。

到了本年秋天,鲁国发生了大水。

所谓大水,是指平地上积了水,在今天就称之为洪水。

到了本年冬天,十月,郑寤生又到了鲁国,拜谢结盟。其实都是为了搞好两国之间的关系。

这一年郑鲁之间不断的交涉,两国关系没有因为鲁国国君的变更而发生变化。

当然,我就那么一说,您就那么一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